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40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夏文臣  周杰 《地质科学》1995,30(1):29-39
通过成因地层对比、构造形态和盆地演化过程分析,在黔中南至桂西鉴别出一条NNE向延续的陆内软碰撞带。它是在伸展裂谷海盆地(再生陆间海)聚合封闭过程中,由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缓慢仰冲而形成的。与其同期形成的还有晚三叠世黔西滇东前陆盆地,萍乐残留弧后盆地和十万大山及龙岩后陆盆地。软碰撞带的出现,不仅掩盖了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陆间海的深海沉积和洋壳基底,而且造成碰撞带两侧的地层、构造和古地理环境的不连续,同时对盆地矿产的分布和再富集也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42.
层序地层研究——找矿勘探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层序地层地理论和方法已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近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层序界面,沉积体系域对沉积,层控型矿床的成矿作用具控制作用,文章从理论和实例阐述了层序界面,沉积体系域的控矿作用,指出层序地层研究将是找矿勘探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43.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豫北东姚一带马家沟组出露较全,分布稳定,是进行马家沟组层序地层研究的有利地区.在系统研究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根据8个岩性段的岩石组合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在区内马家沟组中识别出2个Ⅰ型层序界面和5个Ⅱ型层序界面,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通过讨论和分析该区马家沟组各级层序的特征,建立了东姚一带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层序地层特征分析,认为区内马家沟组的沉积环境经历了6次海进海退旋回.对区内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研究,可以为研究豫北地区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4.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依据地质、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把侏罗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3个体系域。据测井和岩心资料,将3个层序进一步划分为准层序组和准层序。准层序组和准层序分别有3种类型。通过对体系域演化模式的分析,确定出两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245.
应用陆相断陷湖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芯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贝西斜坡北部地区层序界面、三级层序内的最大湖泛面和首次湖泛面进行识别,建立了南屯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两个三级层序(层序I、层序Ⅱ),每个三级层序又划分为3个体系域,其识别标志为地震、露头、测井等资料上的特征,层序I的体系域为N1-HST、N1-TST、N1-LST,层序Ⅱ的体系域为N2-HST、N2-TST、N2-LST,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南屯组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即构造断裂活动、气候条件、湖平面升降和物源供应。  相似文献   
246.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群 《地球科学》2002,27(6):770-774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 通过确立各级层序划分标准, 建立了长岭凹陷层序格架, 共划分出8个超层序(二级层序)、35个三级层序.并确定T1, T2为最大水泛面(密集段), T3, T4, T41, T42, Tg为超层序界面.对5个时期的沉积体系进行研究, 指明了沉积体形成机制和时空展布特征, 并研究储集体分布特征和含油性.通过层序格架内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发现长岭凹陷油层主要分布在低位体系域.根据试油结果统计油层在低位体系域达48.2 %, 在水进体系域为26.8%, 在高位体系域为25.0 %.从勘探实用角度出发, 以砂体成因为主线, 结合形态分析, 将工作中见到的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分为4类: 河道砂体、前积朵叶砂体、断层-岩性、构造-岩性.总结出一套隐蔽油气藏勘探工作方法和流程.最后, 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分布进行了预测, 并提出勘探部署意见.   相似文献   
247.
龙永煤田位于我国华南晚古生代闽西南地体聚煤盆地中最主要的富煤带上,童子岩组是其主要含煤岩系。笔者在收集岩心、野外露头和测井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对龙永煤田童子岩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层序界线,阐明其层序地层格架,揭示了该煤田的聚煤规律。研究表明:童子岩组存在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侵面两个关键界面。初始海泛面位于童子组二段的Ⅱ标志层底部,是三级层序(层序Ⅰ和层序Ⅱ)的分界面;最大海泛面位于童子组二段泥岩的顶部,是三级层序Ⅱ中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的分界面。层序Ⅰ包含6个四级层序(准层序S1~S6),层序Ⅱ包含6个四级层序(准层序S7~S12),其中层序Ⅰ对应文笔山组和童子岩组一段地层,层序Ⅱ对应童子岩组二段和三段地层。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高位体系域中,最重要的聚煤作用发育在障壁岛—泻湖相和滨岸湖泊相中,主采煤层主要发育在S3、S4、S9、S10和S12的5个准层序内。  相似文献   
248.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三角洲近30年的大规模无序采挖沙改变了网河区水多沙少、河势稳定的演变趋势,促使河床由缓慢淤积转变为大幅下切,低水位出现明显下降。这种人为作用已涵盖并远超同期河流自然演变的程度,对取水供水、生态保护、航运保障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总结河口三角洲地区水位变化研究的基础上,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为例,按低水位变化划分为常年潮流段、季节性潮流段和常年径流段。其中,常年潮流段基本不受采砂影响;季节性潮流段依据径流、潮流比例,越靠近枯水潮流界,低水位变化越大;常年径流段还存在溯源冲刷引起的低水位下降。结合水沙变异过程,试图探讨水动力对河床急剧演变的响应机制,以期为通航低水位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9.
黔东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黔东南地区寒武系地层是典型的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且有较好的储层。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层的岩性、孔隙状况等地质特征,以贵州东部三都-丹寨剖面寒武系地层为例,分析了各组段的岩石学特征,确定了其沉积环境,在此基础上对形成现有岩石孔隙等特征的相应的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白云化作用是该区的主要成岩作用,主要表现在中寒武统都柳江组-在准同生白云化作用下形成大套厚层的白云岩。埋藏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溶孔是该区中上寒武统的典型特征,有利于改善碳酸盐岩的储层物性。重结晶作用、压溶作用等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并列出了黔东南地区寒武系地层各层组的成岩演化史。  相似文献   
250.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建立松辽盆地各级层序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架,将松辽盆地地层划分为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和第三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并将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进一步划分为3个超层序组,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萎缩期3个阶段,断陷湖盆与坳陷湖盆成因机制不同.因此,层序地层内部特征及充填序列有较大差别.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内各体系域生储盖层发育特征、组合规律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认为:水退体系域是储集砂体最发育、油气资源量最多的层段,其次为低水位和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含油气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