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7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3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早元古代连山关铀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著名的连山关铀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矿床成因,划分了两种不同成因的矿体:沉积变质型和碱交代热液脉型,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085.6Ma和1974.8Ma。矿床的工业铀矿物以沥青铀矿、晶质铀矿为主。矿床属多阶段复成因铀矿床,以中高温碱交代热液成因为主。矿床铀源主要来自连山关岩体,铀的活化转移与碱交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2.
有金属花岗岩型矿床成因讨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稀有金属花岗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认识——岩浆熔体结晶和自交代作用。本文从如下四方面讨论岩石成因:1.稀有金属矿化地段位于岩体顶部,呈似层状、似脉状分布;2.矿化岩石具溶蚀、穿切、假象及变晶结构;3.矿物包裹体测温和稀有金属矿物形成温度低;4.斜长石为 An<3的钠长石。文章认为大多数稀有金属花岗岩是由自交代作用形成,只有极少数——近地表产物,是由岩浆熔体结晶形成的。  相似文献   
83.
地幔交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幔交代作用是地球内部的一种化学变化。从200公里深处由高速喷发带上来的地幔岩块的研究表明,在熔融之前某些含挥发组分的交代矿物已经存在。地幔交代作用的提出,是用以解释硷性岩浆的化学组成和同位素体系变化的原因。硷性岩浆作用广泛的时空分布表明,地幔交代作用是广泛的,并且是长期的一种地质作用。它不仅是引起地幔化学上和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是产生硷性岩浆的理想源区和引起克拉通地区陆壳抬升的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84.
本文主要讨论穹窿-火山型攀西裂谷的成因,岩浆深成作用与火山作用过程;穹窿构造的发生、发展的演化历史;岩浆分异趋势及双峰式岩浆演化系列及其成因。 攀西裂谷曾经历了岩石圈穹窿—陆壳穹窿一次火山穹窿三个发展演化阶段。碱性岩浆作用与地壳隆升、地幔去气、热流汇聚作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成穹作用最盛,岩浆碱度最高。随着陆壳破裂、开放、挥发分散逸,岩浆性质从强碱质—弱碱质—碱酸性转化。 穹窿构造的发展演化阶段有机地控制了岩浆源和二次岩浆房的深度和岩浆演化特点,随着穹窿构造的发展演化,岩浆活动由深成幔源→中浅成幔源加陆壳轻微混染→超浅成壳幔混合源逐渐演化,因而可以认为:穹窿-火山型裂谷发育的各个阶段,存在有低位→中位→高位的二次岩浆房。 攀西裂谷属不发育的夭折裂谷,以演化时间长为特点,有利于岩浆深源(二次岩浆房内)结晶分异、液体不混容性分离作用和陆壳的同化混染作用等得以彻底进行,最终形成“双峰式”岩浆组合。  相似文献   
85.
86.
在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的矿化部位,普遍存在着特征明显的杏仁体,有的杏仁体甚至构成了矿化体,前人对此研究很少。对杏仁体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充填矿物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论述了杏仁体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矿热水流体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指出杏仁体是在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内进行找矿勘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7.
