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周小龙 《地下水》2010,32(5):6-7
六盘山东麓地区广泛分布有六盘山群三桥组砾岩,其砾质成分多以灰岩为主,石峰、溶洞、峡谷、溶槽、溶隙等似岩溶现象发育,是地下水赋存的有利空间,具有一定的找水意义。本文在对其分布、岩性岩相、似岩溶特征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下水的分布、赋存、富集规律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2.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易桂喜等(2006,2007)、武敏捷等(2013)利用以b值为主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分布,结合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析活动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综合判断处于相对高应力和闭锁状态下活动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这种组合分析方法比单个活动性参数值能更好地反映断裂现今活动习性,且对地震样本需求不高,适用于地震监测能力一般、地震活动性中等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判定.  相似文献   
63.
黄土塬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是地震勘探中的困难区域。宁夏南部六盘山盆地属于典型黄土塬地貌的沉积盆地。该区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但该区表层沉积了巨厚黄土层、深层不同构造单元差异大,在采集上需克服地表和地下的双重影响。笔者详细分析了该区地质条件以及勘探难点,并结合该区的攻关实际资料和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总结出一套针对该区的地震采集技术系列,可以指导该区后期地震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64.
《干旱区地理》2021,44(5):1231-1239
利用贺兰山东麓9个常规站及287个自动气象站汛期(5—9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应用线性趋势系数、克里金插值及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暴雨时空特征和振荡周期。结果表明:(1)贺兰山东麓暴雨日数20世纪60年代最多,暴雨强度20世纪70年代最强,暴雨贡献率2011—2019年最大。(2)1961—2019年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1 d,暴雨强度为46.6 mm·d-1。(3)1961—2019年暴雨日数有2.1 d·(10a)-1的下降趋势,暴雨强度变化不大,暴雨贡献率有1%·(10a)-1的弱上升趋势。(4)暴雨主要出现在7月和8月,集中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5)贺兰山东麓各站不同时间段共出现短时强降水810次,主要出现在夜间21:00—22:00和白天16:00,其中夜间暴雨占57.8%。(6)暴雨日数存在2~6 a、7~15 a的周期性变化,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3 a,暴雨强度存在2~4 a、5~16 a的周期变化,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9 a。(7)暴雨出现日数最多、强度最强、量级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银川至石嘴山段的沿山区域。(8)洪涝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季节性明显、区域集中,破坏性强、造成损失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5.
葛虹 《中国地名》2013,(11):5-7
六盘山古称“陇山”,海拔近3000米,是陕北和陇中的界山,也是泾河与渭河的分水岭,以“峰高华岳三干丈,险居秦关百二重”著称。史载,秦始皇立国之初曾来六盘山巡视边防;元鼎五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曾“翻越陇山,北出萧关”;唐太宗李世民曾登临并设立六盘关。  相似文献   
66.
贺兰山—六盘山地区是研究华北板块西部大地构造背景的关键区域。在研究区内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采集了20件样品,应用全岩分析和ICP-MS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主、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并对其地球化学特征做出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样品中Al2O3/SiO2值介于0.17~0.31之间,平均值为0.25;K2O/Na2O值介于0.77~73.77之间,平均值为9.78;Al2O3 /(Na2O+CaO)值介于0.49~96.00之间,平均值为15.68。上述含量和比值与样品成分成熟度、元素迁移、热液流体影响和风化程度有关。部分元素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物源及环境的变化。稀土元素值总和(ΣREE)变化较大(132.16~394.47μg·g-1),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大陆上地壳(UCC)极为相似,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等特征。结合UCC标准化曲线、La/Yb值、GdN/YbN值、La/Th值和Hf含量,认为直罗组源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混杂了少量古老沉积岩和基性岩或者特殊矿物,且后太古界地层提供主要物源。微量元素构造背景判别图揭示研究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的物源区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物源可能来自于兴蒙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和A-CN-K图反映源岩经历了较强的风化作用,但不同区域之间的风化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7.
宁夏南部六盘山盆地属于典型黄土塬地貌的沉积盆地,该区表层沉积了巨厚黄土层,深层不同构造单元差异大,在地震数据采集上需克服地表和地下的双重影响。分析了该区地质条件以及勘探难点,结合实际资料并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总结出一套针对该区的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可以指导该区后期地震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68.
甘泗群 《冰川冻土》2014,36(5):1328-1336
通过对六盘山片区2006-2011年间产业发展数据的整理, 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对片区四省区及所辖县市进行了定量测算与综合比较, 发现片区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 其中, 第一产业比重仍处高位, 三次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结构状态,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任务艰巨. 对片区各省区间产业结构的关系和所辖主要县市间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由整体到局部的动态分析, 在对陕、甘、宁、青四省区涉及县市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定量分析与测算后, 确定陕西与宁夏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度属于较高层次, 区内产业结构趋同度处于0.9以上的高位, 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甘肃与青海区域产业趋同现象相对较轻, 存在明显的波动性, 并针对不同区县间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 最后, 依据分析结果, 从协同规划、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产业等方面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9.
晚新生代六盘山隆升过程初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宋友桂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142-148
通过对六盘山地区山麓剥蚀面上的红层和陇东盆地的红黏土剖面古地磁测年及地貌地层学研究,发现红层或红黏土均形成于约8.1MaBP,指示了晚白垩世以来形成的夷平面在此时被断裂错开,发育终止,六盘山开始隆升:在约5.2MaBP时再次小规模隆升,堆积相应的细砾沉积,并随后剥蚀形成山麓剥蚀面:到约3.8MaBP,六盘山大规模加速隆起,河流急剧下切,河湖相沉积结束,典型风成红黏土沉积出现.六盘山的隆起过程可较好地与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隆起过程相对比,它应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相似文献   
70.
史克旭  张瑞青  肖勇 《地球物理学报》1954,63(12):4369-4381
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向外扩张的最前缘地区,代表了高原最新的变形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变形加厚的关键地区.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台阵资料,采用虚拟地震测深方法(VDSS),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厚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向扩展的前缘位置,以及扩展的动力学模式等提供地球物理学依据.波形模拟的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其中,祁连和西秦岭地块内地壳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向横向变化,以103°E为界,东部地区为45~50 km,而西部地区地壳已明显增厚,约达到55 km以上.与祁连造山带相邻的阿拉善块体南缘地壳也明显加厚,接近55 km,而阿拉善块体内部地壳厚度约为45~50 km.与其他研究地区相比,鄂尔多斯地块地壳相对要薄,但整体而言,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呈现南北薄(约45 km)、中央厚(约50 km)的形态特征.此外,在六盘山断裂带台站下方观测到复杂的SsPmp震相,推测为双Moho界面结构.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学证据,我们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壳增厚方式以均匀缩短增厚为主,且高原向北东扩展的前缘已越过祁连山北缘断裂,进入阿拉善块体南缘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