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5篇
  免费   627篇
  国内免费   1551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31篇
地质学   4772篇
海洋学   114篇
综合类   222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0年   5篇
  1951年   4篇
  1948年   9篇
  1947年   4篇
  1946年   8篇
  1944年   5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大同地区早中生代煌斑岩—碳酸岩岩墙群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大同地区密集分布的岩墙群由基性-超基性煌斑岩和碳酸岩组成,侵入石炭-二叠纪煤层中。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和Rb-Sr,K-Ar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墙群的侵位于晚三叠世。Sr,Nd同位素比值显示,碳酸岩和煌斑岩都来源于壳幔混合型岩浆源区。稳定元素比值和相容,不相容元素同等富集则表明是碳酸岩和硅酸盐混合的原始母岩浆液态不混熔的产物。 岩墙群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构造背景表明,它们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受到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大同岩墙群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华北早中生代岩石圈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
山东西部莱芜-淄博地区的中生代雪野碳酸岩中发育有大量罕见的反环带云母,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云母斑晶的核心为黑云母,过渡带和边缘是金云母,基质中云母为金云母,核心黑云母与过渡带的金云母界限清晰,成分突变以及核心黑云母的溶蚀结构表明,核心黑云母和过渡带与边缘带金云母不是同一岩浆体系结晶的产物,核心黑云母可能是碳酸岩岩浆捕获的外来黑云母,过渡带与边缘带金云母同基质中金云母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从过渡带到边缘带,金云母的Mg(Mg Fe)逐渐降低,反映了碳酸岩岩浆的不断结晶演化过程,TiO2的不断降低,一方面是由于岩浆的分异结晶,另一方面则是岩浆上升期间去气作用导致岩浆内CO2/H2O值降低所致。云母斑晶从过渡带向边缘带Al2O3含量逐渐减少,表明碳酸岩浆自过渡带云母结晶后没有富Al的圈岩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93.
新疆普鲁一带下古生界地层岩石组合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仑地块是西昆仑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边界分别为康西瓦—苏巴什华力西期缝合带和库地—其曼于特加里东期缝合带。新疆普鲁一带下古生界地层,分布于西昆仑地块东部,主要由一套海相火山岩和浅海陆棚相细碎屑岩组成,并遭受了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通过1:25万《于田一伯力克幅)区调工作,将新疆普鲁一带下古生界地层厘定为下古生界奥陶—志留系,认为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大陆活动边缘。  相似文献   
94.
研究结果表明, 康县-琵琶寺-南坪构造带是一个复杂的、包括不同成因岩块的混杂带. 该带中分布有蛇绿岩块(古洋壳残片)、洋岛拉斑玄武岩块和洋岛碱性玄武岩类. 该混杂带不仅在构造形迹上与勉县-略阳蛇绿构造混杂带直接联通, 而且在形变特征、混杂带的物质组构以及蛇绿岩性质上与勉县-略阳蛇绿岩以及德尔尼蛇绿岩完全可以类比. 因此, 康县-琵琶寺-南坪蛇绿构造混杂带乃是勉略带向西延伸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5.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关键时限   总被引:98,自引:10,他引:98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发生了以挤压为主到以伸展为主的转变, 形成北北东向的盆岭格局, 岩石圈快速减薄, 岩浆作用活跃, 引发了爆发式成矿. 确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时限是理解构造转折机制的核心问题之一. 报道了多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 重点对包括华北陆块南北缘、燕山、胶东等典型地区的构造分析确定了由挤压构造到伸展构造的峰期; 东部沉积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判明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厚度的变化和热体制的变更转换的时代; 盆地分析揭示了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华北东部盆地由挤压挠曲型到伸展断陷型的转变期; 通过火山岩喷发、与伸展构造有关的花岗岩类的形成, 克拉通内部和边缘的金矿爆发成矿期, 以及通过火山岩中的下地壳包体研究等限定了岩石圈减薄和壳幔置换的峰期. 以上研究结论一致, 即华北东部构造体制转折的峰期时限起于约150~140 Ma, 结束于约110~100 Ma, 峰值是120 Ma.  相似文献   
96.
