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南海东北部海域中深部地震反射资料品质较差,信噪比较低,有效波能量弱,中深层反射波组特征不明显,为此,采取重磁震三方面资料相结合的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周边岩石物性特征分析、重磁资料精细处理与分析,结合地震资料显示的地层结构分析,圈出该地区的中生界分布范围,为我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和勘探开发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浙江雁荡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地层归属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雁荡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的地层归属,存在磨石山群和永康群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本文在详细分析对比了该区与浙东南磨石山群和永康群的地层层序、岩相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地质年龄,Nd同位素体系特征以及火山构造类型等方面的资料,认为除原划为永康群盆地外,仅桥下地区有面积不大的永康群,其余均为早白垩世早期的磨石山群,而不是早白恶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永康群.特别是在永嘉枫林村北,首次发现并证实了不整合覆于震旦系浅变质岩之上的大爽组地层,为浙东南沿海晚中生界火山-沉积岩系的划分对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3.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分布特征及其有利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艳秋  李刚  戴春山 《世界地质》2011,30(3):396-403
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分布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方向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主要沉积在南部地区,最大厚度超过6 000 m,除凹陷内有分布外,隆起区也有分布。白垩系主要发育在长江凹陷、海礁低凸起、瓯江凹陷、闽江凹陷和台北低凸起地区;侏罗系主要发育在闽江凹陷。闽江凹陷的中生界厚度大,烃源岩条件好,局部构造圈闭发育,既有区域性盖层又有局部盖层,生储盖条件优越。因此,闽江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油气勘探前景最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64.
针对西藏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烃源岩地面样品风化严重等实际情况,利用大量露头剖面点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和前人研究资料,在对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有效性分析及评价标准建立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地球化学剖面方法,对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预测了有利生烃区。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与生烃潜力(S1+S2)、氯仿沥青"A"和总烃(HC)含量之间相关性良好,总体呈正向线性关系,受岩性的影响,灰岩和油页岩的关系曲线一般高于泥岩和煤;地表风化作用虽然对地面样品尤其是灰岩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小,但对生烃潜力、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等指标的影响不容忽视;中生界海相烃源岩在各构造单元内的发育不同,蒂让碧错-土门凹陷的索瓦组台地相泥灰岩和肖茶卡组三角洲相泥岩为好生油岩;帕度错-纳江错凹陷比洛错地区肖茶卡组外陆棚相油页岩或页岩为极好生油岩,深水陆棚相或开阔台地相灰岩为中等烃源岩;洞错-葫芦湖较深凹陷和吐坡错-白滩湖深凹陷的布曲组和索瓦组台地相灰岩及肖茶卡组上部灰岩为中等生油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各地区成熟度差异明显,总体以成熟~高成熟为主,在同一剖面上自上而下成熟度逐渐增高。沉积环境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上三叠统肖茶卡组(T3x)广泛发育的半深海盆地相黑色泥页岩是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层,泥岩有利生烃区分布面积大,侏罗系布曲组(J2b)和索瓦组(J3s)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内凹陷较闭塞的静水沉积的泥灰岩为重要烃源岩层,灰岩有利生烃区分布面积大,对进一步明确羌塘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主力烃源岩特征与分布及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5.
2011年6月14日至17日,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选区项目在上海召开了针对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的中生界勘探新领域在地震资料解释和成盆地质方面的关键地质问题研讨会议。  相似文献   
66.
以往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主要强调在烃源岩范围之内寻找主砂带,很少注意构造对油藏的控制作用,但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却发现了不少受低幅度隆起构造控制的油气藏。利用最新地震勘探与钻井资料,在大量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岩心观察及地震剖面解释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构造空间分布、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东、西斜坡均存在大量有规律分布的低幅度隆起构造,其中延长组内沿近东西向、成排展布的大型低幅度鼻状隆起构造主要受基底古突起控制,而延长组与延安组内的局部隆起构造主要受断层相关褶皱、差异压实及复合成因等多重作用控制;(2)低幅度构造对天环坳陷东、西斜坡中生界油气成藏均有影响,其中大型低幅度鼻状隆起构造为油气大面积聚集提供了构造背景,因而其附近的局部隆起构造及非构造圈闭均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67.
大量研究表明南海北部东沙海域的中生界地层具有很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但中生界地层构造成像不清晰限制了该区域油气资源的准确评价。本文利用在该海域采用单源单缆长排列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 提出了对该类数据的优化处理技术方案, 以期获得中生界地层的清晰成像。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各种噪音干扰和不同类型多次波的压制, 尤其是比较严重的海洋湍流干扰压制, 提高中深层反射信号信噪比; 通过压制气泡和压缩子波提高地震反射的分辨率; 同时利用高密度速度分析进行各向异性双谱非双曲线动校正, 提高成像质量, 使波组特征、振幅特征更为明显。针对密集二维采集数据特点, 通过合理的面元规则化处理, 使得覆盖次数均匀和横向分辨率提高, 实现高精度三维成像。本研究针对噪音干扰较严重的单源单缆长排列加密地震资料, 按照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数据处理, 处理后明显突出了浅、中、深各层的有效信息, 特别是针对中生界的成像质量改善更为明显,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流程, 为今后邻近区块的勘探和资料处理提供了技术基础, 也为东沙海域的油气勘探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8.
王聪  韦成龙 《海洋信息》2012,(1):22-25,29
在探讨南海北部中生界地震地质条件基础上,我们发现中生界调查的难点在于中深层反射波比较微弱,而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对现有震源进行重新设计,增强其输出能量,并加大其在低频端的能量输出。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历年在南海北部海域采用的地震震源参数,对几种震源类型进行低频组合,设计出低频震源组合两套,并在野外进行试验和采集,以获得南海北部中生界地震勘探的有效突破。  相似文献   
69.
渤海海域中生界火成岩具有岩石类型多样,岩石结构复杂的特点,识别难度较大。钻井统计表明,研究区中生界以中基性喷出岩和酸性侵入岩为主,综合地质学分类以及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研究区火成岩“成分-结构-构造”三端元分类方案,并提出了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单因素并行识别,综合命名的识别思路:成分上,由基性岩到酸性岩,元素测井上表现为由高铁低硅向高硅低铁变化,伽马能谱上铀、钍、钾以及总的自然伽马均不断升高,常规测井上酸性岩具有高伽马低密度的特点,基性岩与之相反;结构上,常规测井资料可初步判别岩石结构,成像测井可对熔岩结构、角砾结构、凝灰结构以及岩石蚀变结构进行精细识别;成像测井上可识别出块状构造、似流动构造以及气孔、杏仁构造,对有效判别侵入岩与喷出岩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该方法对重点井进行了分析,识别结果与壁心薄片鉴定结果一致,说明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0.
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油藏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具有构造变动复杂、储层非均质性明显等特点,输导体系的确定一直是该类油藏研究的难点.通过对济阳坳陷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格架和沉积充填的研究,识别出不整合面、断层和潜山储集层3种输导类型.且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中生界发育40余条主断层和3个重要的不整合面,这些纵横交错的深大断裂与不整合面共同构成了中生界古潜山油藏的主要输导通道,并与潜山储集层一起对油气成藏起决定作用.根据断层和不整合面对油气输导作用的大小可识别出断层主导型和不整合面主导型两种输导通道组合,由此总结出凸起带、缓坡带和逆冲-褶皱带3种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