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南京大学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该中心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为依托单位,以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中心成员来自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大地海洋科学系和生命科学院等院系,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现任研究中心主任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蒋少涌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院士。  相似文献   
52.
我们分析了强γ爆和弱γ爆与不同富性的Abell团之间的交叉相关特性。发现弱γ爆与所有富性的Abell团都没有交叉相关,而强γ爆除了与R≥2的Abell团没有交叉相关外,与R=0,R=1的Abell团都有1σ以上的交叉相关。  相似文献   
53.
《海洋世界》2009,(3):5-5
日前,英国38岁的航空工程师伯尼·巴姆福德通过“Google海洋”软件查看三维海床地图时,发现在距西非海岸620英里处的大西洋海底,竟有一块貌似城市遗址的海床,海床上显示出一个巨大的矩形几何图案,矩形图案内则是清晰的十字交叉线条,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古代城市的遗址,很可能就是传说中沉入海底的“大西洲”。  相似文献   
54.
在"98.7"武汉强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波动的作用及其相干性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以Morlet复数小波函数分析方法等为基础,研究了1998年7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强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波动的作用,同时用交叉谱研究了不同尺度波动的相干性。结果表明,这次强暴雨过程是一次中-β尺度能量积累与释放的过程,在2h左右的较短时周期波动中,中-α尺度对中-β尺度产生一定的干涉效应。  相似文献   
55.
介绍了利用AQUA卫星高光谱AIRS资料对FY-1C、FY-1D气象卫星热红外通道进行交叉定标的方法及定标结果。首先利用卫星轨道预报软件预报出AQUA与FY-1C以及AQUA与FY-1D卫星交叉点,再对交叉区域卫星资料进行像元投影和像元匹配,像元匹配包括时间、观测角度、环境均匀性等检验。以AIRS探测结果作为辐射基准,利用其观测值和FY-1卫星热红外通道光谱响应函数进行光谱匹配,最终得到FY-1卫星热红外通道的准真值并与FY-1卫星的业务产品进行比较分析。对FY-1C、FY-1D两年多卫星资料进行多次交叉比对,结果表明FY-1C通道4比AIRS观测亮温低1.3K左右,通道5低3.6K左右;而FY-1D通道4比AIRS观测亮温低0.3K左右,通道5低3.6K左右。这个准真值与FY-1观测的计数值进行再定标得到新的定标系数。  相似文献   
56.
利用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功率谱和交叉小波谱等方法分析了新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以及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新疆存在降水增多和气温上升的趋势,有暖湿化现象,这与西北地区由暖干趋于暖湿的结论相一致。同时,新疆平均年降水量与NAO存在准2年和准6年周期,夏季降水量与NAO存在准3年和准5年周期,冬季降水量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新疆年均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夏季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冬季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和准8年周期。新疆全年、冬季和夏季的降水与NAO的周期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高值正相关大多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而气温与NAO的周期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高值正相关也大多集中在80年代。  相似文献   
57.
基于NCEP/NCAR提供的1958—2008年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7/2008年冬季我国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副高指数特征与El Nino/La Nina年平均冬半年副高指数特征以及50a平均冬半年副高指数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异同性以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揭示了2007/2008年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副热带高压活动与环流变异特性的一些基本特征,如La Nina事件冬季(尤其是中等强度La Nina事件年份的冬季),副高通常比一般年份副高的平均位置偏北。  相似文献   
58.
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曲线化简方法。根据曲线化简问题的特点,设计了保证有效的交叉算子和局部寻优的分裂变异算子;针对固定遗传概率容易引起早熟的问题,设计了可根据个体适应度及种群整体状态自适应调节的遗传概率。试验证明:与传统化简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得到更优的化简结果;与基于现有典型遗传算法的曲线化简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全局收敛性。  相似文献   
59.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卫国  程炳岩  郭渠 《高原气象》2009,28(5):1167-1174
采用小波相关和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 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变化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0年以来华北区南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所缓解, 但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 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副热带高压脊线及北界位置变化相关密切, 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显著相关振荡, 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年代际尺度相关凝聚性最强; 时域中年际尺度相关存在局部化特征, 年代际尺度相关具有阶段性。分析认为, 2000年以来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北并维持反气旋型环流, 有利于水汽向华北输送, 使得华北降水增多, 是近年来华北中南部降水蒸发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而东亚季风减弱不利于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 以及蒙古高原显著增暖导致蒸发增大等因素, 使得华北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  相似文献   
60.
一个观察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关系的典型个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南  王启祎 《气象学报》2010,68(6):847-854
北极涛动与大西洋涛动是否属同一气候变率模态一直是北极涛动动力学研究方面的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文中通过对"0801南方雪灾"期间及其前后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异常及产生原因进行个例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首先使用交叉子波变换与子波相关方法分析了两者的相位关系。发现在30—60天时间尺度上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相位相差90°或-90°。而在10 20天这一尺度上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具有大致相同的相位。对北极涛动及北大西洋涛动形成的动力过程及其在拉尼娜背景下各自特点的分析表明,这种不同尺度上位相关系的差异来自于波-流相互作用动力学的局域性。众所周知,北极涛动的3个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别位于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北极平流层的3个波流相互作用中心有关。而北大西洋涛动则主要与位于北大西洋的波-流相互作用中心有关。拉尼娜事件的出现通过影响太平洋急流及行星尺度的准定常波从而进一步强化了30-60天时间尺度上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的这种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太平洋急流或准定常行星波在对流层中直接影响了位于该区域的北极涛动的活动中心。同时准定常行星波冬季向上传播至平流层并与平流层极涡相互作用从而也影响了北极涛动在北极的活动中心。而在10—20天时间尺度上的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同步关系则说明它们都是北极涛动的另一活动中心即大西洋上同一波-流相互作用现象——天气波破碎的反映。基于上述分析.文中倾向于认同将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区别考虑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