南海西部围区中特提斯东延通道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南海西部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编制了该区T_2,T_3~1,T_3~2,T_3~3,J_1-J_2,J_3-K_1共6个时段的岩相古地理简图,根据其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和岩相特征,讨论了尚存争议的中特提斯进入南海的通道问题。实际资料表明,黑水河盆地在三叠纪受印支运动影响完成了从海到陆的过程,之后不再出现海相沉积,中特提斯不可能从红河裂谷带进入南海。在新加坡所见的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浅海至陆相沉积代表古特提斯的残余海,到中侏罗世完全消失。早侏罗世时期在印支半岛南部出现的近南北走向的海湾可能经过泰国湾与当时的滇缅海相通;但是这个海湾浅而短暂,滇缅海能否从这里进入南海值得怀疑,更不可能是中特提斯的通道。在南海西部围区,迄今已证实的中生代洋壳碎片(蛇绿岩套)和深海沉积仅见于南部Woyla—Maratus—Lupar一线及其附近。这套延伸2000余km,从洋壳、深海到浅海岩相齐全的岩石所代表的晚侏罗世至早白垩纪世大洋应是中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中特提斯东延而最可能是走南路,即从班公一怒江带南下之后,经Woyla线穿过苏门答腊岛,绕加里曼丹岛南缘到Maratus线,向北再经沙巴到Lupar线,在沙捞越北部或纳土纳岛附近进入南海。  相似文献   
97.
辽宁宽甸新生代火山岩和地幔包体He-Ar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宽甸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地幔包体及辉石巨晶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和流体含量分析表明,不同岩性稀有气体含量的差异反映了岩浆作用过程中轻、重稀有气体的分馏特性,较轻的稀有气体(He、Ne)比较重的稀有气体(Kr、Xe)具有更高的活动性和不相容性;该地区上地幔源区具有典型的MORB型源区特征,以辉石巨晶为代表;地幔包体的3^He/^4He值较低,可能与地幔上隆过程中富集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或地幔塑性变形作用丢失了部分原始He有关;大陆碱性玄武岩具有与大洋玄武岩截然不同的He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大陆区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了陆壳物质混染。地幔源区^40Ar/^36Ar值为350左右,二辉橄榄岩和碱性火山岩的^40Ar/^36Ar值比大气略高,可能有大气组分的混入。部分样品中有^21Ne、^22Ne、^129Xe、^134Xe和^136Xe相对于大气的过剩现象。  相似文献   
98.
渤海—鲁西地区的白垩早第三纪火山岩在渤海东部主要沿郯庐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分布,在渤海西部和鲁西地区主要沿北西向断裂带分布。白垩纪火山岩以安山岩类为主,早第三纪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岩浆源于富集型地幔,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但明显亏损Yb、Ni和Cr等元素。火山岩的Sr和Nd同位素初始比值结果表明白垩纪的火山岩来源于Ⅱ型富集地幔,而早第三纪火山岩来源于接近原始地幔的略富集型地幔。这可能由于早第三纪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致使上地幔深部的亏损型物质上涌参与岩浆活动,与富集型地幔混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
试论火山岩储层的类型及其成因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胜利及辽河油田最新资料,提出了一种火山岩油气藏储层分类方案,共分为火山熔岩型、火山碎屑岩型和潜火山岩型3种类型。其中火山碎屑岩型又可分为正常火山碎屑岩型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型两种亚类型;潜火山岩型分为隐爆角砾岩型和蚀变岩型两种亚类型。文中结合实例对各种类型储层的成因机制、空间展布特点以及储集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0.
内蒙古大青山印支运动厘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中下侏罗统五当沟组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年代与岩浆活动特征和各种构造要素之间叠加改造关系,证实了大青山地区存在强烈印支运动。构造样式和构造要素组合特点表明大青山印支运动是一次强烈逆冲推覆、褶皱造山运动,形成了东西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构成了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带主体构造格架。在地壳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有强烈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株和岩墙。大青山地区印支构造运动的确定对研究阴山—燕山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