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1篇
  免费   1529篇
  国内免费   1918篇
测绘学   1159篇
大气科学   543篇
地球物理   579篇
地质学   5303篇
海洋学   911篇
天文学   106篇
综合类   775篇
自然地理   732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372篇
  2021年   456篇
  2020年   384篇
  2019年   471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318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472篇
  2013年   393篇
  2012年   468篇
  2011年   458篇
  2010年   418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309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156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48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61年   3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3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4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91.
《海洋世界》2008,(3):7-7
逆转录病毒HIV侵入宿主细胞后,可在细胞内合成RNA和新的病毒颗粒,最终导致艾滋病。一些灵长类动物对HIV具有免疫力。HIV在物种问的传播过程中,一些辅助基因和蛋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科学家们发现,对HIV有免疫力的猴子体内的一个辅助基因发生了改变——它与另一个基因“融合”在一起。“融合效应”使原来的基因获得“捕捉病毒并摧毁之”的功能。正是这个功能使部分灵长类动物具有对HIV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892.
交通大数据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及学科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大数据能够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位移与时空轨迹,不仅能够满足学者们在微观尺度更深入、更精细的研究粒度要求,而且能够为宏观尺度的研究提供广范围、多视角的连续性观测,其研究与发展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技术。本文以交通大数据的研究前沿为基础,梳理了区位论、时空行为、复杂网络、流空间等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勾勒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体系,探讨了新旧技术方法融合的可能性,并讨论了对各个分支学科相关研究的影响。接着,本文总结了交通大数据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应用方向与趋势,主要包括出行即服务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城市管理科学,大尺度交通流迁移的模拟,以及“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的多维度研究等。最后,本文指出了交通大数据应用在获取难度和数据有偏性等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93.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青海省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序幕徐徐拉开,投资项目明显增多。青海九○六工程勘察设计院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  相似文献   
894.
895.
对青海省大柴旦盐湖中晶间卤水提钾后老卤中硼、锂的提取进行了探索性试验,特别是在老卤中添加芒硝以富集硼的试验,具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896.
板桥凹陷大张坨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张坨断裂带是黄骅坳陷板桥凹陷最大的Ⅱ级断裂系统,对凹陷油气分布与富集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揭示大张坨断裂带与新生代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断裂带的活动性、断裂构造样式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综合断裂输导体系与断层两盘(上升盘、下降盘)的油气分布状况,建立板桥凹陷大张坨断裂带油气的断控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大张坨断层具有垂向分期、平面分段的活动特征,断层两盘派生大量次级断层,在断裂带内可识别阶梯型、"y"型、"y"型复合、多米诺式、对倾伸展型等5种构造样式,断裂活动贯穿于整个第三纪沉积史,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不同的断裂构造样式决定断层两盘油气运聚规律具有明显差异,形成不同成因类型与不同储量丰度的油气聚集单元.  相似文献   
897.
本文对2012年秋季中国东海31个站位的海水样品中溶解态氨基酸(THAA)和颗粒态氨基酸(PAA)的分布与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平均浓度为0.12±0.04 μmol/L (0.06~0.19 μmol/L),溶解结合氨基酸(DCAA)的平均浓度为0.61±0.51 μmol/L (0.15~1.79 μmol/L),PAA的平均浓度为0.11±0.06 μmol/L (0.02~0.27 μmol/L)。THAA的水平分布特点大致为近岸高、远岸低;PAA的水平分布特点是近岸海域向远海海域分布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THAA的垂直分布特点是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DCAA、PAA与Chl-a有很好的相关性,而DFAA与Chl-a的相关性不明显。东海表层海水中THAA的主要组分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及丙氨酸,PAA的主要组分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及亮氨酸。在表层海水中氨基酸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898.
印度洋中西部大眼金枪鱼年龄与鱼体脂肪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调查所获得的样本,利用其脊椎骨鉴定了334尾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年龄,并利用鱼类脂肪含量仪测定了其肌肉的脂肪含量,进而对年龄与脂肪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金枪鱼的特征如下:(1)年龄组成为1—9龄,其中4—6龄比例最大,约占样本总数的66.4%;(2)脂肪含量范围为3.1%—29.8%,平均为13.4%,优势范围在7.0%—17.0%之间,其中13.0%—17.0%的比例最高达51.4%;(3)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组的脂肪含量发现,鱼体脂肪含量1—3龄随年龄增加而下降。4—5龄脂肪含量较高,6龄急剧下降到最低,7—9龄又呈升高的趋势;(4)雌性和雄性大眼金枪鱼的新陈代谢变化无明显差异,雌性比雄性的性成熟年龄要早1年左右,雌性3—4龄时性成熟,而雄性为4—5龄时性成熟;(5)脂肪含量的变化可能与大眼金枪鱼生长、繁殖、衰老等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899.
曹政飞  张伟  赵宏 《海洋与湖沼》2015,46(6):1326-1332
红纤维虾海藻作为海洋沉水高等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与渔业价值。该物种目前已经处于濒 危状态, 且研究资料十分匮乏。本研究通过实地生境调查, 对其进行了形态学与解剖学研究, 并在此 基础上对其海洋环境的结构适应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红纤维虾海藻须根末端 膨大并密生根毛, 有利于增强植株的抓附能力和吸收能力; 表皮细胞细胞壁具有类似栓化细胞初生 壁性质的六面加厚现象, 与外部多层皮层厚角组织形成机械组织区, 叶鞘内侧含有丰富的机械组织, 使结构的抗性加强, 能承受较强的海流冲击; 雄花序中无退化雌蕊, 雌花序兼具雌蕊和退化的雄蕊, 花序轴两侧着生数枚桨状小苞片, 花粉丝状, 利于授粉, 传粉方式为水媒和半水媒传粉; 小坚果密 生倒向长鬃毛, 便于果实在海流中固着锚定。该研究弥补了目前对海洋沉水高等植物适应性进化特 征理解的不足, 也为该物种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0.
The coupling of upper ocean-benthic carbon dynamics in the ice-free western Arctic Ocean(the Chukchi Sea and the Canada Basin) was evaluated during the late July–early September 2003 using natural stable(13C) and radioactive(238U-234Th) isotope tracers. POC export flux estimated from 234Th/238 U disequilibria and dissolved CO2 concentration([CO2(aq)]) pointed out that the strengthened biological pump in the Chukchi Shelf have significantly lowered [CO2(aq)] and altered the magnitude of isotopic(12C/13C) fractionation during carbon fixation in the surface ocean. Further, d13 C signatures of surface sediments(d13Csed)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ose of weighted d13 CPOC in upper ocean(d13Csed =13.64+1.56×d13CPOC, r2=0.73, p0.01), suggesting that the POC isotopic signals from upper ocean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sediments, partly due to the rapid export of particles as evidenced by low residence times of the highly particle-reactive 234 Th from the upper water colum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probably exists an upper ocean-benthic coupling of carbon dynamics, which likely assures the sedimentary d13 C record an indicator of paleo-CO2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