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8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608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1948篇
海洋学   17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5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49年   3篇
  1944年   6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3篇
  1934年   8篇
  1933年   3篇
  1927年   2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浙西北前陆褶皱冲断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是一套深水相浊积岩建造;区域构造环境初步分析表明浙西北地区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与二叠系协调变形,构造变形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1)和逆冲叠瓦扇为特征,由东南往西北构造变形样式依次出现复式冲褶席(multi-duplex)、背形堆垛(Antiformal stack)和叠瓦扇组合,其中褶皱样式依次出现大型紧闭平卧-斜卧褶皱、中尺度尖棱褶皱和具圆筒状转折端的开阔褶皱.断层变化则由断层面产状几乎水平的多重复杂冲褶席系到缓倾的顶板冲断层-底板冲断层组合样式到叠瓦扇冲断层,显示出构造变形强度自南东向北西递减的特点.上三叠统乌灶组(T_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建造,变形样式以宽缓褶皱和逆断层组合为主.构造样式的空间展布规律变形强度向北西衰减的构造极性沉积-大地构造分析,均表明在(T_1-T_3)期间及随后的后构造变形作用中,浙西北持续地经历了自南东向北西的强烈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62.
Complex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hermal properties of oil-contaminated frozen soil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the obtained results the influence of the various factors connected with oil pollution on heat transfer in frozen soils was analyzed. And the model of heat transfer in frozen soils was offered.  相似文献   
63.
张建东  朱志新 《新疆地质》2004,22(2):160-163
依据英吉沙县卡拉巴西塔克山新发现的牙形石化石,结合所发现的腕足、珊瑚等化石,认为库山河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阶中晚期.其生物群面貌与中国南部同期陆架相(珊瑚一腕足相)地层生物面貌相似.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泥盆一石炭系界线位于库山河组和克里塔克组之间.  相似文献   
64.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库木库里盆地新生代沉积建造、孢粉、阶地热年龄、沉积响应的调查研究,得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渐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一全新世形成的三套磨拉石建造代表青藏高原最强烈的三次隆升作用;自渐新世以来到上新世晚期高原隆升幅度达1500~2000m,更新世、全新世高原隆升了约2500m,46.4Ka.Bp至今高原隆升了约44m;青藏高原的隆升速率由渐新世开始有愈来愈强烈的趋势,预示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根据库木库里盆地沉积演化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早中渐新世早期隆升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稳定剥蚀夷平期、早中新世中晚期小幅隆升期、中中新世较稳定剥蚀夷平期、晚中新世振荡隆升期、上新世快速隆升期、更新世一全新世强烈隆升期共七个隆升阶段;并探讨了高原隆升引起的气候干燥、生物灭绝、荒漠化等多种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65.
2000-2002年间,笔者等在进行1∶25万申扎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并测制了一条较完整的(从下奥陶统-上二叠统连续出露)古生代地层剖面,采得大量多门类古生物化石.首次在西藏境内发现了早奥陶世阿雷尼格阶最底部的笔石化石带代表分子Tetragraptus(Paratetragraptus)approximatus和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珊瑚动物群的重要分子Waagenophyllum indicum var.crassisetatum,Liangshanophyllum streploseptatum等.分别建立了下奥陶统扎扛组和上二叠统木纠错组.不仅完善了该区古生代地层序列,也为研究青藏高原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活动和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6.
众所周知,在外兴安岭以及石勒喀河以东、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约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量的中外史料文献证明,我国各族人民早就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和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了。远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代,黑龙江各族人民就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密切交往。公元八世纪初,中国唐朝在黑龙江流域正式设立行政机构。唐以最大的部落设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其他各部为州,受都督府统属。十二世纪初,居住在  相似文献   
67.
研究区虎睛石矿床在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及琢雕效果等方面与国外虎睛石矿床是完全不同的,属于一种特殊的罕见类型。在分析虎睛石地质特征、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认为该区的虎睛石资源丰富,琢雕效果好,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
本文首次报道了鲁西地区铜石岩体的锆石SHRIMPU-Pb年龄结果。通过对斑状细粒闪长岩中单颗粒锆石18个样品点的分析,获得了两组谐和年龄数据,其中有10个分析点的206Pb/238U年龄为167.9~183Ma,加权平均值为175.7±3.8Ma;另外8个分析点的207Pb/206Pb年龄为2502~2554Ma,加权平均值  相似文献   
69.
鲁溪-仙人嶂辉绿岩脉于燕山晚期侵位于粤北贵东复式岩体东部,其主要元素显示拉斑玄武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微富集LREE,亏损Zr和Hf,而Nb和Ta基本无亏损,Eu基本无异常,具有与板内玄武岩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该辉绿岩具有较高的εNd(t)值(3.6~4.9)、(87Sr/86Sr)i值(0.70530~0.70641)和δ18O值(7.3‰~8.0‰)以及典型的Dupal异常铅等特征,在Sr-Nd,Pb-Sr,Pb-Nd和Pb-Pb相关图解上,数据点位于DMM和EM端元之间,Pb接近EM端员,Nd相对靠近DMM端员,Sr介于两者之间。上述特征表明,鲁溪-仙人嶂辉绿岩脉,是在燕山晚期地壳…  相似文献   
70.
《贵州地质》2005,22(1):F004-F004
救星石——古时一块巨石由悬崖上坠地后裂为两块,其间隔约1.5m,2002年发现其中一块裂开面上凸现“中国共产党”5个字迹。有学者称,这是纯自然的差异风化作用所致,是一种小概率的偶然现象;有人认为是人力诱导差异风化作用所致,是一种人为地质作用现象。目前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