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中、新生代华南陆缘离散地块的基本特征及演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南陆缘晚中生代以来大规模的地块离散运动形成了华南陆缘离散地块-地堑系,其演化过程可分为K_2—E_1~3,E_2~1—E_3~1,E_3~2—N_1~1和N_1~2—Q等四个阶段。南海即是该陆缘离散地块-地堑系演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2.
台湾海峡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采集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晋江凹陷、九龙江凹陷、新竹凹陷、台中凹陷和台湾凹陷为半地堑结构。新竹凹陷和台中凹陷下拗,演变为前陆盆地。晋江凹陷和九龙江凹陷因岩石圈上隆,其沉积较薄。这种模式决定了在台湾海峡地区,西部的生油气层为下第三系,而东部的生油气层为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  相似文献   
63.
64.
朱春生 《江苏地质》1995,19(2):83-84
对“孙吴地堑”的新认识朱春生华东有色地勘局814队,镇江,212004关键词:孙吴地堑,地质构造,断坳,黑龙江。NewUnderstandingonSun-WuGraben¥ZhuCunsheng Abstract:Abandedareastarti...  相似文献   
65.
苏北海州双峰式火山岩稀土组成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金涛 《地球化学》1994,23(C00):182-191
苏北连淮地区的海州群是一套元古宙的火山变质岩套。火山岩以酸性和基性为主.中性火山岩稀少。其稀土元素明显分为富轻稀土元素无明显铕异常和富轻稀土元素明显铕负异常两种分布型式,显示“双峰式”组合特征。结合海州群沉积建造、构造格局及重力异常等资料都说明该区存在一个后期闭合的陆内裂谷——海州地堑式地槽。上地幔低比例部分熔融产生的碱性玄武岩浆和基底花岗质片麻岩局部重熔等产生的碱性、偏碱性流纹岩浆喷出海底.形成了海州群双峰式火山岩组合。  相似文献   
66.
西秦岭海西-印支期成矿大地构造背景为受位于古特提斯洋的坳拉槽,主要依据:(1)地层呈东宽西窄的剪刀形,犹如古特提斯构造带伸进中国古陆内的一段盲肠,并且位于中国古陆的凹入部位;(2)主要发育海相槽台沉积,且发育时限漫长,对应于古特提斯大约从4亿至2亿年的演化时限;(3)发育同沉积断裂,特别是同沉积正断层为主要的控相构造;(4)变质程度低,侵入岩及火山岩发育较少,并且火山作用西强东弱。这一认识对研究秦岭地质构造关键性问题得到较合理的解释。推断其主要构造型式为一具有向南倾主滑脱面的半地堑,是层控、热水沉积和浅成热液型铅、锌、金、银、汞、锑等矿产成矿的有利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7.
二郎坪君沉思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8.
伊通地堑断层系统与构造样式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与走滑相关的盆地构造一般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断层系统较复杂和构造样式类型丰富。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系统的构造解析,结合区域地质和钻井资料的分析表明,伊通地堑的断层系统在平面上主要由近东西向的张性正断层和北东走向的张剪性断层组成,反映盆地具右旋走滑的应力体制;断层在演化序列上分为4个类型,与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地堑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型"为主,从盆地的动力学机制的角度,它属于"走滑—拉分型",进一步可将它概括为5种类型的构造样式,而且每一个断陷都以一种构造样式占主体,其展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构造样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断陷具有独特油气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9.
基于位场信息的伊舒地堑莫里青断陷西北缘断裂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伊舒地堑边缘断裂不仅控制了盆地的空间形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盆地的结构、构造发育特征和盖层沉积。本文利用1∶5万重、磁资料研究了地堑内莫里青断陷西北缘断裂性质,得出了区内NE—SW向断裂为边界主断裂,呈现出张性特征,属高角度正断层,近EW向断裂,呈现出压性特征,属高角度逆断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70.
新近纪以来,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期后和抬升阶段发育的新构造和"老构造"的活化,在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南北向展布的张性构造带和北东、北西向展布的走滑断层,尤以南北向张性构造带活动最为明显,也是现今仍具强烈活动特点的构造带.当穹错-许如错南北向断裂带就是其中之一,由其控制的当穹错-许如错新近纪-第四纪地堑,南北长约190km,东西宽5~25 km,由当穹错、当惹雍错、许如错3个子盆地组成.盆缘断裂的形成始于新近纪,第四纪全新世仍有活动,由差异升降导致盆地沉积中心在地堑中自南往北具有由东→西→东的变化趋势,地震、地热等活动南强北弱,反映了青藏高原具整体有限隆升、局部差异升降、新构造活动南强北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