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国土资源》2005,(4):48-48
由辽宁省投资3600万元,亚洲最大的铁矿——鞍山市齐大山铁矿生态恢复和矿山复垦工程近日正式开工。  相似文献   
132.
粤西云开地区基底变质岩的组成和形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云开地块被认为是华南西南部一个重要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出露区,但对其基底组成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云开地块内基底变质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云开地块的基底主要由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变质沉积岩组成。它们具有比上地壳平均成分更高的Si O2和相对更低的Al2O3、Ca O、Na2O,岩石成熟度中等。微量元素与PAAS相似,但Sr、Cr、Ni等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轻度亏损,而大多数样品的Zr、Hf、Th、U等轻度富集,说明源区更富集长英质组分而贫镁铁组分。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组成指示这套沉积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源区既有古老的再循环物质,也有大量未经明显改造的新元古代岩浆物质。综合本文和前人的锆石U-Pb定年数据,云开地块基底变质岩原岩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样品形成较早(时代上限为850~522Ma),总体年龄谱特征显示出与华夏南岭地区的亲缘性。这组样品的源区主要有4次岩浆作用(2700~2400Ma、1800~1400Ma、1150~900Ma、850~700Ma),均涉及到古老地壳再循环以及新生地壳的加入,但以再循环的物质为主。最主要的新生地壳生长发生在新太古代和Grenville期。而第二组样品的沉积时代在517Ma之后,具有与扬子南缘新元古代沉积岩的相似性。这组亲扬子沉积物的源区具有不同的4次岩浆事件(2600~2350Ma、2000~1750Ma、1700~1500Ma、900~750Ma),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早期岩浆主要涉及古老基底再循环。古元古晚期-中元古早期岩浆大多起源于新生地壳物质,而新元古代是最重要的新生地壳生长期,同时也涉及大量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不同时代沉积岩的碎屑物质组成变化表明大概在522~517Ma之间云开沉积盆地和物源区受到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影响,使得源区由华夏地块变成扬子地块。这期构造事件很可能是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初始阶段。根据本文资料和其他证据我们认为云开地块归属于华夏板块,扬子与华夏地块的分界线至少在云开地块以北,且很可能在平乐与平南之间。  相似文献   
133.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增生型构造带之一,其形成与古亚洲洋关系密切,然而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和闭合时限还存在争议。阿拉善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侧,是揭示上述问题的重要区域。本文对阿拉善地块北大山次井子一处花岗斑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形成时代、成因及区域构造背景。次井子岩体SiO2含量为75.04%~76.97%、MgO含量为0.15%~0.24%、TFe2O3含量为1.62%~1.76%,显示富硅、贫镁铁的特征。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Eu强烈亏损,Rb、Th、U、K元素富集,Ba、Sr、P、Ti元素亏损,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U-Pb测年显示,花岗斑岩的侵位年龄为326.3±1.2 Ma。锆石的εHf(t)值为-3.53~-1.2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 561~1 414 Ma之间,表明岩体的源区主要为古老的地壳物质。结合前人研究,阿拉善地块石炭纪和二叠纪—早三叠世岩浆岩形成环境存在...  相似文献   
134.
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经历了巨厚减薄事件,但减薄过程及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论。本文对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辽宁本溪地区的北大山岩体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源区和成因,以期得到关于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研究的启示。北大山岩体岩性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17.1±1.4) Ma,表明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北大山岩体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具有富硅(w(SiO2)=69.15%~69.87%)、富碱(w(Na2O+K2O)=8.46%~8.66%)、贫镁(w(MgO)=0.80%~0.90%)、贫钙(w(CaO)=2.03%~2.04%),准铝质(A/CNK=0.98~0.99)的特征;富集Rb、Th、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轻稀土较陡,重稀土较...  相似文献   
135.
云开地体位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古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是研究华南印支期花岗岩构造背景的关键窗口。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云开地体阳春二云母花岗岩开展了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给出两组谐和年龄:一组为426.4±1.7Ma(MSWD=2.4,n=8)志留纪末,属加里东期;另一组为239.1±1.7Ma(MSWD=1.2,n=4)中三叠世,属印支期。独居石U-Pb定年结果为239.0±0.3Ma(MSWD=1.2,n=31),与第二组锆石U-Pb年龄一致,指示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阳春二云母花岗岩总体显示出S型花岗岩或过铝质花岗岩的特点,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对平坦,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全岩锆饱和温度低(725~747℃)。在同位素组成上,其全岩εNd(t)(-10.8~-9.4)、锆石εHf(t)(-13.2~-7.8)和独居石εNd(t)(-10.9~-8.4)三者之间相互吻合,并具有相似的亏损模式年龄(全岩tDM2(Nd)为1...  相似文献   
136.
桂东南中新元古界云开岩群是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并形成一系列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递增变质带,通过对云开岩群角闪岩相变质带(十字石-蓝晶石带)中斜长角闪岩变质作用的PT轨迹的系统研究显示,其包括了由早期绿片岩相变质阶段(M1)→峰期角闪岩相变质阶段(M2)→近等温降压变质阶段(M3)→近等压降温变质阶段(M4)→晚期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M5)五个阶段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其地质动力学过程属于典型的板块俯冲碰撞→抬升模式,表明云开地块北缘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俯冲碰撞及碰撞后的快速抬升过程。  相似文献   
137.
贾伟光 《地质与资源》1994,3(4):270-277
位于扬子板块南缘的云开地区,中生代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俯冲作用影响,导致强烈的岩浆作用及火山-次火山作用,从而诱发了一系列金银和多金属银矿化及矿床的形成,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多金属金银成矿带,其中中型以上银矿床有10处。本文运用现代成矿理论,分别对大地构造环境、赋矿地层及岩浆岩演化与银矿化的关系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8.
阿拉善北大山岩带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以南。该岩带产出大量的海西期岩浆岩,包括基性-超基性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及钾长花岗岩等一系列岩体。本文对该岩带的石英闪长岩及石英二长岩进行~(40)Ar-~(39)Ar测年,获得的坪年龄分别为277.0±3.8Ma、275.0±4Ma,系早二叠世侵入产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具有高Al2O3、CaO、Mg#,低K2O、(La/Yb)N、ΣREE,表明其偏向于幔源的特点。石英二长岩具有高K2O、(La/Yb)N、ΣREE、Al2O3,低CaO、Mg#,表明其偏向于壳源的特点。结合微量元素分析与大地构造环境条件,得出了该期石英闪长岩与石英二长岩产出环境为二叠纪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39.
内蒙古维拉斯托稀有金属-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是一个以锡为主,共伴生锌、钨、铜、钼、铌、钽、锂和铷的大型矿床.该矿床以发育铌、钽、铷、锂矿化有别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其他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维拉斯托地区的北大山岩体和维拉斯托岩体开展了 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