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7篇
  免费   1011篇
  国内免费   1451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164篇
地质学   4021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787篇
综合类   217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942.
通过福建华安玉野外地质观察、室内显微镜下观察、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研究了华安玉的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结果表明: 华安玉显示出不同艳丽的条带,实质上是不同矿物分带的体现,绿-墨绿色条带主要由铁次透辉石组成,红色或淡肉红色条带主要由钾长石组成,灰白色或乳白色条带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等矿物组成。并对华安玉的形成构造环境和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其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潮坪泻湖环境,原岩主要是钙质粉砂岩、泥灰岩、硅质岩等,燕山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对其进行了多期热接触变质或交代作用,钙质粉砂岩、泥灰岩、硅质岩等经变质成为透辉石角岩。  相似文献   
943.
巫建华  刘飞宇  刘帅 《地质论评》2011,57(1):125-132
江西及广东北缘呈近EW向展布的峡江-广丰火山岩带和三南(全南、定南、龙南)-寻乌火山岩带,是我国东南部中生代以高钾钙碱性长英质火山岩为主体的火山岩带的组成部分.峡江-广丰火山岩带的石溪盆地、三南-寻乌火山岩带的三百山盆地和大长沙盆地出露少量粗面岩,粗面岩所含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Th/U比值高,属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  相似文献   
944.
对出露于塔里木盆地北缘阿克苏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玉尔吐斯组上部和寒武系第二统肖尔布拉克组下部海相沉积碳酸盐岩进行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V、Cd和U)及稳定C、O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剖面研究,以探讨早寒武世沉积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研究揭示,尤尔美那克剖面肖尔布拉克组底部和下部含有两个δ13C负异常,谷值分别为-2.1‰和...  相似文献   
945.
新疆西南天山下侏罗统软沉积物变形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乔秀夫  郭宪璞 《地质论评》2011,57(6):761-769
新疆西南天山乌恰地区早侏罗世软沉积物变形位于湖相砂岩中;由地震触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有三个层位,位于下侏罗统康苏组的顶部.变形主要类型为负载( load)、球-枕(ball-and-pillow)、滴状体(droplet)、锥形体(cusps)、液化均一层(homogeneous layer)和液化不整合(liquefie...  相似文献   
946.
关于Shoshonite中译名的商榷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Shoshonite系列火山岩中译名回顾 Shoshonite系列火山岩是由Iddings(1895)在研究美国黄石公园Shoshone 河地区中基性火山岩时发现并确认命名的,主要包括① Absarokite(SiO2=45%~52%);②Shoshonite(SiO2=52%~57%);③ Banakite(SiO2=57%~63%),中基性火山岩一般按碱性程度划分为碱性系列、钙碱性系列和拉班玄武岩系列.  相似文献   
947.
作为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华南板块南缘的云开地体和越北的Song Chay地体发育了早中生代的向北东逆冲推覆的韧性变形.在云开地体,经历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的矿物指示了产状平缓的面理上发育明显的北东-南西向矿物拉伸线理.沿着这些矿物拉伸线理,具有上部指向北东的剪切变形.同位素年代学的定年结果指示了变形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48.
早三叠世扬子地台位于特提斯东北缘,研究者根据大量地质证据和模拟实验证实该时期巨型季风强度最大,且控制了整个泛大陆和周边海域的气候循环.笔者于川西北广元上寺剖面下三叠统中发现一套保存完好的风暴岩,其发育于飞仙关组下部,风暴沉积特征明显,风暴侵蚀构造、风暴撕裂构造和层理构造发育;根据沉积构造、岩石性质等识别了Sa-Sb-S...  相似文献   
949.
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度期,在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深水盆地区。根据成因分析证实,它们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裂谷系统或者裂谷盆地群。平面上各裂谷盆地彼此近于平行,与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在走向上呈正交和大角度斜交的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荆门-当阳裂谷。其中的开江-梁平裂谷东西两侧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田而引起石油勘探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对于这些控制油气资源储备的裂谷体系的分布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形成于南秦岭洋闭合时的碰撞作用,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拼合时同生的巨型"碰撞裂谷系统"。  相似文献   
950.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on Baya’ertuhushuo Gabbro in South Great Xing’an Range. Field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the gabbro is a magmatic intrusion rather than a component of an ophiolite suite as previously thought. Zircon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scopy (LA-ICP-MS) U-Pb dating indicates the gabbro was formed in 274–275?Ma, just as the widespread volcanic rocks of Dashizhai Formation (P1d), monzogranites and miarolitic alkali-feldspar granites in the study area. The gabbro has SiO2 content between 47.23 wt% and 50.17 wt%, high MgO and FeOT contents of 6.95–11.29 wt% and 7.32–12.24wt%, respectively, and it belongs to low-K tholeiitic series in the SiO2-K2O diagram. The Chondrite-normalized rare earth element (REE) patterns and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spider diagrams of the gabbro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Normal Mid-Ocean Ridge Basalt (N-MORB) except for the enrichment of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 such as Rb, Ba and K. In trace element tectonic discriminative diagrams, the samples are mainly plotted in the N-MORB field, and Zircon in?situ Lu-Hf isotopic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e gabbro originated from depleted mantle. Through synthetic studies of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genesis of Baya’ertuhushuo gabbro, volcanic rocks of Dashizhai Formation and granitoids in the area,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arly Permian magmatism in the Xilinhot-Xiwuqi area formed in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which was caused by breaking-off of the subducted Paleo-Asian Ocean sl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