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6篇
  免费   1939篇
  国内免费   2368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309篇
地质学   10056篇
海洋学   397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673篇
自然地理   354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98篇
  2022年   423篇
  2021年   576篇
  2020年   442篇
  2019年   554篇
  2018年   426篇
  2017年   408篇
  2016年   387篇
  2015年   516篇
  2014年   699篇
  2013年   545篇
  2012年   537篇
  2011年   621篇
  2010年   487篇
  2009年   451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400篇
  2006年   363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94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137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4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2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21.
922.
湖南张家界地区志留纪晚期地层新见兼论小溪组的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华南板块而言,志留纪晚期(Ludlow世—Pridoli世)近岸浅海、非笔石相地层多分布在边缘海湾处,是否在扬子地台内部发育,以往尚无确凿记载。依据来自湘西北张家界—桑植地区新近发现的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确认志留纪晚期地层在扬子地台内部确实存在。对原小溪组(又称小溪峪组)进行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仍称小溪组,命名地在桑植瑞塔铺,发育最好的是张家界温塘剖面,岩性为黄绿色碎屑岩,富含大型虫管遗迹化石,时代为Ludlow晚期—Pridoli早期;下部称迴星哨组,归于Llandovery统Telychian阶上部。小溪组与迴星哨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缺失Telychian末期、Wenlock世和Ludlow世早期地层。由此得出结论:在"扬子上升"后,扬子地台内部曾被志留纪晚期的海水侵漫;对其他地区迴星哨组与上覆地层的研究需要细化。  相似文献   
923.
塔里木盆地晚寒武世台地沉积区发育大量的白云岩,其中蕴涵着大量白云岩储层。以柯坪地区肖尔布拉克剖面为例,首次提出了以地层单层厚度为划分依据划分层序地层的方法,结合岩石学分析结果,确定了肖尔布拉克剖面寒武系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的层序地层四分方案,塔中地震资料表明该四分方案可能适用于塔里木盆地整个西部台地区。根据肖尔布拉克剖面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的岩石学分析,埋藏岩溶作用产生的溶蚀空间为该白云岩段的主要储集空间,因此可将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定义为"埋藏岩溶型白云岩储层",该储层发育位置与层序界面有密切关系,一般沿层序界面之下发育。根据上寒武统白云岩的层序地层四分方案,与层序地层对储层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台地区上寒武统"埋藏岩溶型复式白云岩储层"概念,并给予了阐释。  相似文献   
924.
根据在西藏西北部日土县拉竹龙地区重新测量了西藏区调大队1984年所测的两个地层剖面——饮水河北岸剖面和兽形湖北岸剖面,在原来定为上奥陶统兽形湖组的底部发现了一套含笔石和几丁石化石的黑色页岩和炭质板岩,其中笔石Pristiograptus和几丁石Ancyrochitina brevicollis、Conochitina sp.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Tely-chian阶的标准分子。同时在兽形湖组中也发现了大量兰多维列世的腕足类化石Hindella xizangensis和竹节石Gotlandellites sp.。证明了拉竹龙地区饮水河北岸和兽形湖北岸两个剖面均未出现真正的奥陶纪地层。通过所采集到的笔石、几丁石、腕足类、三叶虫、头足类、牙形刺、竹节石、珊瑚、遗迹化石的准确鉴定,重新修订了本地区志留系的划分和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以笔石相为代表的兰多维列统饮水河组,以碎屑岩相为代表的兰多维列统兽形湖组,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文洛克统普尔错组和以碳酸盐岩相为主的罗德洛统至普里道利统野牛坡组。本区志留系目前发现的最低层位相当于兰多维列统Telychian阶的笔石带Spirograptusturriculatus带和Streptograptus crispus带,最高层位相当于欧洲和藏南壳相志留系的最高一个头足类化石带Kopaninoceras juncudum带或牙形刺组合Neoprioniodus latidentatus-Ligonodina siluria组合。  相似文献   
925.
达雪娟  伊海生  陈兰 《地质论评》2010,56(5):739-744
矿物和岩石的热释光是矿物晶体特征中研究程度较低的领域。将采自滇东南地区中三叠统的锰矿样品分类后进行热释光实验研究。实验发现:上矿段褐红色锰碳酸盐集合体的热释光谱线多两峰型,前特征峰位于250~350℃之间,后特征峰位于350~430℃之间,且前峰的峰值明显低于后峰,热释光强度最大值均出现在最高温度——450℃处,前峰均存在,后峰偶有缺失;下矿段黑色锰氧化物集合体的热释光特征是在280~340℃处为第一峰,而在390±10℃范围内为一拐点,420±10℃处为另一拐点,使热释光谱线呈现阶梯状,但部分样品第一峰缺失。将上、下矿段同类矿样的热释光谱线对比发现:上、下矿段内部的同类型矿石的热释光特征具相似性,上、下矿段之间的同类型矿石的热释光特征几乎无可比性,说明矿石形成时所处环境对热释光谱线的影响大于矿物成分对矿石热释光谱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6.
