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116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85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艾比湖流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环境风险及化学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集土壤样品,测定8种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的总量及各形态含量,然后采用多种方法并结合土壤背景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含量值均未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的限值, 8种重金属可以辨识为2个主成分,重金属Cd、Hg、Pb和Zn的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重金属As、Cr、Cu和Ni的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靠近荒漠、山地以及研究区边缘区域,重金属As、Cr和Ni均以残渣态为主,其他形态含量较低。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以Cb为最大,Pb和Hg次之。  相似文献   
572.
文章选取贵州省普定县作为黔西喀斯特区的典型县域,依据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1年实测土壤数据,运用土壤类型法,计算该县域近30年(1980-2011年)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密度的变化,并借助逐步回归分析,对该县域近30年农田表层SOC动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普定县近30年来农田0~20 cm表土有机碳库总体表现为基本持平且略有上升的趋势,增幅为0.95%,年均变化量15.31 kg C·hm-2·a-1;(2)不同类型农田土壤的表层有机碳储量和密度变化较大,其中水稻土固碳幅度最大,为28.95%,而山地灌丛草甸土的丢碳最为严重,降幅达70.22%;(3)农田表层SOC密度年均变化量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县城中部、南部和三岔河及夜郎湖地区呈增加趋势,而在县城以西、以东及斗篷山大部分区域则为下降态势,这主要受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所致;(4)影响普定县农田表层SOC变化的主要因素有SOC密度初始值(1980年)、C/N、砾石体积比和速效K密度等,其中SOC密度年均变化量与SOC密度初始值和砾石体积比呈负相关,与C/N和速效K密度呈正相关。总的来看,近30年的人为活动对普定县农田表土有机碳总库存未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73.
<正>受"农田荒了不打粮"这一农谚的影响,人们通常视荒为"祸",以致见荒思灭。譬如:一处水域荒了,长满了茂密的水草或灌木,往往会对其"灭荒"或"开发",轻者是为其"刮脸",即:铲除水草灌木;重者是填之、埋之,即:或种庄稼,或盖房屋。其实,这是对水域生境及其生态最大的破坏,水草植物在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和水分以及抗洪防洪中有很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4.
张婷  李根  杨忠芳  季峻峰 《地学前缘》2011,18(6):125-133
土壤碳库问题是当前环境碳循环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土壤碳库中有滞留时间为千年尺度的老碳成分及百年尺度的新碳成分,有效区分二者并探索其成分对于建立精确的土壤有机碳(SOC)的动力学模型、评估碳库潜能十分必要。文中以长三角地区24个农田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碳库抗氧化能力,利用过硫酸钠法对其进行分离,并进一步用可见/近红外(Vis/NIR)、中红外(MIR)光谱等分析方法,探究了过硫酸钠处理前后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变化。研究发现过硫酸钠氧化后TOC含量下降64%~92%,说明新碳占总有机碳(TOC)的64%~92%,老碳则占总有机碳的8%~36%。元素分析表明浙江地区的样点老碳含量总体高于江苏,碱性及钙盐较多的环境有利于老碳的富集。对比处理前后的土壤样品,发现氧化处理后样品在Vis/NIR光谱的所有波段反射率均上升,400~600 nm波段最为显著。MIR光谱分析显示过硫酸钠处理主要使烷基、羧基及酰胺基等基团特征峰发生较大程度消减,表明相对老碳、新碳中含有大量羧基、酰胺基等基团,它们可以作为新碳的光谱指示。  相似文献   
575.
2017年,缙云县国土资源局以打造“创新区”、建设“大花园”为全体干部职工的大考场,坚持-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是保护耕地,赢得土地资源.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4.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8.3万亩;认定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3.4万亩;建设基本农田2万亩;完成垦造耕地(含“旱改水”)4169亩;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38个,复垦面积573亩;实施耕作土剥离再利用项目16个,剥离面积458亩.  相似文献   
576.
三江平原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长期以来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大面积湿地受到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强烈作用,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以三江平原西北部富锦和同江市为例,应用RS和GIS手段对研究区1975、1988、1993、1997、2001年和2006年6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各地类面积,分析湿地农田化对该区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湿地减少51.38万公顷,耕地增加70.98万公顷,湿地农田化给该区域带来气候变暖、“冷湿”效应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恢复和重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该地区湿地农田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保障国家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和粮食生态安全,同时为保护三江平原区域生态环境、永续利用区域土地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77.
中国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地形控制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生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20 世纪90 年代全球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并不仅是一种由特定政策或市场因素导致的短期现象。因此, 认识在长时间尺度上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农业政策及调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稳定少动但对农田生产力形成有 重要影响的地形因子对农田生产力变化的作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 机理模型能够清晰地表达国家尺度农田生产力的时空格局, 应用1981~2000 年的NOAA/AVHRR 卫星遥感数据驱动GLO-PEM 模型, 以10 年为时间尺度分析20 世纪80 年代 到90 年代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在10 年的时间尺度上, 地形特征控制着农田生产力变化空间格局分异规律, 农田生产力降低的几率随地形起伏度增大而增加, 山区耕地发生生产力下降的可能性比平原耕地高10%~30%。在研究时期内尽管中国农田生产力总量增加, 但仍有24%的农田发生农田生产力下降, 其中71%在丘陵山地, 尤其是地形起伏破碎的黄土高原及云贵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578.
廖晓勇 《地理研究》2007,26(1):131-131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因尾砂坝坍塌导致大面积农田污染,部分农田至今仍然寸草不生。这是广西近年来最突出的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曾培炎副总理提出了“限期整改”的批示,国家环保总局和广西区人民政府对此事表示高度关注,并被列为广西区重大环境问题挂牌督办5个案件之一。  相似文献   
579.
三江平原萝北县湿地农田化过程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获取三江平原萝北县自1954年以来的六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过去50余年湿地农田化过程,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探讨了湿地农田化过程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54-2005年,三江平原萝北县耕地面积净增21.85×104hm2,湿地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在空间上,湿地斑块越来越分散,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加剧,而耕地斑块则趋于集中分布;目前,耕地已成为三江平原萝北县的基质景观,地势低平、坡度较小、土壤条件、地貌条件良好的平原区是湿地农田化的首选区域。随着可开垦湿地资源的减少,人类的开垦对象开始转向地势、土壤、地貌等条件相对较差的湿地景观单元。气候变暖加速了湿地农田化进程,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对湿地农田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0.
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举措,是实施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的现状改变和归并,势必会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地上他项权利的调整。因此,切实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的土地权属管理,清晰界定每宗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土地的位置、界线和详实面积,不仅直接关系到土地权利人的切身利益,也是避免以后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防止弄虚作假,使土地开发整理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