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琼东南盆地的中生代凹陷群是扩大油气勘探发现的远景区。为了实现琼东南盆地中生界的勘探突破,急需落实中生代凹陷的油气成藏条件和有利勘探领域。基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井资料及古生物资料,首次对琼东南盆地中生代凹陷开展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在琼东南盆地北部崖北凹陷、崖城凸起、崖南低凸起和西南部陵南低凸起及南部隆起均存在中生代沉积地层。根据盆地构造演化分析,中生代沉积形成于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期以及其后的弧后伸展期,存在烃源岩、储层及圈闭等油气地质基本条件。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崖城-崖北地区相比盆地其他地区中生代沉积凹陷规模大,因此本研究重点对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崖城-崖北地区进行了系统的油气地质综合分析研究,落实了崖城-崖北地区中生界沉积地层分布,并初步评价预测了有利油气勘探区带及重点目标。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崖城-崖北地区中生代凹陷发育湖相烃源岩、三角洲等储集体以及构造与地层圈闭,存在西洼南坡带和中部隆起带2个有利油气勘探区带。在这些区带加大勘探,有望获得中生界油气突破。   相似文献   
92.
以海域最新钻探成果为基础,基于岩心、薄片及物性分析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中部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并探讨了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原生气孔、溶蚀孔以及裂缝,其中溶蚀孔与构造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优势岩相、断裂活动以及风化作用共同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形成,其中近火山口爆发相带储集物性最好,大型断裂持续活动形成的裂缝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而长期的风化淋滤使储层得到进一步改善。优选断裂带附近火山口相带进行钻探可有效减低火山岩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93.
综合分析和盆地的生烃、排烃、运移和聚集仿真数值模拟表明,东海南部中生界发育T_3-J_2和K_1~2-K_2两套生烃潜力大致相当的暗色泥岩烃源岩,总生烃量达1.2×10~(11) t。J_(1-2)暗色泥岩是经"油—源"对比证实的成熟有效烃源岩,K_1~2-K_2暗色泥岩是潜在烃源岩。T_3-J_2烃源岩生成的烃类运移聚集始于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达到高峰;K_1~2-K_2烃源岩生成的烃类运移聚集始于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末达到高峰;雁荡运动和瓯江运动及其之前形成的各类圈闭,更有利于捕获和聚集侏罗系和白垩系烃源岩生成和排出的烃类。中—新生代的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和不整合面为烃类运移提供了重要优势通道,烃类多沿断裂带及附近的构造圈闭聚集。白垩系内的烃类聚集量是侏罗系的3倍,白垩系内的"构造型"和J_2/K_1之间不整合面附近的"构造—地层不整合复合型"是本区中生界两类重要的油气聚集,聚集模式可能包括"近源聚集"和"远源聚集"2种,成藏组合包括"自生自储自盖"、"下生上储上盖"和"新生古储新盖"3种。  相似文献   
94.
页岩气是一类非常规天然气聚集类型,在中国找页岩气的实践还处于初期阶段,如何合理评价其资源量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尤其针对陆相页岩气评价更缺乏借鉴和参考。文中在分析海相、陆相页岩的差异和特点的基础上,明确陆相页岩资源评价的条件和标准。针对延长探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页岩开展研究,在样品测试、含气量初评的基础上,对陆相页岩气的资源进行初步评价。对不同勘探程度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资源评价方法,综合不同方法获得的结果认为,延长直罗—下寺湾区中生界陆相页岩气资源量达到(626.4~6 037.2)×108 m3,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5.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界地层节理发育特征与古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代地层中发育有六组节理(E-W、N-S、ENE-WSW、NNW-SSE、WNW-ESE、NNE-SSW),并且构成三期的正交节理系统(E-W与N-S、ENE-WSW与NNW-SSE、WNW-ESE与NNE-SSW).三期正交节理系统形成的先后期次为: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最早形成,WNW-ESE向和NNE-SSW向两组节理为第二期形成,ENE-WSW向和NNW-SSE向两组节理则最晚形成.E-W向、N-S向和ENE-WSW向三组节理的节理间距指数(FSI)分析结果表明,节理间距的发育程度除了受岩层厚度控制外,还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E-W向、N-S向和ENE-WSW向三组节理的节理间距率(FSR)值分布范围指示不同组节理在区域上发育程度具有差异性.此外,E-W向的优势节理组的FSR值有超过间距与层厚比值的临界值,而非优势组的SN向节理的FSR值则全部小于临界值,表明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组成最早一期的正交节理系统.盆内中生代地层中的三期正交节理系统,所对应的古应力场分别为:(1)晚侏罗世盆地处在近E-W向的挤压环境下,形成了第一期正交节理系统,为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应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NW-SE向的挤压分量.(2)晚白垩世时,来自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NW-SE向挤压应力形成了第二期正交节理系统的WNW-ESE向和NNE-SSW向两组节理.(3)晚白垩世末至新生代,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下的俯冲产生NE-SW向的远程挤压应力,形成第三期正交节理系统的ENE-WSW向和NNW-SSE向两组节理.  相似文献   
96.
《西部资源》2013,(2):53-53
在阿根廷举行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定,我国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为古生界、中生界地层断代界线的标志——"金钉子"。中国地质大学的殷鸿福院士对此进行了解释。地层的年代分为前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每个界又分为多个系。系与系之间的全球标准就俗称为"金钉子"。显然,"金钉子"不止一个,但却有大小之分、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97.
在对大量地震资料长期解释基础上,通过与南海周边邻区资料的类比,从南海地质构造演化背景、中生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地层划分对比等多方面阐述了南沙海域发育中生代地层的地质背景及其地质时代归属问题,由陆及海,对比了该海域钻录井第一手资料与周边已钻遇的中生界钻井资料,指出白垩系烃源岩是一套有机质含量较高,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的...  相似文献   
98.
朱莉  朱敏 《安徽地质》2006,16(3):169-172,176
合肥盆地中生界地层的热演化程度以往了解的十分有限。通过盆地内中生界地层一系列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值的测试,揭示地表白垩系地层多数处于成岩作用的晚期,少部分处于成岩作用中期,分别指示其中有机质进入了中—高成熟期或成熟期。钻井中1000m以上地层也处于成岩作用的中期或晚期,类似于地表样品。而钻井中1000m以下所有中生界地层都进入了埋藏变质阶段,指示着有机质的过成熟期。其中1000~3000m深的热演化温度为200~250℃。而3000m以下的热演化温度基本上为250~300℃。这些测试结果为合肥盆地今后的油气远景评价与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
100.
龙眼村滑坡位于穆棱市河西乡龙眼村北侧,属多级基岩滑坡。龙眼村后山南坡为一老滑坡,滑坡体岩性为中生界白垩系猴石沟组黄褐色砂砾岩、黄褐色砂岩。上部为强风化的残坡积物,岩性为黄褐色砂砾岩、砂岩及黄褐色腐植土。老滑坡后缘距山顶斜线约90m,高差约35m,老滑坡后缘已被残坡积物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