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0篇
  免费   2521篇
  国内免费   3614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591篇
地质学   13208篇
海洋学   40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938篇
自然地理   367篇
  2024年   132篇
  2023年   490篇
  2022年   532篇
  2021年   679篇
  2020年   529篇
  2019年   678篇
  2018年   524篇
  2017年   501篇
  2016年   500篇
  2015年   609篇
  2014年   911篇
  2013年   692篇
  2012年   726篇
  2011年   831篇
  2010年   645篇
  2009年   611篇
  2008年   555篇
  2007年   519篇
  2006年   516篇
  2005年   403篇
  2004年   368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351篇
  2001年   322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345篇
  1998年   266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255篇
  1995年   233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65篇
  1990年   133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6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5篇
  1943年   6篇
  1942年   7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地震统计区的划分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构造地质背景的分析,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和强震活动特点,讨论和划分该区地震活动统计区,探讨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复发特点、地震构造特征、潜在地震危险性及强度,分析研究区未来强震发生的强度和可能地点,结果表明,目前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处于第8个活跃期,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且未来数年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应密切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祁连山中西段地区。  相似文献   
952.
砬子山岩体出露于华北地台抚顺—清原古隆起带与吉黑地槽的相接部位。砬子山岩体是由石英闪长岩、似斑状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构成的杂岩体。4个岩性不同的侵入体构成连续的中-酸性钙碱岩石序列。岩体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4个侵入体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岩浆的演化机制为深部岩浆分异作用,岩浆则是来源于下部地壳。  相似文献   
953.
丹东地区小岭组植物化石共9属12种。动物化石腹足类4属6种,叶肢介1属2种。均为首次发现。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小岭组应属早白垩世而不属侏罗纪,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同时,阐述了古地理环境和地层特征,并与邻区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54.
在吕梁造山旋回期间(1900Ma)北瓦沟辽河群经受了多幕变质和多期变形的改造,可识别出三组皱褶构造:1.早期近东西向片内平卧褶皱,由固态流变机制形成(F_1);2.枢扭北北西—南南东向不对称褶皱(F_2);3.北东向开阔褶皱构造(F_3)。此外,还发育与褶皱构造相关的布丁构造和布丁褶皱。赋存在辽河群中的铅锌矿床遭受了强烈的改造作用并严格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955.
在西藏北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尼组岩性自西向东有一定的变化。西区(雄梅地区)下段为深灰、灰、浅灰色微、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韵律层;中段为成熟度略高的细、中、粗粒石英砂岩韵律层;上段为新建立的地层单位达过火山岩,为中性火山岩。东区(曲松波地区)下段以黄绿、灰绿、土黄色中细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及含砾粗砂岩;中段为灰绿、黄绿、紫、灰紫色粉砂岩、细砂岩韵律层;上段为新建立的地层单位弄巴砾岩,为紫色粗砂岩、砂砾岩、砾岩。多尼组呈带状分布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永珠蛇绿岩带之间。在研究区内多尼组以海岸砂堤及海滩沉积环境为主;研究区以西以浅海相沉积环境为主;研究区以东以潮坪泻湖及沼泽沉积环境为主。中特提斯海东部海岸在多尼组早期可能在研究区以东,中期可能曾移至西区,晚期可能移至东区。这一结论确定了多尼组沉积时期中特提斯海海进、海退过程,它为研究中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廊的确定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56.
The Apennine-Maghrebian fold-and-thrust belt devel-oped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to Early Pleistocene at the subduction-collisio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Euro-pean and the westward-subducted Ionian and Adria plates. Large parts of the Mesozoic oceanic lithosphere were subducted during an Alpine phas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o Middle Eocene. The chain developed through the deformation of major paleogeographic internal domains (tectono-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the Ligurian-Piedmont Ocean) and external domains (sedi-mentary sequences derived from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Adria-African passive mareinL The continu-ity of the Apennine chain is abruptly interrupted in the Calabrian Arc by the extensive klippe of Kabylo-Calabrian crystalline exotic terranes, derived from deformation of the European passive margin.Major complexities (sharp deflections in the arcuate configuration of the thrust belt, out-of-sequence propagation of the thrusts) are referred to contrasting rheology and differential buoyancy of the subducted lithosphere (transitional from conti-nental to oceanic) and consequent differential roll-back of the Adria plate margin, and to competence contrasts in the Mesozoic stratigraphic sequences,where multiple décollement horizons at different stratigraphic levels may have favored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 shortening.From the Late Miocene, the geometry of the thrust belt was strongly modified by extensional fault-ing, volcanic activity, crustal thinning and formation of oceanic crust cor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yrrhenian Basin.  相似文献   
957.
应用常规的气象水文数据并结合GIS,建立了一个适合西北干旱区内陆河山区流域的以日为步长的分布式径流模型,并对黑河干流山区出山径流进行了模拟计算和讨论。模型以子流域作为最小的产流、汇流单元,根据植被覆盖将各子流域分为裸地区、乔木区、牧草区和冰川区,并根据实际调查将土壤分为 3层,各分区单独进行水量平衡计算。产流过程以土壤储水能力和储水量表征,而储水能力和储水量等则由土壤的孔隙度、干密度和厚度等表征。入渗原理基于土壤储水率平衡原理,并考虑重力势的作用。实际蒸散发与蒸发力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的乘积成正比,不同的土壤和植被具有不同的调节参数。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效果较差的原因是区域日降水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难以用有限的站点合理计算区域日降水量。寻找一个合适的区域日降水量计算方法是目前少资料大型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8.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揭示了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了龙门山北段与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提出龙门山北段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纪变形强于新生代;龙门山南段则以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为特点,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变形尤为突出。与前陆褶皱冲断带相对应的是,川西晚三叠纪时期的周缘前陆盆地主要表现在整个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前渊地区;而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再生前陆盆地却局限在川西盆地的南部,并且印-藏碰撞的持续挤压作用使得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不断向东扩展进入川西盆地南部。  相似文献   
959.
在深入研究滦平盆地大店子组叶肢介化石时,于该组上部首次发现了网雕饰叶肢介Clithrograpta属,产出层数多,个体数量大,种的分异度高,为冀北滦平盆地大店子组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正确建立冀北-辽西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地层格架,提供了关键而有力的古生物证据。根据这一发现和大北沟组至西瓜园组叶肢介化石组合序列,本区大店子组上部(3-4段)可与辽西建昌盆地“义县组”下部(原大新房子组)对比;证明辽西地区缺失相当于本区的大店子组下部(1-2段)地层,西瓜园组大体相当于辽西的义县组。  相似文献   
960.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侏罗纪地层划分及时代探讨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任东  高克勤等 《地质通报》2002,21(8):584-591
最近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村新发现了一些翼龙、蝾螈等重要化石、有关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产生了较大的争论。笔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生物地层学资料,讨论了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详尽的区域地层踏勘和实测地层剖面充分显示,道虎沟化石层归属于中侏罗世九龙山组,而不是所谓的义县组;道虎沟化石层与下伏太古宙马鞍山片麻岩而不是土城子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