滇东南中三叠统法郎组锰矿床成因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于滇东南中三叠世拉丁期法郎组地层中的锰矿床,锰矿石出现氧化锰矿与碳酸盐锰矿混合存在现象,没有明显的变质现象,为沉积成因。矿石中一般都含有生物碎屑。我们对采自这一地区的斗南、岩子脚、老乌,土基冲等典型矿床的锰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薄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同时应用X射线衍射对矿石矿物成份作了相应分析。观察到这些矿石中的鲕、豆状结构是由蓝绿藻类微生物凝聚作用形成的显微叠层构造,具有核形石特有的核心和包壳,其明—暗纹层相间的显微结构特征可以与现代深海大洋铁锰结核相类比。本文通过对核形石显微结构特征的观察和对锰矿物生成时介质环境的讨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锰矿形成可能位于古氧化还原界面附近,该区锰的富集可能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27.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10油源及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鄂尔多斯盆地的陕北志丹地区勘探发现了长10油藏,原油密度为0.8152g/cm^3,全烃色谱图的主峰为nC13~nC15油质较轻。轻烃组分中环烷烃较为丰富,芳烃含量低,呈姥植均势(Pr/Ph为1.21~1.45),原油的δ^13CP08值为-31.78%。,甾萜烷分布与主要参数特征为:重排藿烷类相对丰度很高、伽马蜡烷低,Ts/Tm比值很高(5.54~7.26)C30^*/C50藿烷比值高(0.67~0.72),C29Ts/C30藿烷比值高(0.38~0.52),甾烷中重排甾烷较高、αβ和βα构型甾烷丰富。ααα-20R构型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反映了较为典型的湖相油型油特征。油-油、油-源对比显不,该区长10原油来自长7优质烃源岩。石油可能是在湖盆中部长7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地区通过垂向倒灌进入长10油层组、经侧向运聚成藏的。据此,预测盆地长9和长10油层组具备良好的成藏与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28.
塔中古溶洞见证晚奥陶世抬升幅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隆起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灰岩与桑塔木组砂—粉砂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昭示着这两个组沉积期之间存在一次历时约百万年的区域性构造抬升事件。中古31井良里塔格组三段的4 125.6~4 133.9 m井段为垮塌型溶洞沉积,洞顶距良里塔格组二段顶部190.6 m,溶洞中角砾状充填物主要来自良里塔格组洞壁本身的礁相灰岩,且见数厘米厚的暗河流水沉积纹层,未发现源于其它时代的颗粒混杂其间。这一事实指证了溶洞的形成和充填时代均为良里塔格组沉积之后、桑塔木组覆盖之前的晚奥陶世凯迪中期。具溶蚀力的淡水潜流带的深度一般不低于周围的海平面,由此可推断出该井区这次抬升出海平面之上的高度,即使忽略良里塔格组顶部可能经地表剥蚀的良里塔格组一段,抬升出水面部分至少也应该有190 m,藉生态地层学恢复洞壁礁灰岩沉积时的海水深度约为30 m±,因此总抬升幅度至少能达到220 m。  相似文献   
929.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桩西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下段砂体平面呈条带状展布,与曲流河单河道沉积砂体形态类似。砂岩的沉积成因是建立高精度时间地层格架、预测储集层属性参数空间分布及挖潜剩余油的关键基础之一。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沉积序列、岩石学性质、沉积组合以及砂体几何形态等方面,认为桩西油田东下段砂岩是在半深湖—深湖环境沿湖盆长轴方向延伸的远源滑塌型重力流水道—浊流水道沉积;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埕北低凸起附近的扇三角洲和水下扇。根据重力流水道的成因机制,将东下段浊流水道划分为水道中心微相、水道边缘微相和水下漫溢微相。单一水道中心微相沉积序列相当于鲍玛序列的AB、ABD或AC组合,主要沉积中厚层正递变层理含砾细砂岩相和块状层理混合碎屑岩相,属中孔中低渗储集层。研究区滑塌型浊流水道形成的外部控制因素是火山喷发及控盆断层的幕式活动所导致的长期基准面下降;内部控制因素是充足的物源、垂直湖盆长轴方向的阶梯状断裂以及负向湖盆底形等。建立了反映该区浊流水道的沉积特征及发育条件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30.
桂北泗里口老堡组为一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50~540 Ma)深水盆地沉积的硅质岩。它们的SiO2含量普遍高(平均93.8%);Al2O3含量为0.17%~4.92%,沿剖面自下而上明显增加,上部超过2%;Al/(Al+Fe+Mn)比值多高于0.42;Fe/Ti比值大都小于16.3;Al2O3/( Al2O3+Fe2O3)比值多高于0.4,剖面上部样品的比值为0.8~0.9;Y/Ho比值为26.4~36.9,中、下部样品较高(多高于32),上部样品的比值接近地壳值(27);Eu/Eu*平均值为1.0,正异常不明显。剖面下部样品的∑REE含量低(15.9×10-6~27.1×10-6),具有与现代海水相近的REE配分,没有正的Eu异常,不同于海底的热液流体和与其有关的碧玉的REE配分;中部样品的∑REE含量为26.2×10-6~49.4×10-6,由于所含陆源碎屑的增加,REE配分变得平坦,但仍有海水REE的某些特征;上部样品的∑REE含量为40.5×10-6~59×10-6,显示与平均页岩相似的平坦的REE配分,但∑REE含量仅为平均页岩的大约1/4~1/3。这些常量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海底热液和陆源碎屑都不可能成为泗里口老堡组硅质岩的重要物源。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华南深水盆地厚层硅质岩沉积反映了这一时期大气高CO2浓度,大量陆源化学风化的硅质流入海洋和大量生物的降解可能是造成这些硅质岩形成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