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7篇
  免费   1114篇
  国内免费   1674篇
测绘学   506篇
大气科学   748篇
地球物理   912篇
地质学   3195篇
海洋学   580篇
天文学   137篇
综合类   334篇
自然地理   383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65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7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内蒙古巴特敖包地区早古生代洋壳消减的岩石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白云鄂博北部巴特敖包、查干呼绍一带分布着一系列岛弧型侵入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埃达克岩(adakite)一致:SiO2 多≥56 %,Al2O3 >15 %,MgO<3 %(很少大于 6 %),Yb(0.726 ~ 2.789)×10-6,La/Yb>10 ~ 20,Y(6.842 ~ 28.734)×10-6,Sr>400×10-6,Sr/Y≥20 ~ 40;Mg#值在0.51 ~ 0.58之间,多大于0.40;稀土元素分析,显示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具正铕异常或微弱负铕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具明显的Sr峰和Nb、Ti低谷。9组锆石 U Pb同位素年龄值(206 Pb/238 U)范围在 345.06 ~ 552.671 Ma间,反映了本区大洋板块消减事件的年龄。构造环境判别证明它们是在岛弧环境下形成,为早古生代期间南蒙古洋板块向宝音图微陆块发生强烈斜向俯冲(oblique subduction),古洋壳板块发生部分熔融、消减而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2.
卫星遥感监测ET方法及其在水管理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流域蒸发(ET)用于流域水管理的研究,利用卫星遥感监测ET比传统地面监测ET方法具有更高的经济合理性和实用性;通过遥感监测的ET,不仅可以对农业用水效率、灌溉系统性能作出更符合实际的评价,还可服务于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区域水资源利用规划。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监测ET的方法在水管理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我国应加强对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3.
冷暖事件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韬  吴国雄  郭裕福 《气象学报》2002,60(5):513-526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GOALS 5全球海 陆 气耦合模式研究了暖事件 (ElNi no)和冷事件 (LaNina)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的影响 ,并用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纬向平均资料来说 ,冷、暖事件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相关量的反相变化特征非常清晰 ,中高纬度地区并不明显。此外 ,还发现 ,暖事件时定常涡动的经向热通量的变化是北半球对流层热带外地区温度异常的主要原因 ,而瞬变波的影响则起抵消作用。冷事件时定常波和瞬变波相互抵消的局地特征也依然存在 ,但瞬变波的影响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04.
许丽人  赵鸣  汤剑平 《高原气象》2002,21(2):145-153
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4中,用level3及E-ε-l两种湍流闭合方法对原总体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使得中尺度模式中可以直接输出有关湍流量,并对地表通量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进而对不同下势需如沙漠,植被上的有关湍流量和边界层特征量进行分析。研究中尺度系统中边界层结构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地表通量,湍流交换系数,湍流动能(q^2),温度脉动方差(θ^2)及风温廓线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案能更好地反映边界层特征。  相似文献   
105.
介绍建筑物、室内电子设备防雷原理及技术,室内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通过雷电害实例分析,呼唤人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防护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6.
中国西北部盆地岩石热导率和生热率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楠生 《地质科学》2002,37(2):196-206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数据,首次系统地报道了中国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内的岩石热导率、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及其分布特征.对600多个岩石热导率和100多个实测岩石生热率的统计分析表明,沉积盆地中岩石的热物理性质与其岩性、埋藏深度和地层时代密切相关.随深度和地层时代的加大,岩石热导率增大;塔里木盆地的岩石热导率的总体平均值最大,而柴达木盆地的最小.岩石生热率在上地壳的分布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但在沉积盆地的深度范围内几乎不变,其分布是均匀的,仅不同岩性的生热率差别较大.估算的岩石放射性生热产生的热量可以占到盆地地表热流的25%~45%.因此,岩石热物理性质的参数不仅与盆地的地温分布和大地热流特征密切相关,还可以为该地区盆地热历史恢复及深部地球物理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数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07.
造山作用概念和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造山作用的特征标志出发讨论了Sengor造山带定义的缺陷, 总结了造山作用的六条特征标志,并给出了造山作用新的定义。该定义包括了造山作用的起因、特征标志和大地构造背景。评述了造山带陆内、陆缘、陆间三分法方案的不足之处和剪压造山带的单独设类问题,提出了造山带板内、俯冲、碰撞三分方案。针对碰撞造山带,笔者在总结探讨现有分类方案的优点的基础上, 提出碰撞造山带陆陆碰撞、碰撞增生、弧陆碰撞和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四分法方案,其中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是描述陆壳物质形成初期计体拼合聚合过程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08.
随着既有建筑物的增层改造工程的发展和技术的日益成熟 ,为了提高原有建筑物地基土强度和变形能力 ,对其基础加固处理也愈加频繁。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价其地基加固质量及其空间变化的均匀性是关系此类工程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本文以某一工程为例 ,讨论既有建筑物增层改造工程的地基加固质量的检测和综合评价方法。该建筑物建于 5 0年代 ,原设计为 5层 ,现增层为 6层 ,采用高压注浆方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09.
新疆东天山斑岩型铜矿带及其大地构造格局   总被引:74,自引:6,他引:7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哈密南部发现的土屋、延东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构成了东天山斑岩铜矿带。其中成矿的斜长花岗斑岩同位素年龄为369~356 Ma(Rb-Sr等时线法和单颗粒锆石U-Pb法),辉钼矿的同位素年龄为320 Ma(Re-Os等时线法),蚀变岩的同位素年龄为341~310Ma,含矿围岩由粗面质玄武岩到粗安岩,可能属于泥盆纪(416Ma,Sm-Nd法;>356 Ma、390 Ma、440 Ma,单颗粒锆石U-Pb法)。矿床成因归属为岛弧火山—深成作用产物。斑岩铜矿带的南部为著名的康古尔塔格金矿带,再往南为星星峡银矿带。这些造山带矿床组合由北而南构成斑岩型铜(钽)矿带→韧性剪切带型和浅成热液型金矿带→浅成热液型(构造蚀变带型)钼矿带,显示了构造岩浆是由北而南下插的,岩浆侵位时间北老南新,花岗质岩浆源区的部分熔融深度由北而南加深。反映壳幔演化的东天山构造岩浆作用从370 Ma到240 Ma、从北部的哈尔里克和康古尔塔格到南部的中天山,似乎存在一个连续的花岗质岩浆演化带,丝毫看不到深部作用过程由于古生代东天山数度拉张沦为海槽而被中断的迹象。基于以上主要证据,本文综合讨论了东天山斑岩型铜矿、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和构造蚀变带型银矿的形成机制及其大地构造格局,建立了东天山造山带的成矿模型,为今后找矿开辟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0.
冻融作用对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12,他引:7  
李述训  南卓铜  赵林 《冰川冻土》2002,24(5):506-511
通过对温度波在地层内传播过程问题的分析研究, 讨论土在冻结和融化过程对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影响, 并以亚粘土为例应用近似方法计算了在冻结和融化过程地气系统能量交换和地温变化特征, 同时将相同条件下发生冻融作用与不发生冻融作用情况地气系统热交换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冻融作用使地气系统热交换加强, 同时吸热和放热的过程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