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2篇
  免费   681篇
  国内免费   912篇
测绘学   338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626篇
地质学   2224篇
海洋学   319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273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对近代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大尺度不均匀性进行研究,得出:(1)该区存在4个主要的高地震活动区,即华北地震区(30°~42°N)、东南沿海地震区(19°~25°N)、南北地震区(缅甸—中国—蒙古)和中亚地震区(帕米尔—天山—贝加尔湖);(2)这4个地震区与该区周围板块(欧亚板块与北美—太平洋—菲律宾海—印度板块)之间边界上地震耦合强度大的段落大致垂直;(3)作用于板块边界不同段落上的应力水平差异,可能是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近代大尺度强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2.
吉林-日本区深震特征及板块俯冲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USCS地震资料:分析了吉林-日本深震区地震的深度特征.结果表明:吉林-日本深震区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交界带上.其北支地震活动强于南支.同时也揭示了该区地震深度、地震频次以及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其最容易发生强震的地震层位在570-580km左右。由深度资料推断板块间的作用方式,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挤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不同的部位其俯冲角度与俯冲距离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倾角越大,俯冲越陡.水平延伸距离越短;反之,倾角越小.俯冲越平缓,水平延伸距离越长。  相似文献   
103.
准分子激光ICP-MS矿物原位微区分析发现, 来自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典型地区(双河、毛屋、碧溪岭及仰口)的榴辉岩和石榴辉石岩中石榴石Ce异常从正到负高度变化. 绿辉石或单斜辉石也表现出类似的Ce异常特征, 但变化幅度小于石榴石. 这种Ce异常高度变化的现象仅见于氧化条件下形成的强烈风化剖面中. 因此, 这一结果表明大别-苏鲁榴辉岩和石榴辉石岩中存在氧化条件下形成的风化沉积物, 这些陆壳物质的深俯冲对地幔的改造和物质再循环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红五地区抱板群经历了漫长的多期变形作用过程,总体呈现出由深层次→中浅层次的构造变形景观,属一套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的构造岩层。变形相分析表明赋存于该构造岩层中的晶质石墨矿和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形成于固态流变阶段,认为在亚南甫背斜的东、西两侧分别存在新的隐伏晶质石墨矿和伟晶岩型白云母矿。  相似文献   
105.
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部富蕴县境内的晚古生代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的安山质岩石具有与埃达克岩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具有较高的Al2O3,Na2O和Sr含量以及Sr/Y比值;明显亏损重稀土和Y,它们的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为明显的Nb,Ta负异常和Sr正异常,同时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与埃达克岩共生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则与富铌玄武岩一致,表现为Si过饱和及富Na的特征,同时具有较高的Nb,TiO2和P2O5含量,并富集高场强元素。由于埃达克岩和富铌玄武岩的形成均与板块俯冲有关,因此,它们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在早-中泥盆世向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发生了一次洋壳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丰宁-隆化断裂、古北口-平泉断裂和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及马兰峪背斜组成。丰宁-隆化断裂为由北向南的低角度逆冲断层经后期改造而形成。古北口-平泉断裂系由柳河-承德县断层、乌龙矶-小料北沟断层、寿王坟-大杖子-下杖子断层组成的断裂系统,在剖面上呈正花状构造,具右行斜压性质,活动时代为148~132Ma。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为-右行走滑断裂。马兰峪背斜不具有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组合特征,深部岩浆活动主导的、基底薄弱带控制的断块差异隆升可能是其形成的重要机制。三叠系砾岩中的砾石绝大多数具再生砾石特征,主要来自石炭系-二叠系,其中火山岩砾石的年代(240~248Ma)表明其沉积时间应明显小于240Ma。下板城盆地北部及西部王家店-小梁后盆地原所谓的早侏罗世南大岭组火山岩的时代分别为161Ma和126~127Ma。因此,原标志印支期变形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已被否定,印支运动构造表现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7.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按地域和构造作用过程等形式划分11个专题会场,展示了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其成果主要包括特提斯域构造演化及其不同阶段的块体裂解、拼合及后期改造的细节过程,地质历史中的超大陆分布和成因,俯冲—碰撞带深部构造和变质机制,安第斯山(Andes)缓倾角平坦式俯冲过程及其地壳变形和岩浆作用的响应,显微构造对动力作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地壳和上地幔熔融、流变学和动力学意义,大洋岩石圈构造与演化,大陆地盾区构造和再活动,稳定大陆区地震,空间大地测量学和现代板块运动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地球动力学研究具有多学科、多手段(如古地磁、超深钻、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和GPS等)、多尺度(宏观、微观)和多时期、全面、综合、并逐步接近定时、定位和定量地探索和研究的特点,它从地球(主要为上地幔和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入手,逐步认识地球(主要为地球岩石圈)的演化和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8.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至少发育两个超高压变质带,一个是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为早古生代(500~400 Ma),代表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的深俯冲和碰撞带;另一个是研究程度较高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峰期变质年龄主体是三叠纪(250~220 Ma),代表扬子克拉通内部的陆内大陆深俯冲和碰撞带。对东秦岭看丰沟及香坊沟的变质岩片详细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以及先期造山带尺度的构造、岩石和年代学研究资料分析证明,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向东不能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的任一部分相连,包括南大别和西北大别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岩石。相反,大别-苏鲁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带,向西经桐柏山,横过南襄盆地延伸到南秦岭的西峡及商南一带。仅在东秦岭-大别山范围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分别位于南丹断裂系南北两侧,沿造山带近平行延展,之间被一系列以断裂或剪切带为边界的岩石构造岩片相隔,不能构成横贯中国中部统一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任何有关中国中央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均应考虑其内部发育两个时代和功能不同的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109.
对西天山高压变质带内高压脉的研究表明, 高压脉与寄主岩石具总体一致的Pb和Sr同位素组成, 高压脉206Pb/204Pb, 207Pb/204Pb, 208Pb/204Pb及87Sr/86Sr (t = 340 Ma)分别为17.122~17.431, 15.477~15.611, 37.432~38.689和0.70529~0.70705; 主岩上述比值为17.605~17.834, 15.508~15.564, 37.080~38.145和0.70522~0.70685. 与主岩相比, 高压脉具大得多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 高压脉和主岩Rb/Ba, Ce/Pb, Nb/U和Ta/U比值均介于洋岛玄武岩(OIB)或洋中脊玄武岩(MORB)与陆壳间, 显示有陆壳物质混入. 西天山古俯冲带深部成脉流体为来自具I类富集地幔特征的大洋玄武岩(主岩原岩)进变质脱水与来自俯冲沉积物(包括陆源沉积物)进变质脱水形成的两种流体的混合.  相似文献   
110.
北京云蒙山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锆石SHRIMP定年方法对云蒙山片麻状花岗岩进行年代学研究 ,得到 4组年龄 :14 4± 4Ma、16 0~ 16 3Ma、193~ 2 18Ma和 2 4 16Ma。其中 14 4± 4Ma代表了云蒙山岩体的侵位时间 ,16 0~ 16 3Ma和 193~ 2 18Ma两组年龄可能是岩浆侵位过程中捕虏锆石的年龄。 2 4 16Ma与Davis等的锆石U_Pb法上交点年龄 (190 0~ 2 4 0 0Ma)一致 ,可能反映了原岩的时代 ,说明该花岗岩来源于晚太古代片麻岩的局部熔融或者是岩浆侵位过程中捕获了晚太古代的锆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