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527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99篇
地质学   1268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9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71.
为进一步做好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和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工作的意见》,瑞安市国土资源局于5月份开始全面开展新增基本农田地块的清查工作。通过近5个月的清查核实,已基本查清了全市2001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可划为基本农田的地块面积及使用情况,并按省厅规定要求,完成了《新增基本农田地块储备库清册》的登记,其成果已通过省国土资源厅审查验收。  相似文献   
172.
通过收集近年来华北地块前寒武纪研究取得的新进展,结合山西地质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新认识,比如原建立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断被新的地质事实否定或修订,目的在于修订后的山西前寒武纪年代格架该如何建立。其方法是依靠比较精确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来建立山西前寒武纪年代格架。结论是吕梁运动的原始含义也发生了改变,新定义的吕梁造山带涵盖沉积盆地拉开沉积俯冲碰撞岩浆造山等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3.
174.
云开地区是华南古老基底出露的关键地带,记录了华南多期次复杂的地壳再造过程.庞西垌地区位于云开地块的南西缘,区内出露古老基底残片的云开群石英云母片岩.本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石学和年代学分析,获得该地区花岗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和块状黑云母花岗岩高精度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50 Ma、~440 Ma和~105 Ma,指示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幕式岩浆作用.其中,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中存在多组锆石年龄(~470 Ma、~450~430 Ma和~390 Ma),暗示其经历了长期、多幕次的岩浆过程.此外,在锆石边部还获得了228~219 Ma(低Th/U=0.01~0.03)和101~99 Ma (高Th/U=0.30~0.78)的年龄组,是成岩后印支期变质流体和燕山期岩浆流体的改造印迹.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770°C)较加里东期(~740~720°C)具有更高的锆石饱和温度,可能是由于地壳经过多次熔融后易熔组分消耗、成熟度较高,发生部分熔融所需的温度更高.它们的年龄谱图与华南古老基底一致,且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是缺乏幔源物质加入的古老地壳重熔改造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  相似文献   
175.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特征,该地区自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和构造演化机制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为精细刻画青藏高原板块、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之间的拼合关系及差异性隆升特征,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的碧口地块进行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试,以及热史模拟和岩石冷却速率计算。结果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在(118±5~265±29)Ma和(29.0±2.7~54.0±7.0)Ma之间;碧口地块东北缘及北缘冷却速率接近,在3.125~3.448 ℃/Ma之间,东缘冷却速率相对较低,为2.041~2.273 ℃/Ma。结果表明,中、新生代以来,碧口地块及其周缘总体上经历了持续隆升过程,但不同地区隆升特征具有差异性:碧口地块北侧在早、中侏罗世(151±7)Ma经历了构造挤压和隆升过程;东部相对较晚,在晚侏罗世(143±11)Ma经历了构造隆升阶段;东北端在早白垩世才与华北板块拼接并进入持续构造隆升阶段。进入古近纪(54.0±7.0)Ma隆升阶段,即始新世早期后,碧口地块东缘在始新世中后期(44 Ma)开始发生构造隆升,北缘自渐新世中晚期(29~32 Ma)开始发生显著的构造隆升。上述区域在10 Ma(中新世晚期)共同进入快速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176.
通过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等多种手段,系统对比松潘-甘孜地块巴颜喀拉山南口地区和中部达日地区的花岗质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拟查明其岩石成因、岩浆源区和基底属性。巴颜喀拉山南口和达日地区花岗质岩石岩浆锆石U-Pb年龄为(212.0±2.2)Ma和(213.3±1.7)Ma、(217.0±1.9)Ma和(215.4±6.4)Ma。主量、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前者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I型花岗闪长岩,而后者属于钾玄岩和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石英二长岩和花岗岩。巴颜喀拉山南口和达日地区花岗质岩石微量元素特征表现均为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且具有轻微的Zr、Hf负异常,但前者Nb、Ta等元素亏损程度明显高于后者,Eu异常也更为明显。巴颜喀拉山南口和达日地区花岗质岩石均为轻稀土富集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达日地区样品轻、重稀土含量均高于巴颜喀拉山样品。锆石Hf同位素数据显示,巴颜喀拉山地区花岗质岩石εHf(t)值为-3.62~2.92,平均值为-0.54,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07~1.48 Ga...  相似文献   
177.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其它大坂组是中祁连地块西段基底岩系之一,对研究中祁连地块元古宙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通过1∶5万区调工作在其它大坂组中发现了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夹层,并对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测年结果表明样品中锆石年龄主要分3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笔者等认为第一组锆石(1456~1524 Ma)和第二组锆石(1018~1021 M)为外来锆石或/碎屑锆石,分别为物源区中元古代早期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和Rodinia大陆聚合事件(格林威尔造山作用)在中祁连地块中的响应;第三组锆石(946~964 Ma)的n(206Pb)/n(238U)加权年龄为958±3 Ma(MSWD=1.4),代表英安质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它大坂组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样品属于过铝质(A/CNK=1.37~1.75)、高钾(K2O>Na2O,K2O=4.48%~4.86%)、钙碱性(σ=0.89~1.26)火山岩,稀土总量为(149....  相似文献   
178.