雷州半岛英峰岭火山岩中单斜辉石巨晶以低Mg^#值(0.62—0.47)、贫重稀土(HREE)和富Al2O3、TiO2、Na2O和中稀土(MREE)为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成分变化。随着Mg^#降低,单斜辉石的Al:O,(11.58~6.97%,)、TiO,(2.28~1.06%)和HREE逐渐降低。这种变化特征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辉石巨晶的变化规律。随着演化辉石巨晶的大多数不相容元素,如Nb、Sr、Zr、Hf和LREE—MREE逐渐增加。低的Mg^#值和Ni、Co、Cr含量指示巨晶母岩浆是一种强烈演化的残余岩浆(Mg^#=0.27~0.35)。分离结晶模拟表明本研究最富镁的巨晶(Lz-54)的母岩浆很可能是由拉斑玄武质岩浆经70~80%,以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后形成。而本研究的其它辉石巨晶是该母岩浆在不同演化阶段(25~80%)分离结晶的产物。分离矿物中除了单斜辉石还包含了大量的石榴子石、斜长石和钛铁矿。温压计算表明英峰岭巨晶是高温岩浆在56~60km深的上地幔的结晶产物(r=1290℃~1130℃,P=1.73~1.83GPa),这一深度有利于石榴子石结晶。对比不同地区辉石巨晶的成分特征和形成条件,作者指出不同地区单斜辉石巨晶各种元素的不同变化规律主要受母岩浆成分和结晶条件控制。巨晶母岩浆在地幔结晶时对围岩橄榄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早期贫流体的岩浆对橄榄岩的交代作用较弱,只有Sr,La等强活动性元素被明显改变;晚期富流体(F,P,H2O)岩浆对橄榄岩的交代作用强烈,大多数元素被明显改变。因此,可以推断交代熔体中流体的含量是影响地幔橄榄岩交代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8.
从地质产状、矿物组合和岩石化学成分等方面探讨了个旧塘子凹接触带不同类型夕卡岩的特征。该夕卡岩带从内侧到外侧常具有辉石夕卡岩带和石榴子石夕卡岩带交替出现的现象,其岩石化学成分也相应地发生韵律变化,表现为在辉石夕卡岩带中SiO2和MgO含量较高,而在石榴子石夕卡岩带中CaO、TFe和Al2O3含量较高。认为夕卡岩带中的韵律变化一方面与被交代围岩中存在灰质白云岩和大理岩的互层带有关,另一方面与岩浆期后热液的渗滤交代作用有关。围岩中的灰质白云岩层被交代后形成辉石带,大理岩层被交代后形成石榴子石带。  相似文献   
89.
吉林双辽地区古近纪玄武岩中一方辉橄榄岩包体记录了上地幔交代作用的信息。原生斜方辉石被交代成因的单斜辉石和橄榄石所围绕,或形成反应边结构,或斜方辉石残留在次生单斜辉石中。这些反应结构仅出现在尖晶石的周围。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次生单斜辉石具有高Mg#、Cr#和CaO/Al2O3比值,次生橄榄石高Mg#、CaO和Cr2O3,被交代的尖晶石边部高Cr#、CaO。由于交代作用并未影响橄榄岩体系的Mg#,而且熔体-岩石反应结构指示Opx(斜方辉石) Sp(尖晶石) 熔体(Ⅰ)→Cpx(单斜辉石) Ol(橄榄石) 熔体(Ⅱ),结合实验以及文献资料,认为双辽地区的岩石圈地幔受到了硅酸盐熔体的交代。这种交代导致橄榄岩中斜方辉石逐渐减少,单斜辉石和橄榄石逐渐增加,从而使方辉橄榄岩渐变成易剥橄榄岩。这种交代现象可能发生在软流圈-岩石圈接触带上的熔-岩反应区,暗示了在古近纪双辽地区岩石圈减薄和软流圈上涌导致的软流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90.
The Pinxiang weathering profile is well developed on Early Triassic dacite lavas of the Baisi Formation. At the top of the profile is developed a red clay zon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mineralogically by kaolinite, iron oxide minerals, quartz, and a small amount of illite, montmorillonite and vermiculite. In going downwards the red clay zone gives way to a saprolite zone in which plagioclase pseudomorphs have been well preserved although replaced by kaolinite. Beneath the saprolite zone is the saprock zone characterized by less weathering for dacite. At the bottom of the weathering profile is the parent material, dacite, which is composed mainly of plagioclase, quartz, K-feldspar and biotite which have been largely altered into chlorite owing to submarine extrusion of dacite lavas. Some layers in the weathering profile show obvious sodium enrichment and potassium depletion relative to others. In the Al2O3-(CaO* Na2O)-K2O triangular diagram, the weathering trends of these layers in the middle stage are remarkably deviated from normal ones. Both mineralogy and micro-morphology of these layers indicate such deviation resulted from sodic metasomatism of orthocl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