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461篇
地球物理   152篇
地质学   147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利用2006~2017年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及周边5~8月对流活动和地面感热加热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华北及周边白天平均感热加热和地形关系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华北北部和华北西部山区感热加热较强,最强感热加热出现在5月和6月,7月和8月明显减弱。和感热加热强度相对应,对流活动频率较高的月份同样出现在5月和6月,其中5月以弱对流为主,6月华北中北部强对流最活跃,另外,环渤海区域6~7月强对流相对频繁。5~8月日平均感热加热和对流频率趋势呈现一致的减弱对应关系。上午,感热加热引起河北西部和北部对流层低层出现辐合气流,700 hPa以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温,上升气流可达对流层中层,东侧的平原地区出现补偿下沉运动,升温和上升运动触发对流,在有利条件下发展东移。不同月份和区域对流频率日变化呈现明显差异,6月对流频率日变化显著,8月最弱,山区对流频率日变化显著,东部渤海及周边对流频率日变化较小。对流频率的月平均分布和日变化均表现出和地形相关的感热加热差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42.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利用气温异常的倾向方程分析2016/2017年中国华北地区(100~115 °E, 35~45 °N)、西南地区(85~102 °E, 22~33 °N)和南方地区(108~118 °E, 22~33 °N)的暖冬事件。结果表明西南和华北地区的平流作用占主导地位, 而2016/2017年冬季中国南方暖冬主要是非绝热加热引起的。进一步通过水汽收支平衡的分析表明, 局地水汽异常对2016/2017年中国南方暖冬有重要贡献, 而其中土壤的水汽贡献约占50%。可能的机制如下:大气中正的水汽异常引起辐射加热增多, 导致气温升高, 土壤的感热增大, 土壤温度升高, 潜热通量变大, 从而向大气的水汽输送增多, 更多的水汽将导致更高的温度。   相似文献   
43.
高文 《地震学报》1989,11(4):373-380
本文讨论了大地电磁感应转换函数在使用上有争议的问题.用几个不同的三维(3D)模型计算了感应矢量和转换函数,特别对它们的虚部进行了分析.方形和矩形导电体的感应具有二维(2D)特征,其感应曲线可用来估计导体的埋深和范围.由二个埋深不同导体组成的结构,则表现出非二维特性,其感应函数曲线变化复杂,实虚矢量夹角大,两个转换函数的值即使在主轴方向也可能大小相当.   相似文献   
44.
西太平洋赤道海域的热量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实验3号考察船在西太平洋赤道海域(0°~5°N,130°~150°E)考察所获得的29天辐射资料和同期取得的温、压、湿、风和探空等资料,计算了这一海域11月份的热量平衡各量值和整层气柱的加热量。结果表明:该海域是一个强热源区,其上空大气也是一个强热源区。  相似文献   
45.
陈伯舫  冯戬云 《地震学报》1988,10(2):192-205
本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研究转换函数和磁场振幅比的某些源场效应,这些物理量常用于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我们研究了几种水平均匀源场的情况,其中包括圆偏振的源场和极化方向不同的几种线性枞化源场。结果表明,即使在最简单的均匀水平源场的情况下,磁场振幅比肯定受源场变化的影响。然而,单台转换函数就不受均匀水平源场性质变化的影响。因此,转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适用于监测地震前兆,尤其适用于中低纬度地区,因该地区的源场垂直分量比较小。   相似文献   
46.
雷击现象对人类的好处只是能净化空气,但害处却很大,仅是闪光和雷声,就使人感到害怕,何况每次强雷暴的出现,都会给地面的动植物乃至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据资料统计,雷击给江门市带来的灾害呈上升势头,其原因除了天气的变化外,还有人为的因素。以往地面的设施比较简单,楼层低矮,有源线路(包括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天线馈线等)种类少,布设范围也小,出现雷击,主要是雷击点造成灾害。而现在就大不相同了,高层楼宇象雨后春笋般升起,十层、十几层到处可见,还有二、三十层以上的,其楼顶防雷设施的高度装得越来越高,与雷雨…  相似文献   
47.
本文在系统的有限应变测量的基础上,对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东山段剪切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变形石英显微亚结构。(动态重结晶颗粒)估算了剪切带内古应力并(σ—σ_3):通过对剪切变形能密度分布W(x)格离散化计算,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近方法,获得了剪切热数值解:最后总结了研究地区剪切变形,剪切加热与动热成岩成矿作用的相对时空关系以及长乐—南澳断裂域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48.
李崇银 《大气科学》1990,14(2):173-180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是热带气旋发展的重要机制,Rasmussen(1979)在研究所谓极地低压时首先指出了温带CISK扰动的存在和性质。但对于温带扰动的发展,除了积云对流凝结的反馈外,下垫面的感热和对流层低层风的垂直切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感热加热和垂直风切变对温带CISK扰动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将下垫面感热加热和对流层低层风的垂直切变分别引入温带CISK模式,其结果表明:下地面感热加热可以明显地加速温带CISK扰动的发展,这可能是一些温带小气旋急速发展(例如美国的炸弹气旋等)的原因之一;对流层低层的垂直风切变既可以加强也可以削弱温带CISK扰动,其影响依赖于垂直风切变的类型;下垫面感热加热和垂直风切变的共同作用则反映了复杂而有意义的性质。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低层垂直风切变对CISK扰动的发展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9.
50.
磁偶源频率测深法是一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多年来,人们对这种方法的正演理论和反演解释进行了研究。文中利用快速汉克尔数值滤波算法计算了层状介质上直立磁偶极子的电磁场响应以及频率测深视电阻率的振幅响应,这种计算方法与常用的数值积分算法相比,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同时详细地讨论了磁偶源频率测深的特点及视电阻率理论曲线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