一直以来,敦煌地块缺少1.6-0.46Ga的地质记录,从而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块在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地质构造演化的全面认识。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本次工作在敦煌地块东北缘新发现了寒武纪-早奥陶世小宛山岩体、截山子岩体和小宛南岩体等多个中酸性侵入体,测得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517±3Ma、480±3Ma和473±3Ma,由此厘定出敦煌地块目前古生代最古老的侵入岩体及早奥陶世侵入岩体。通过这些岩体的岩石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环境分析,表明它们属于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活动陆缘环境下形成的富钠质I型花岗岩。其中,小宛山花岗闪长质岩体是在低压低温条件下由玄武质地幔楔部分熔融而成,同时受到俯冲流体的强烈交代;截山子岩体和小宛南岩体则是在高压低温富水条件下,由新生镁铁质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并受到地幔楔强烈混染而形成,虽然它们均属于(类)O型埃达克岩,但其部分熔融的压力及其残留矿物组合不同。上述研究揭示敦煌地块北缘早古生代517Ma就存在俯冲作用,且至少持续了44Myr。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敦煌地块北缘早古生代洋陆转换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晚震旦世-早寒武世(574-518Ma),敦煌地块北缘被动陆缘演化阶段;(2)寒武纪第二世-早奥陶世(517-471Ma),敦煌地块北缘活动陆缘演化阶段,期间,古亚洲洋南支洋分别向敦煌地块和石板山地块/马鬃山地块发生双向俯冲消减;(3)中奥陶世-早泥盆世(464-412Ma),敦煌地块与石板山地块/马鬃山地块碰撞造山阶段,期间古亚洲洋南支洋闭合。  相似文献   
179.
中天山地块是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寒武纪基底的年龄自西向东逐渐变老。星星峡群位于中天山地块最东端,是天山造山带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目前为止,有关星星峡群原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后期发生的变形变质作用尚无详细研究。文章重点对星星峡群的变质片岩和片麻岩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取样,室内开展了薄片观察、矿物电子探针分析以及全岩地球化学测试。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星星峡群变质片岩和片麻岩的原岩主要为泥质岩和砂岩;微量与稀土元素结果显示,星星峡群沉积形成于大陆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依据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数据结合全岩主量元素测试结果计算获得,星星峡群所经历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大致为610~730℃,6.8~8.5 kbar。此外,通过最新的基底岩石变质年龄限定星星峡群发生峰期变质的时间大概在380 Ma。  相似文献   
180.
阿拉善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构造背景及演化的关键地区。本研究在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地区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狼山地区大红山组地层进行古流向、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研究表明砾石最大扁平面倾向为SWW—NWW,指示大红山组地层沉积时的古水流的流向总体呈现自西向东,推测大红山组砾石主要来自狼山西部地区。砂岩中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峰值为275 Ma和278 Ma,表明大红山组沉积时代不早于中二叠世早期。砂岩的碎屑组分分析和碎屑锆石年龄谱指示大红山组可能来自于晚古生代诺尔公—狼山弧,砾石的古流向分析和碎屑锆石年龄谱推测大红山组砾石极有可能来自于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结合诺尔公—狼山构造带晚古生代大陆岩浆弧的存在,认为二叠系大红山组地层沉积于弧背前陆盆地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