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304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28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李军  褚宏亮  李滨  贺凯  高杨 《中国岩溶》2020,39(4):453-466
文章在分析采矿型崩滑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得出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常发生在层状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组成的褶皱翼部和核部的陡崖带上,与地形地貌、地层结构与地下采矿工程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并指出薄矿层开采诱发大型山体崩滑灾害的具体过程:①采空后覆岩顶板塌落—覆岩顶板离层,采空区上覆岩层内部及层间自下而上应力传递;②地下水运移通道形成,并加快更大范围岩体结构破坏及扩展,加速了岩体结构面的松动与破坏;③上覆岩层不均匀沉降导致坡脚压裂,山体大型岩体结构面逐渐拉剪或压剪变形扩展,最终山体发生累积损伤与大规模崩滑灾害。此外,传统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对此类采矿型崩滑灾害已不适用,建议开展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质结构与地下采动诱发崩滑灾害的相互作用关系、薄矿层采空区上部山体累积断裂损伤—岩体松动、裂隙扩展-岩溶管道流、裂隙流变化的链式响应机制、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评价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以推动采矿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2.
将微粒群和支持向量机用于耕地驱动因子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微粒群算法(PSO)具有执行速度快、受问题维数变化影响小的优点及支持向量机算法(SVM)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构建了基于离散二进制微粒群(BPSO)与支持向量机的耕地驱动力因子选择方法,使用特征子集中确定的特征来训练支持向量回归机,用适应度函数来评价回归机的性能,指导BPSO的搜索。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取出耕地驱动因子的特征子集,从而降低了指标的维数,保留了关键信息,以获得知识的最小表达。  相似文献   
103.
以1992年、2000年和2009年大冶市TM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ERDAS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监督分类方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大冶市水域、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四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提取。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污染,使大冶市耕地面积呈日趋减少的趋势。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更具实践性的建议,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冶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4.
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源区两个最大的淡水过水湖,对黄河源区径流量与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本文利用1976-2006年间四个不同时相的卫星遥感影像(MSS/TM/ETM+/CBERS)对扎陵湖、鄂陵湖湖面面积变化进行监测,提取水面分布范围,获得了扎陵湖、鄂陵湖湖面动态变化的数据,为掌握近三十年扎陵湖、鄂陵湖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近30年扎陵湖鄂陵湖水面变化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地质构造作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近30 a来四平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并分析其主要驱动力。笔者选取1990、2000、2010和2018年Landsat TM/ETM遥感解译数据,从类型和景观水平方面分析四平市近30 a来的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转移、演变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揭示四平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①四平市景观格局中耕地所占面积最大,为主要优势基质景观类型,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起决定性作用,其次分别为林地景观、水域景观、城镇景观和草地景观;②近30 a来四平市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形状整体上趋于简单化,景观连接性和多样性增加,但景观均匀度下降;③1990—2018年林地向耕地和草地转化,草地主要转移为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土地整体呈现逐年退化的趋势;④近30 a来四平市景观格局演变受自然因子(坡度、高程、距河流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和人为因子(人口和GDP)综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勘探实践证明,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优越,具有“满凹含油”特征,是开展石油资源精细勘探的主力层系,剩余资源主要分布于成熟探区及其周边。优选位于成熟源岩区内的敖南地区作为典型刻度区,利用岩芯、测井和试油等资料,对葡萄花油层的源岩、储层及油藏进行了详细解剖和刻画,认为该区具备3个有利成藏的地质条件:①有效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范围;②三角洲前缘亚相薄互层砂体构成油气储集层;③砂体、构造匹配发育大面积岩性油藏。通过综合评价,确定敖南地区含油面积为256.3 km^2,采用容积法和油藏规模序列法估算该区资源量为5057.1×10^4 t,并获取运聚系数、可采系数和资源丰度等可代表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107.
钴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金属资源,未来全球对钴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本文主要从地球化学属性、元素分布与迁移、矿床类型划分以及资源利用情况等几方面对钴矿资源进行概述和总结,结合中国钴资源情况,就全球钴资源的分布以及目前供需情况对未来钴市场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为保障中国钴资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提升对刚果(金)以外的海外钴资源配置比例,同时亟需新型产品的生产研发以替代钴在锂电池、合金等领域的使用。另外,深海钴开采前景广阔,应重视并逐步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  相似文献   
108.
与花岗岩有关锡矿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袁顺达  赵盼捞  刘敏 《矿床地质》2020,39(4):607-618
文章基于近年来大量典型锡矿床和成矿区带成岩成矿作用及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成果,对锡矿成矿年代学、成矿花岗岩类型、物质来源、源区物质的熔融条件及锡在岩浆中的存在形式、熔体-流体相间分配行为及热液流体中的存在形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综述,指出:①锡石原位U-Pb测年已成为直接测定锡成矿年龄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多种矿石矿物U-Pb测年方法与传统蚀变矿物测年方法的结合,将为研究锡多金属矿床多期次成矿作用叠加、矿集区内不同类型矿床成因联系及区域矿床组合模型的建立提供关键的年代学依据;②锡的富集成矿不仅与花岗质岩浆的高程度的结晶分异密切相关,而且受源区组成及部分熔融条件的制约;③全球锡多金属矿床的不均匀分布、与准铝质花岗岩有关锡矿的富集成矿机制以及各类复杂的锡-钨-铜-钼-铅-锌银多金属矿种组合差异及其金属元素富集机制亟待查明;④已有的关于锡在花岗质熔体、热液流体相中的存在形式及两相间的分配行为的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受锡与贵金属容器间合金效应的影响,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等新的实验方法的开发及XAS同步辐射和激光拉曼等原位分析技术的应用,将为研究花岗岩浆-热液过程锡的迁移、富集及沉淀成矿机制提供更为直接、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9.
关键金属元素分析测试技术方法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以稀有、稀散、稀土、铂族元素为主体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在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随着我国关键矿产资源地质调查的不断深入,关键金属元素以其赋存基体复杂、不同矿物含量差异大、化学性质不稳定等特点对分析测试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根据化学组成不同,对关键金属元素主要赋存基体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钨酸盐、磷酸盐、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等。对于不同的基体岩石矿物,通常采用酸溶法(硝酸-氢氟酸组合、王水)或碱熔法等传统溶样方法进行化学消解。评述了当前关键金属元素测试常用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仪器的特点及应用,总结了关键金属元素分析过程中出现的样品难溶解、回收率不完全、测试过程氧化物和同质异位素干扰、样品和标准基体不一致等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微区原位分析凭借其高效率、低成本、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以及野外现场分析凭借其简单快速、贴近野外工作的特点是关键金属元素测试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10.
为深入研究秦岭耕地资源环境变化规律,基于动态度模型、区位指数、重心迁移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采用陕西省2005~2019年1∶10 000县级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以及统计年鉴数据,探究秦岭陕西段6个市、39个县(市、区)、353个乡镇的耕地质量时空变化格局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秦岭陕西段在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19年间耕地资源数量有所减少,且年平均减少率分别为0.45%、0.12%、0.20%,耕地数量变化趋于平稳,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为10.98,相比陕西省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11.34)略高,相比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9.96)还处于较低的水平;(2)在空间上,2005~2019年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呈现出靠近关中平原的北线与西南线以及中部较高,东部、西部较低的分布格局;从区位指数变化来看,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的西安市和渭南市耕地质量等别较高且为高等地的聚集区,处于陕南地区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耕地质量较差,中等地、低等地的聚集程度较高;从重心迁移角度来看,高等地重心由周至县迁移至西安市鄠邑区,中等地重心由宁陕县迁移至镇安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