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九寨沟核心景区水循环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托大量的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样品分析等数据,结合遥感、14C测年、水监测等多种手段对九寨沟核心景区水循环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将研究区分为日则沟、则查洼沟、树正沟、丹祖沟四个水文分系统。区内气候和降水呈周期性变化,岩石和地质构造稳定。总体上,水的转化主要通过跨流域(沟谷)补给和沟内纵向转化两个途径,并且沟内核心景观都处在青年期和壮年期,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52.
四川九寨沟、黄龙钙华景观保护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九寨沟、黄龙钙华景观保护建设,迫在眉睫。本文在评述九寨沟、黄龙钙华景观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变化的制约因素的研究,表明两者均存在两个动态平衡体系,即与生态地质作用之间的动态平衡和与人类活动间的动态平衡体系;并从两个动态平衡体系来探讨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53.
若尔盖-九寨沟地区产有30余处金矿床(点),另有铜、锑、铁等金属矿产;金矿石分石英脉型和微细浸染型,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热液型和构造岩浆热液接触交代型.金成矿与裂谷的演化息息相关,金矿主赋于裂谷强烈期的三叠系地层中,分布受裂谷带控制,金矿化具明显的岩性-岩相选择并与一定的围岩蚀变相伴产出.  相似文献   
254.
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进行强地面运动模拟,应用复合震源模型建立特定圆形子震分布的断层破裂运动学模型,对地震矩、应力降、破裂速度、子断层尺寸和震源深度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一组合理的震源参数,然后基于复合震源模型计算得到该地区地震动,最后与观测的峰值加速度(PGA)、反应谱和PGA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整体上可以再现各台站地震动强度特征,验证了复合震源模型计算强地面运动的有效性,同时敏感性规律也为复合震源模型计算缺乏强震记录区域的地震动参数的变化区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55.
首先在九寨沟地区约4000 km2的范围实践了空-天-地一体化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和激光探测及测距技术(LiDAR)的滑坡隐患识别方法,共识别出滑坡隐患344处,其中高位滑坡隐患114处,其形变速率为-149~120 mm/a。然后综合遥感和野外调查验证分析,可知九寨沟地区高位滑坡隐患主要分布在构造侵蚀高山河谷地貌、坡度35°~45°、坡向NE至SE范围、高差100~350 m的第四系(Q)松散堆积层中。最后以中查沟高位滑坡隐患为例进行了基于InSAR-LiDAR方法的高位滑坡隐患时空分析,得到了该高位滑坡隐患的形变、形态和形势特征。本文验证了综合利用InSAR、LiDAR技术识别和分析高位滑坡隐患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为滑坡隐患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56.
黄土是研究环境变化的重要材料,揭示其物源及成因有利于解译其蕴含的环境信息。分析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黄土地层的矿物组成、粒度、稀土和微量元素、石英砂表面形态,进而探讨九寨沟黄土的物源及成因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黄土属风成沉积物,黄土物质既有来自邻近地区的冰缘沉积物,也包含北方远源的风尘物,具有多源性特征;青藏高原东缘黄土与南缘黄土的物源明显不同,揭示出青藏高原内部的冷高压对其边缘地带黄土沉积并无直接作用,而局地的山谷风对黄土沉积可能贡献更大。因此,利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黄土研究环境变化需重视地形因素,同时应加强多剖面的对比。此外,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对黄土物源的指示意义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57.
晓生 《地质学刊》2012,(3):249-249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毗邻九寨沟,总面积1340km2。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m,从顶峰流下的雪水汇聚成溪,沿石钟乳山坡倾泻而下,跌宕起伏,形成众多的瀑布悬流,这些瀑布泻落至山腰处,便散落聚积,从而在黄龙沟内形成了3000余个碧透斑澜的彩池,大者千余平方米,小者仅几平方米,千姿万态。池水清净,深浅不一,有的地方色彩鲜艳,仿佛彩锦。黄龙景区以规模宏大、类型繁多、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特色。黄龙钙华景观包括:钙华  相似文献   
258.
推导地表重力变化数据球谐展开计算公式,并根据该方法分析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前震源周边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15-04~2017-04九寨沟地震震源周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明显。2015-10~2016-04、2016-04~10和2016-10~2017-04这3个时段内,研究区内出现重力正负变化过渡带,九寨沟地震震源位于这3个时段过渡带的交会区域内部。震源附近2016-10~2017-04正负重力变化过渡带的空间走向与2015-10~2016-04和2016-04~10时段结果相比发生了约90° 旋转,九寨沟地震发生时间在过渡带空间走向旋转之后。流动重力观测数据较好地反映了九寨沟地震的前兆现象。2)采用球谐方法分析重力变化数据可以有效突出研究范围内大尺度重力场动态演化规律,抑制局部细节特征,有利于识别主要重力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59.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人们感知和认识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旅游者地方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构建旅游者地方感模型, 以九寨沟为案例研究发现, ① 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在自然风景维度、社会人文维度、旅游功能维度和情感依恋维度等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② 九寨沟的自然风景与环境得到了旅游者较高的感知评价和普遍认同, 是旅游者对九寨沟产生情感依恋的主要因素; ③ 旅游者对九寨沟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感知评价相对较低, 并影响到对九寨沟旅游环境与功能的感知评价; ④ 旅游者赋予九寨沟更多的是自然观光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九寨沟蕴涵 的民俗文化体验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未能被旅游者所充分感知和认识, “藏族村寨”的地方特质没有得到旅游者的足够认同; ⑤ 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的感知评价差异集中在九寨沟的藏 族风情、地方文化、旅游服务、游览秩序和旅游氛围等方面。旅游者地方感研究为自然资源和旅游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依据,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60.
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张捷  都金康 《地理科学》1999,19(1):49-54
旅游地与主要游客市场的空间结构(距离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年内分布,日变化等时间结构,旅游地旅游资源环境季节性特征也是游客年内分布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