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74篇
  免费   3076篇
  国内免费   4334篇
测绘学   396篇
大气科学   260篇
地球物理   1801篇
地质学   16496篇
海洋学   659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370篇
自然地理   554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396篇
  2022年   487篇
  2021年   514篇
  2020年   459篇
  2019年   620篇
  2018年   435篇
  2017年   428篇
  2016年   526篇
  2015年   563篇
  2014年   892篇
  2013年   654篇
  2012年   808篇
  2011年   881篇
  2010年   707篇
  2009年   741篇
  2008年   735篇
  2007年   663篇
  2006年   673篇
  2005年   620篇
  2004年   646篇
  2003年   569篇
  2002年   552篇
  2001年   636篇
  2000年   562篇
  1999年   703篇
  1998年   667篇
  1997年   593篇
  1996年   524篇
  1995年   496篇
  1994年   484篇
  1993年   421篇
  1992年   703篇
  1991年   749篇
  1990年   630篇
  1989年   465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54年   7篇
  1948年   4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自然电场法剧变场的起因初探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电场法剧变场的起因初探及其应用莫承彬,陈忠献,陆怀成(广西物探队,柳州545005)1问题的提出自然电场法是一种效率高、成本低的简易电法勘探。近年来,自然电场法已由金属矿的普查发展到油气储集层勘探、地热开发及水文地质等新领域的应用[1.2]。广西...  相似文献   
992.
云开地区发现元古代花岗岩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广东地质》1995,10(2):57-63
  相似文献   
993.
994.
湘西—黔东汞矿带硒的赋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湘西-黔东汞矿带中,硒主要替代硫以类持同象的形式存在辰砂中,少部分见于黑辰砂的硒汞矿中,辰砂中硒含量的高低与其颜色,晶形,粒度,生成期以及产出部件有关,硒是湘黔汞矿带标型微量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995.
构造岩片填图法在川西造山带1:5万区调中的初步实践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作者通过川西造山带1:5万区调实践,初步提出了构造岩片填图法:首先测制构造-地层综合剖面填制带状构造-岩性图,实步判断分区主断面,划分构造岩片,建立各岩片的岩石地层柱或构造地层柱,确定正式和非正式的填图单位;第二是联带成面;第三是全面综合研究,典型解剖,完美测区构造岩片及其岩石地层和构造石地层单位的划分;最后是完成组图的编制。  相似文献   
996.
秦岭造山带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与元古宙碰撞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北秦岭造山带的秦岭群中发现两个高压变质带,分别出露于秦岭群的北部和南部边界线之内侧。其中北带内以榴辉岩为主,并伴生有石榴角闪岩、含石榴斜长角闪岩、含多硅白云母及石榴石的长英质片岩;南带中由石榴单辉岩和石榴角闪岩组成。变质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榴辉岩或石榴单辉岩阶段、石榴角闪岩阶段,斜长角闪岩阶段,前二者是元古宙时期华北和华南板块碰撞中地壳发生了强烈增厚的作用的产物,后者是晚期抬升作用下再现降  相似文献   
997.
河南南召地区韧性剪切带及构造变形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磨坪-维摩寺、下浦池-廓沟和三道岗-小罗沟三条韧性剪切的形成与活动,影响并决定了它们所分隔的四个构造变形域和变形带的构造变形,导致地壳压缩,最终奠定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并形成脆裂剪切,弯曲滑动,固态流变和柔流或熔融四种构造变形相。  相似文献   
998.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漠-黄土边界带地处东亚季风边缘,这一地区的风成沉积即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地反映了东亚季风环流的演变历史。末次间冰期的沉积(S1)由三层古土壤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组成,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的五个亚阶段(a-e)则很好对比。末次冰期的沉积(L1)由三层古风成砂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构成,由此反映了与上述三层古风成砂对应的阶段2、阶段4及阶段3的中期是沙漠-黄土边界带冬季风活动加剧、沙漠扩大的时期。全新世的沉积是由一层草原上(S0)和其上的流沙组成,但这层流沙是在最近两千年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当地特定风场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已不具备明显的气候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9.
依据长春地震台记录的磁暴资料,系统总结了第19、20、21三个太阳活动周磁暴特征,并对全球M_s≥7.8级地震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磁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断裂带的韧-脆性转化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西部绿岩型脉状金矿的一些地质现象,探讨了韧性剪切带转化为脆性断裂的机制.韧性剪切过程岩石的面理化为矿液参与断裂作用,增加流体压力创造了条件.流体压力的增加一方面可以改变断裂的力学性质;另一方面可以压裂围岩,促进断裂韧-脆性转化,为脉状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