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7篇
  免费   1291篇
  国内免费   906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156篇
地质学   3806篇
海洋学   248篇
综合类   393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重庆及邻区地震精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1月重庆及邻区的荣昌、綦江、石柱、巫山—湖北巴东、巫溪地区地震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地震震源位置比常规地震定位法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荣昌、綦江、石柱地区地震震中呈条带状分布较明显,与断裂构造一致性较好;巫山—巴东、巫溪地区地震震中成团现象明显,地震成因较复杂。  相似文献   
992.
本文综合利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历年来在中国南海西沙海域采集的重、磁、震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了场源边缘识别、磁性体顶面埋深欧拉反演以及重、磁、震剖面联合反演等技术.针对西沙海槽盆地岩浆岩分布、重大断裂、深部构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期,大部分分布于盆地断阶带上;识剐出了NE向和EW向两组断裂.二者分别从北部和中部横贯盆地;盆地磁性基底埋深在6.0~12.6km之间。整体上呈"中部深、南北浅"的特征;西沙海槽盆地的莫霍面埋深在19~26 km之间,呈现出"南北深中部浅"的拉张裂谷特征.本文研究获取了西沙海槽盆地的基础地质构造特征.可深化盆地地质构造背景的认识,为该盆地下一步的油气工作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93.
地质雷达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快速发生沉积和侵蚀的地区,断裂附近的古地震遗迹会很快被掩埋。获取这些地区断裂的位置、上断点的埋深和标志层的断距等方面的数据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探测这些被埋藏的古地震遗迹。以北京平原区正断性质的新夏垫断裂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逆冲性质的六盘山东麓断裂为实验区。通过探测发现,对于断裂两侧地表覆盖层主要为粉土或粉质粘土的新夏垫断裂,地质雷达可精确定位断裂通过的位置,指示上断点的埋深,但无法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对于在T1基座阶地上通过的六盘山东麓断裂,地质雷达不但可以精确定位断裂的位置,而且可以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进而求得断裂两侧基座的断距。  相似文献   
994.
通过金州台跨断层室内水准以及MD数字化断层蠕变的观测数据处理,找出该二种观测方法的数据变化特征以及干扰因素,对二种手段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对观测结果的地震预测意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研究区已有重、磁测量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结合钻井、地质、电法及地震等成果,讨论了重磁异常分布特征,具此推断断裂构造,划分研究区的构造单元,预测油页岩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地重磁场具有"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低、高低相间"的基本特征;主断裂呈北东向展布,近东西向和北西向等次级断裂切断了主断裂,形成了"多"字形分布的构造特征;根据重磁场特征在南北向和东西向上的显著差异,渭北隆起带可划分为宜君-黄龙断坡带、土桥-照金断褶带、彬县-灵台褶皱带、麟游-永寿褶皱带、耀县-澄城断褶带和合阳-澄城断隆带6个构造单元。宜君-黄龙断坡带和耀县-澄城断褶带三叠系面积广、分布稳定、沉积厚度大、烃源岩丰富,是寻找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层勘探目标的有利带。   相似文献   
996.
张连增 《地质与资源》2015,24(5):483-488
通过研究辽宁省布格重力异常Δg及其位场转换场、航磁ΔT异常及其位场转换场、地震波场、大地电磁场,结合地貌以及钻探等资料,综合解释出了区内断裂构造.展示出了辽宁省断裂构造平面分布特征.配合地球物理解释剖面,可以了解区内主要断裂构造的垂向发育特征.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为左行走滑断层带,划分出了表壳断裂、中-下地壳断裂、超岩石圈断裂.  相似文献   
997.
辉绿岩脉作为来源于地幔的脉体,可作为深断裂活动的标志.在赤峰敖汉旗1:5万区调工作中,在邢家窝铺古元古代宝音图群中识别出近东西向展布的辉绿岩脉.辉绿岩脉锆石U-Pb LA-ICP-MS年龄显示603~521 Ma、450 Ma、259~262 Ma、237 Ma、(167.4±3.0)Ma等5组年龄.其中最小年龄(167.4±3.0)Ma代表了辉绿岩脉体的形成年龄.反映了赤峰-开原深断裂在中侏罗世的活化;其余几组年龄也与赤峰地区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相对应.结合前人资料总结了赤峰-开原深断裂的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998.
<正>在地壳内部存在大量的地震断裂带,地震的发生是断裂带上应力不断积累的结果,而地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取决于断裂带之间的应力传递。地震矩张量分析是研究断裂活动应力性质的重要手段。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极大地改变了区域应力场,在附近多个断  相似文献   
999.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7.0地震是继发生在龙门山中北段的汶川MS8.0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震后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历史地震数据等资料,结合前人对龙门山南段主干断裂、褶皱构造特征的研究以及野外实地考察,应用活动褶皱及"褶皱地震"的相关理论,初步分析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认为芦山地震为典型的褶皱地震,发震断裂为前山或山前带一隐伏断裂。构造挤压产生的地壳缩短大部分被褶皱构造吸收。认为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具有活褶皱-逆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表明龙门山逆冲作用正向四川盆地内部扩展。  相似文献   
1000.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古近纪末—新近纪初、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吐格尔明背斜构造带是阳北断裂中新世早期及以后的冲断作用派生出来的一个次级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带。它由吐格尔明背斜及其南、北两条呈背冲关系的逆冲断层组成。背斜核部元古宇变质岩出露地表;中、新生界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缺失全部古生界,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古生代古隆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