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4篇
  免费   792篇
  国内免费   410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320篇
地质学   1475篇
海洋学   85篇
综合类   22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北山地区遥感影像和野外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自阿尔金断裂带向NW方向依次出露三危山-双塔断裂、大泉断裂和红柳河断裂。这些断裂近于平行,且同为左行走滑断裂,具有相似的展布特征,空间走向均为NE40-50°,断裂系末端均发育“树枝状”分支断层.在断层夹块之间形成“多米诺”构造,构成了北山地区主要的构造样式。断层谷地沉积物分析和断层泥ESR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三危山-双塔断裂形成于上新世(N2k),大泉断裂形成于早更新世(1.2-1.5Ma).而北山地区分支断层和次级断层的活动在400ka之后。对北山地区断裂构造几何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阿尔金断裂系晚新生代以来向NW方向的侧向扩展.是阿尔金走滑边界重要的生长方式。北山地区特殊的走滑构造组合样式.使该地区的构造变形难于在某条断层上聚集能量,而分散在若干条次级断层上的位移量又微乎其微,该地区成为“最稳定的活动区”。  相似文献   
12.
根据最新调查获得的北黄海盆地海洋重力、海洋与航空磁力和多道地震资料,结合以往周边地区的资料,编制了北黄海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在重磁基础图件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延拓、任意方向导数计算、离散小波变换等处理,结合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北黄海北缘断裂带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北黄海北缘断裂带的存在,并对该断裂带的延伸长度、切割深度和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北黄海北缘断裂带是辽东隆起与北黄海盆地的界线,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对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郯庐断裂带作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条巨型走滑构造带,对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从NNW向NW到NWW的变化,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方式逐步从中生代左行走滑-左行斜向滑动过渡到早第三纪以左行斜向-倾向滑动,晚第三纪-第四纪转为倾滑-右行斜向滑动-右行走滑。走滑活动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周期演变过程。随着郯庐断裂活动方式的演变,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逐渐向北迁移,其中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生代盆地,中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新生代叠加盆地,中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早第三纪盆地。每个盆地都经历了拉分(伸展)裂陷到挤压反转的演化过程。此外,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剪切应力场作用下,不同区段因其走向变化导致局部应力场变化,在增压弯曲部位发生会聚、挤压、隆升;而释压拉张部位发生离散、伸展、沉降,从而盆地发育。  相似文献   
14.
15.
郯庐断裂带的成生时代基本上有两种观点:巨大平移说,认为它形成于中生代。而垂直运动说,则认为它形成于太古代。  相似文献   
16.
纵贯我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切割穿越不同的构造单元,有着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对地质构造、地层发育、岩浆活动、矿产及地震活动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山东沂沐断带、渤海郯庐断带和下辽河断带都是郯庐断裂带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郯庐断带的性质及演化历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关于郯庐断裂的性质众说纷云,  相似文献   
17.
安丘-莒县断裂是沂沭断裂带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对强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断裂的安丘至昌邑段由昌邑段、朱里段、双官-眉村段、南流段四条右阶斜列的次级断裂组成.其中昌邑段位于该断裂的最北端,主要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少见断裂出露面.该段主要经烟汕路南潍河大堤西、文山东坡、石湾店村西、东冢镇驻地、东冢镇后柳村东等地,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8.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段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段和平—水塘剖面、墨江—元江剖面和其它地段的岩石应变及磁组构进行了分析,表明应变强度的校正磁各向异性度PJ从断裂带向西至三叠系明显降低,变形强度向西迅速减弱。磁化率椭球体主轴展布反映出剪切带内、外变形方式的改变。剪切带内,以水平走滑运动为主;向西则以水平缩短为主。在应变分析中,对断裂带内的S—C组构两组面理夹角、杏仁体和石榴石应变标志体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剪切带内的磁组构和岩石组构间关系较差。此外,还对这两条剖面中的三叠系进行了应变和磁组构分析,找出了它们与磁化率椭球体对应轴率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郯庐断裂带自南而北穿越渤海东部,自中生代中期至新生代中期表现裂谷发育特征。裂谷发育经历两个旋回,各旋回的裂谷发育演化、盆地分布格局,沉积相带,沉积补偿速度等均受断裂带的断裂活动的强烈控制。  相似文献   
20.
杜其方 《地震地质》1989,11(4):31-42
本文讨论了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炉霍段的水平断错、古地震遗迹与地震重复间隔等问题。晚更新世以来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为13毫米/年。全新世中期以来大震的重复间隔时间小于6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