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着生藻类是重要的水环境指示生物,其物种组成、生物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被广泛用于监测和评价人为活动干扰对水生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本文根据滇池流域29条入湖河流2009年7-8月着生藻类调查数据,以及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逐月水环境指标监测数据,通过运用等级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来探讨滇池流域...  相似文献   
12.
一、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1.潜水水位动态变化 河谷平原区潜水,枯水期一般在每年的2-4月份,以3月份水位最低,丰水期一般在每年的7-9月份。水位动态成因类型属于渗入-蒸发-径流型。潜水水位变化与降水量、蒸发量及嫩江水位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丰水期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潜水水位迅速抬升,水位动态变化曲线出现峰值,反之则降低,但潜水水位的变化要滞后于降水变化一个月左右。枯水期随着蒸发量及开采量的增大,水位降低而出现低谷。潜水水位变化还与嫩江水位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嫩江水位的升降而上升和下降。历年潜水月平均水位枯水期呈宽谷状、丰水期呈山峰状。表明丰水期水位抬升速度较快,波动频繁。枯水期水位下降速度较慢。由此可见,影响潜水水位动态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降水、蒸发及嫩江水,其次是人工开采。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泊,湖泊水文节律变化显著影响着湖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但界定标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综合考虑水位变化规律、湖盆形态特点、水资源利用等特征指标,探讨鄱阳湖丰、平、枯水期界定标准。结果表明:以星子站作为鄱阳湖代表性测站,当星子站水位大于17.00 m时为丰水期,13.01~16.00 m为平水期,小于12.00 m(含12.00 m)为枯水期,16.01~17.00 m为平—丰过渡期,12.01~13.00 m为枯—平过渡期。枯水期多发生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发生日数平均为142 d;丰水期多发生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发生日数平均为40 d;平水期多发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发生日数平均为117 d。  相似文献   
14.
首次报道了1997年10月-1998年7月南流江下游氮的含量变化及其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南流江下游水域的无机氮含量较高,具有丰水期高、平水期次之、枯水期较低的分布特征,与出海口北海湾的季节变化相一致。三氮之间的迁移与转化,从上游至下游变幅不大。丰水期NO3-N占溶解无机氮(DIN)的89.15%,流域面积氮的流失为主要影响因素;平水期NO3-N占DIN的69.30%,是以化学氧化作用为主,并辅以生物和物理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枯水期则以NH3-N占DIN比例较高(81.25%),是以微生物的氧化作用为主的生物和化学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降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陕西水文和气象部门 1 1 2 6处雨量站资料 ,使用等值线图及经纬网格两种方法分析计算了全省及各地市历年和多年平均降水总量 ,分析了我省降水的地区分布、年际及年内变化的规律 ,可以看出 :陕西降水量偏少且地区分布不均 ,造成了大部分地区易旱 ;而由于降水时间分布的极不均匀性 ,又导致了洪涝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湖区水质时空演化(1983-2004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洞庭湖湖区的1983-2004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参照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标准,运用内梅罗水污染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分析了洞庭湖湖区22年来的水质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洞庭湖湖区水质污染在时间上呈有升有降的波动变化.洞庭湖湖区丰水期和洪水期的水质较差,但是从2002年以后,丰水期的水质逐渐好于平水期.污染空间变化表现为入湖河道的污染程度高于湖体,湖体污染呈西洞庭湖的污染较为严重,南洞庭湖其次,东洞庭湖的水质仍较好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丰水期鄱阳湖水体中氮、磷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以2011年7月份鄱阳湖实测数据为参考,对鄱阳湖丰水期总氮(TN)、总磷(TP)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鄱阳湖氮、磷营养盐结构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鄱阳湖氮、磷含量已经达到了发生富营养化的条件,且TN含量呈现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TP在几个主要的采砂区,尤其是南北湖交界处污染最严重.鄱阳湖以磷限制为主,氮污染相对比较严重,且氮、磷不是鄱阳湖藻类生长的限制性因素.TN同时受悬浮泥沙和水流作用的影响,在上游航道受水流影响较大,在入江水道则主要受陆源污染的影响.TP含量则主要受悬浮泥沙和采砂活动的影响,受水流作用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草海湖水及其入湖河流硝酸盐污染的主要来源,定量分析各来源的贡献率,对草海湖水与入湖河流水化学特征和水体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草海湖水、河水、井水丰水期水体理化参数和同位素分析发现:湖水的NO_3~-/Cl~-比值和Cl-浓度表明其主要受牲畜粪便和城镇污水输入的影响,而河水与井水则受农业活动和城镇污水的共同影响.δD-water与δ~(18)O-water显示草海水体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并有较强的蒸发作用.湖水δ~(15)N-NO_3~-和δ~(18)O-NO_3~-值分别为-5.56‰~11.30‰和0.02‰~25.40‰,较河水偏负而较井水偏正.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计算结果表明草海湖水及其入湖河流硝酸盐主要源于化肥、土壤有机氮、牲畜粪便相关的农业活动,其贡献率在50%以上;城镇污水贡献率在22%左右;大气降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湖水中.  相似文献   
19.
碳氮稳定同位素示踪鄱阳湖流域蚌湖丰水期的氮污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鄱阳湖边缘深水区是鄱阳湖水位上涨时扩散而成的低洼湖区,通过对其一典型边缘湖泊——蚌湖丰水期的氮浓度和同位素特征值的检测,分析这类洪泛湖泊在水位最高时期水体颗粒有机质及无机氮的氮同位素变化特征,并识别氮污染来源及转化途径.结果表明:6月悬浮颗粒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值(δ~(13)C:-26.7‰~-23.7‰,δ~(15)N:2.6‰~6.2‰)介于土壤有机质(δ~(13)C:-25.21‰±0.52‰,δ~(15)N:3.79‰±0.37‰)和水生植物的碳氮同位素值(δ~(13)C:-28.8‰~-24.9‰,δ~(15)N:5.3‰~8.2‰)之间.7月相比于6月,降低的δ~(13)C(-27.6‰~-23.2‰)和升高的δ~(15)N(4.3‰~7.7‰)表明暴雨冲刷带来更多的周边陆地碎屑输入.无机氮在6月以铵态氮(NH_4~+-N)为主要形态,7月以硝态氮(NO_3~--N)为主要形态.6月δ~(15)NH_4~+较负的特征值(-18.6‰±5.2‰)表明铵态氮主要来源于雨水,硝态氮(δ~(15)NO_3~-:1.4‰±3.0‰)主要来源于农业化肥和雨水.7月相比于6月,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和同位素值都大幅升高(分别升高了0.3和2倍,6‰和3‰),是暴雨冲刷陆地使农业化肥、城镇生活废水和畜禽养殖废水输入的结果.水生植物的δ~(15)N在7月(8.8‰±1.1‰)相比于6月(6.6‰±1.1‰)也升高了较多,是由于水生植物吸收了更高δ~(15)N废水无机氮的结果.通过颗粒有机质和无机氮的δ~(15)N分析可知,湖区水体氮的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较强,藻类对湖泊的内源氮贡献较弱,沿河湖的畜禽养殖在暴雨时对水域污染的威胁较大.本研究提供了洪泛湖泊氮污染治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孙亚联  李继成 《地下水》2014,(5):102-103
以柴达木盆地西台吉乃尔盐湖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建立的长观网所获得的数据和水文示踪等科技手段,配合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枯水期、丰水期等)的同位素示踪测试,分析地下卤水的动态变化规律,枯水期流速相对丰水期流速小,但是随着卤水的开采规模和开采条件不同以及自然气候、水文条件的改变,卤水的渗透流速呈现多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