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6篇
  免费   588篇
  国内免费   631篇
测绘学   192篇
大气科学   990篇
地球物理   415篇
地质学   1531篇
海洋学   206篇
天文学   94篇
综合类   318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03,34(1):115-116
马绣同、张素萍于 1 993年在《贝类学论文集》第四辑“中国近海玉螺科的研究Ⅰ .玉螺亚科和四新种”一文中发表的新种低玉螺“NaticapygmaeaMa&Zhang,1 993”(马绣同等 ,1 993 ) ,最近被发现是Philippi( 1 844 )定名的“NaticapygmaeaPhilippi,1 844”和Lamarck( 1 80 4)定名的“Naticapygmaea(Lamarck ,1 80 4)”的次同名 (juniorhomonym) ,根据国际动物学命名法规有关条款的规定 ,需进行重新命名。作者现提出替代新名为 :东海玉螺 (新名 )N…  相似文献   
172.
春夏季南黄海西部沿岸低盐水入侵温跃层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0年6月至2002年6月春夏季期间,在南黄海春夏季南黄海西部沿岸低盐水入侵温跃层现象的研究鱼产卵场进行了4个航次的多学科调查,海洋水文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苏北浅滩外侧、成山头—石岛外侧的层化海区的温跃层中存在低盐水现象.春夏增温季节温跃层加强,低盐水入侵现象逐渐增强;入侵强度也存在年际变化.苏北浅滩入侵低盐水舌向北偏东方向延伸,水舌较宽,入侵较远;石岛附近入侵低盐水舌向南偏西方向延伸,水舌较窄,入侵较弱.温跃层中低盐水是由于沿岸低盐水入侵造成的,并与当地的潮锋现象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3.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构造、地貌演化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前人研究主要揭示了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事件,缺乏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次林错花岗岩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覆盖了整个新生代时期,为探索该区域新生代早期的剥露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该岩体新生代早期冷却事件是岩浆冷却单一作用的结果,还是受快速剥蚀作用的影响,目前仍然存疑,需要定量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已有的岩石地化和年代学数据,对次林错花岗岩开展了锆石饱和温度和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研究。锆石饱和温度计算结果表明次林错花岗岩的岩浆结晶温度介于647~705℃之间,属低温花岗岩。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结果显示岩体侵位时的最小围岩温度为160~120℃,对应深度约为3.7~5.0 km。结合锆石和磷灰石(U-Th)/He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该岩体在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67~40 Ma)经历了一期剥蚀量至少为2 km的快速剥蚀事件。已发表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快速剥露事件可能是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广泛存在的构造剥蚀事件,新特提斯洋的俯冲闭合与印亚板块的初始碰撞可能是触发此次大规模区域剥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4.
琼州7.5级地震区深部电性异常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605年琼州7.5级大地震震中区及邻近地区大地电磁探测,发现震中区地壳深部存在一低阻体.该低阻体自约13 km以下一直延伸到上地幔,推测其为正在上升的地幔柱,并由此认为地幔柱的存在及其热物质的上涌,使上部地壳产生断裂和粘滑活动,是产生琼州7.5级大地震的重要原因. 这次大地震后断裂活动表现为以蠕滑为主.推测未来再发生同等强度大地震的危险性将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75.
多极子声波测井在低孔低渗气层中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有的天然气勘探中的测井技术,在评价低孔低渗气层时遇到诸多难题,本文引入了一种新的气藏评价方法,即利用多极源激发的模式波的幅度来识别气藏,并对此方法进行了数值验证.以Biot多孔介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低孔低渗含气储层计算模型,数值计算了多极子声源在充液井孔中激发的频散曲线、衰减曲线以及全波列波形.结果表明,挠曲波和螺旋波的衰减系数与相速度相比,对孔隙中的流体性质更敏感,且随着多极源级数的增加和工作主频的提高,挠曲波和螺旋波的衰减系数的变化程度明显增强;在偶极子和四极子激发的全波列波形中,可清晰的观测到对地层孔隙流体不敏感的地层横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比波列中地层横波和频散的弯曲波(或螺旋波)幅度来识别气层.  相似文献   
176.
177.
178.
研究样品采自太平洋东部W2001-2站位(154°07'42"W,10°30'34"N,水深5102m),以无扰动多管采样方式采样.本文通过研究氯仿沥青"A"、有机质和有机分子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探讨了有机质在柱样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大致以21-33cm和33-48cm为界线,呈现出系统的变化规律:正构烷烃呈单峰群分布,主碳峰为C25,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为0.90-1.26,略显奇偶优势,反映出正构烷烃的母质除了少部分来自海洋菌藻类,主要来自洋底较深处软泥.低的姥鲛烷/植烷(Pe/Ph<0.81),反映了柱样的强还原环境性质.饱和烃/芳烃比值低,存在大量不饱和烃(非烃+沥青质为49.63%-59.66%),富含有利于早期成烃的特殊组分,并长期处于低演化阶段,以上特征均显示出样品的低成熟特点.研究还表明元素Ti和V与有机碳、氯仿沥青"A"呈正相关性;元素P、Mg和Mn与有机碳、氯仿沥青"A"呈明显负相关性,与非烃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提供了低成熟度条件下有机质的组成特点及其与化学元素作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9.
牟宇 《地下水》2022,(2):262-263+271
为了尽快补齐大凌河朝阳段低等级堤防短板,切实提升堤防工程防洪能力,以大凌河朝阳段近2 a险情统计资料为依据,针对低等级堤防管理人才资金短缺、信息报送不通畅不及时、隐患线性处置及排查不规范、堤身普遍不达标、管控责任压实不够等问题提出工程和非工程防汛措施,并指出防汛—预警—救援应作为防汛救灾的3个重点环节。然后结合机构改革过渡期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演练修正预案、以预案促进演练、以打胜仗为导向、以应急预案管理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走出现状改革困境。  相似文献   
180.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地球化学的指标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已能较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通过对未熟—低熟烃源岩及原油与成熟烃源岩及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着重论述了未熟—低熟油、源中可用的指标系列及内涵,指出成熟度方面甾烷C2920Rββ/(αα ββ)、αααC2920S/(20S 20R)及βα-莫烷/αβ-藿烷和ββ-藿烷等是比较可靠的地球化学参数;在生源方面非环状类异戊二烯化合物、三环萜烷和四环萜烷系列等是可靠的标志物;形成环境方面β-胡萝卜烷及重排甾烷/规则甾烷等都是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