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1篇
  免费   2061篇
  国内免费   3090篇
测绘学   1958篇
大气科学   5014篇
地球物理   967篇
地质学   3775篇
海洋学   1513篇
天文学   97篇
综合类   700篇
自然地理   658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338篇
  2022年   372篇
  2021年   488篇
  2020年   372篇
  2019年   551篇
  2018年   373篇
  2017年   403篇
  2016年   406篇
  2015年   483篇
  2014年   695篇
  2013年   646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683篇
  2010年   590篇
  2009年   631篇
  2008年   575篇
  2007年   552篇
  2006年   520篇
  2005年   501篇
  2004年   502篇
  2003年   450篇
  2002年   466篇
  2001年   490篇
  2000年   373篇
  1999年   282篇
  1998年   292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224篇
  1995年   228篇
  1994年   231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132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6篇
  1954年   5篇
  194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好望角附近海域春季大风的几种主要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普查和分析,概括出了春季好望角附近海域三种主要大风出现时的模型图,并以一个月中逐日4次船舶测风报告为例,分析了好望角大风的某些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2.
在普遍利用海洋观测站标准层的温度、盐度数据估算稳定层化海水浮性频率的传统算法中引入自然三次样条插植方法,不仅可使计算结果的精度得以提高,而且还可方便地对观测深度范围内的任一水层进行插值,从而获得总体曲率最小的温度、盐度和浮性频率随深度的分布。本文以南海(13°30’N,118°30’E;9°30’N,lll°30’E)及北太平洋(40°00’N130°00’W)3个测站为例,说明了在浮性频率的传统算法中引入自然三次样条插值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3.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海东北部上陆坡处所取的D孔柱样进行硅藻分析,结合粒度与碎屑矿物分析结果,探讨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粒度与硅藻分析结果较为吻合,共同显示D孔柱样可分为上下两层.上表层(0~2 cm)的砂质沉积层为冰后期海进过程改造的晚更新世残留沉积层,即变余沉积;下层(2~130 cm)主要是末次冰期形成的浅海沉积.整个柱样可反映出海洋同位素MIS 4期海退至MIS 3期海进与MIS 2期海退至冰后期海进的沉积变化韵律.  相似文献   
104.
海坛海峡二维潮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坛海峡为南北狭长型海峡,海峡内潮波属于前进波.本文建立了平面二维浅水波数学方程,利用欧拉-拉格朗日差分方法得到数值解,模型采用随时间变化的动边界技术,成功地模拟了海坛海峡的前进波特征,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同时计算了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不同时刻的潮流场和潮流平均流速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北部湾口M2分潮高潮时间比南部湾口早约5~6min,等振幅线范围约为2.12~2.15m.海峡内流速分布呈南北强、中间弱的特点,最大流速1m/s左右.  相似文献   
105.
冬季东中国海环流中的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精度的POM模式 ,考虑了海底地形、外来流、长江径流、海面风应力、海面热通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模拟了冬季东中国海环流结构。模拟结果显示 :在黄海东部很可能存在两个涡 ,中心分别在124°37′E ,37°N ,124°E ,35°30′N ;东海北部存在一个大型的气旋式涡旋 ,其中心位置在125.1°E ,30.5°N附近 ,该涡旋是由东北向的台湾暖流、西北向的黄海暖流及南下的沿岸流组成的封闭结构 ;日本九州以西黑潮入侵分支形成一涡旋 ,黑潮分支是形成此涡旋的直接动力因素 ,另外地形和冬季盛行的偏北风也对该涡旋的形成有一定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导得了1个研究内波分裂的射线型二维KdV方程。利用这一方程的一维退化方程进行了实验室尺度下孤立子型内波分裂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深水区的初始内孤立波和实测的内孤立波(内潮)在通过陆坡区时都会产生分裂,并在陆架上(浅水区)生成一内孤立子波列。这表明在实际海洋条件下,深海区内潮的分裂是陆架上海洋内孤立子波包(或波列)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7.
给出一黄渤海三维斜压的数值诊断环流模式,并进行了环流的数值模拟。在黄渤海冬季及夏季的环流模拟研究中,考虑了影响环流的因素,如海面风应力、热盐效应、地形及边界流量交换等影响因子。由模拟结果,正确再现了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黄海暖流和沿岸流等的三维特征,并对这些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8.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相似文献   
109.
长期天气预报中有关预报因子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行之有效的长期天气预报方法都是数理统计方法。本文以江淮流域夏季旱涝的长期预报为例,对有关预报因子的几个问题作了探索。挑选有实际天气学意义、各自独立、单相关系数较高的物理因子作预报因子,更有利于提高预报准确率,预报因子的时间尺度以月、季平均值最为适宜,而以三个旬滑动平均值的效果最佳,建立各种预报量的初选、精选因子库,更适用于计算机技术制作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110.
第二章 黄东海地理环境概况、环流系统与中心渔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