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9篇
  免费   1410篇
  国内免费   1650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803篇
地质学   5834篇
海洋学   705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73篇
自然地理   481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291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76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245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255篇
  1995年   218篇
  1994年   195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147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51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塔里木盆地晚新生代环境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阐明了晚新生代塔里木盆地的演变过程,用古植物等证据论述了盆地气候发生的变化,指出中新世与上新世间发生气候转折。还讨论了沙漠的演变及河流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2.
993.
孙由政 《地球化学》1982,(4):384-392
The Lukuishan iron deposit was deposited from underground-water-derived ore solution, highly characteristic of underground.water ore deposition. The ore solution resulted mainly from squeezed Iiquids. The source beds seem to be the main source for iron-bearing materiah This deposit is strictiy controlled by palaeo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ydrogeochemic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stage of ore deposition. In other words, this deposit was generally formed at the point where ancient underground water (i.e., the ore solution) discharged.  相似文献   
994.
作者在辽宁省本溪地区大范围内发现黑云母击象,这在该区尚属首次。黑云母击象以及存在的地质环境表明,在地质演变史上,本溪地区曾存在至少一期影响普遍的快速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事件,它很可能代表一次古断裂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995.
本文讨论了中国境内先后出现的恐龙动物在古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上的变化特点,提出引起中国恐龙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占地理环境的巨大变迁,同时也与占气候、占植物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恐龙绝灭的原因应该是突发的灾变。  相似文献   
996.
东昆仑区域构造的发展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东昆仑地区的超镁铁岩,玄武岩和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痕量元素及同位素测年等测试成果,结合孢粉及生物化石特征,并综合有关地质构造与地球物理资料,认为至少在中元古代昆仑洋壳即已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昆仑区域构造的发展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7.
998.
根据已知地质事实,用历史分析法,探讨华南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古板块构造轮廓及其演化史。认为当时华南地区存在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微板块。晚元古代(含早震旦世)扬子古板块在其东南部华南幼拉槽扩张推动下向北西漂移,在其前缘(北西侧)形成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扬子古板块在秦岭海槽扩张推动下向南东漂移,在其前缘(南东侧)形成岛孤型主动大陆边缘。并通过与南海古板块的碰撞,形成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此过程亦可简化为华南褶皱系的开一合过程。肯城运动是反映上述古板块构造格局改变的一次重要变动。  相似文献   
999.
雷州半岛北部是我国沿海第四纪泥炭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在对其泥炭和腐木层进行 C~(14)年龄和孢粉研究后,分析了泥炭形成的时期、气候和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1、龙羊峡库区的沙漠不是今天风力搬运的产物,它是第四纪初期形成的古沙岸。2、龙羊峡-寺沟峡段黄河两岸区的滑坡、崩塌共有210处,其中滑坡137处,崩滑42处,崩塌23处,未滑动危体8处,它们受断裂的控制;3、该区段较大和较严重的泥石流51处,其中极严重泥石流4处,较严重泥石流23处,中等程度泥石流24处,主要分布在贵德、尖扎、循化,共和四个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