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56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33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冲绳海槽北部CSH1岩芯地层与碳酸盐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冲绳海槽北部CSH1岩芯地层及岩芯碳酸盐含量的分析表明,该岩芯记录了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碳酸盐沉积特征,其碳酸盐沉积类型属于“大西洋型”。进一步研究表明,溶解作用对该区域碳酸盐沉积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大;引起本区域碳酸盐变化的主要因素为非钙质物质的稀释作用,其中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可能控制了碳酸盐沉积的整体特征,而火山物质则对局部层位的沉积起到了显著作用;钙质生物生产力的变化对碳酸盐沉积的整体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2.
冲绳海槽南段基底组成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根据反射地震、折射地震和磁力等资料,结合周边地质,探讨冲绳海槽南段基底组成。在海槽周边的东海陆架盆地、台湾褶皱带和琉球岛弧褶皱带,发育不同程度变质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早第三纪地层。多道反射地震表明,海槽南段沉积盖层由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组成,声学基底由下第三系及更老地层构成。邻近海槽南段的折射地震揭示,除第四系.中新统速度层之外,还存在纵波速度分别为4.7—5.3km/s和6.3km/s的下第三系和中生界速度层。磁力异常分析和正反演拟合计算结果表明,海槽磁性基底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次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和喜山期中基性岩浆岩,磁性基底大部分相当声学基底。综合分析表明,海槽南段基底主要由不同程度变质的下第三系、中生界和上古生界构成;在海槽某些构造部位,已有喜山期基性岩浆岩形成。  相似文献   
183.
西沙海槽潜在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形成地质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沙海槽具备良好的热解成因气及断层通道、深部异常压力等运移条件,分析海底表层沉积物所含甲烷气来源可以很好地指示潜在天然气水合物成因.西沙海槽海底表层沉积物所含甲烷气以热解成因气为主,可能混有少量生物成因气.表层沉积物所含甲烷气为断层渗逸-自由扩散作用双重运移结果,主要有3种来源:(1)直接来自于下部断层通道中气态烃的释放;(2)来自于动态变化的水合物分解,再由渗滤作用或沿浅部微小断层向上运移;(3)来自于原地少量的生物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体来源,这是海底表层沉积物甲烷高值区与下部断层相关性较大而与BSR区域并非完全一致的原因.甲烷气来源及运聚条件综合分析表明,潜在天然气水合物以热解成因为主,为断层-渗滤综合地质模式.  相似文献   
184.
雅浦沟-弧体系具有十分独特的地质特征,雅浦岛弧以变质岩为主,岛弧岩浆作用较为缺乏,同时雅浦沟-弧距离异常短,增生楔缺失。在总结雅浦沟-弧系统及其邻区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构造特征等证据的基础上,探讨了雅浦沟-弧系统的构造演化过程。雅浦岛上的变质基底具有相对较高的K_2O含量、高Ti含量以及较低的~(87)Sr/~(86)Sr比值,表明雅浦岛上的变质基底为帕里西维拉海盆洋壳的一部分。雅浦海沟东侧存在一块水深较深的三角形区域将雅浦岛弧与加罗林海岭间隔开来,地球物理特征显示该区域并没有受到加罗林热点的影响,说明加罗林海岭并没有与雅浦岛弧直接碰撞。结合帕里西维拉海盆在20~15 Ma的NE-SW向扩张以及与之相关的海盆东西两侧洋壳发生的左旋相对移动,推测雅浦海沟很可能是雅浦岛弧东侧的扩张中心暴露转变成的俯冲带,而雅浦海沟东侧的三角形区域则为俯冲板片重新暴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5.
基于城口-鄂西海槽西侧地区详细的露头调查、钻井资料分析,结合古生物、古生态以及地层对比,对研究区晚二叠世长兴期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相及其演化进行详细解剖,得出区内台地边缘骨架礁-凝块石灰泥丘生态-沉积演化对碳酸盐台地边缘构筑具有积极作用的认识。研究表明区内长兴期碳酸盐台地边缘礁滩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碳酸盐台地边缘坡折带尚未形成,台地边缘礁滩欠发育,且台地前缘斜坡坡度较缓;第二阶段,碳酸盐台地镶边开始形成,发育骨架礁及滩相沉积,垂向上构成进积-加积组合序列,台地前缘斜坡变陡;第三阶段,微生物逐渐占据后生造礁生物生态空间,发育台地边缘凝块石灰泥丘,与上覆台地边缘滩构成垂向加积组合序列,促进了台地边缘正向地貌的发育,使区内台地边缘更加陡峭,台地前缘斜坡发育滑塌角砾岩。造礁生物生态演替及相对海平面变化共同影响并控制长兴期碳酸盐台地边缘构筑过程。  相似文献   
186.
A sediment core MD05-2902 was collected from the deep-sea basin of the Xisha Trough.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bacteria in the core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ten sub-sampling with an interval of 1 m using bacterial 16 S rRNA gene as a phylogenetic bio-marker. Eighteen phylogenetic groups were identified from 16 S rRNA gene clone libraries. The dominant bacterial groups were JS1, Planctomycetes and Chloroflexi, which accounted for 30.6%, 16.6%, and 15.6% of bacterial clones in the libraries,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tic and abiotic data, a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the δ15N, δ13C,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organic nitrogen possibly influenced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is study expanded our knowledge of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the Xisha Trough sediment.  相似文献   
187.
南海西沙海槽6 Ma以来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演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深、海底温度、地温梯度是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海平面变化、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构造热演化资料分析了水深、海底温度、地温梯度的变化,进而探讨了南海西沙海槽地区6 Ma以来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演化。结果表明:南海西沙海槽地区6 Ma以来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经历了稳定、缓慢减薄、快速增厚、小幅度变化和减薄的一个过程。海底温度的变化对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影响最大,热历史的影响次之,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8.
为了研究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深部岩石圈的热力学性质,在前人所做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岩石热力学流变参数,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了现今构造逆冲之后和中中新世一全新世逆冲过程活跃时两种状态下的深部岩石圈二维温度场和流变结构.模拟计算表明,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地幔热流贡献达60%~70%,大地热流受深部地幔控制...  相似文献   
189.
沉积物中有机碳、生物碳酸盐和生物硅等生源组分的埋藏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洋古生产力的控制,常常被用作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本文利用TOC、生物硅及CaCO3等生源组分探讨冲绳海槽中部DGKS9604孔(28°16.64'N,127°01.43'E;水深766m;柱长10.76m)距今28ka以来陆源物质输入和古环境演化对海洋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风较强的末次冰期晚期(28~22kaB.P.),长江直接输运大量的陆源营养物质进入冲绳海槽,古生产力较高;在末次盛冰期(LGM,22~18kaB.P.),虽然河口距离海槽区更近,但大陆流域降水匮乏,河流人海径流量偏低导致海槽陆源营养物质明显减少,生产力降低,表现在生物硅和有机碳堆积速率明显降低;冰消期早期生产力与末次盛冰期相比并未明显降低,此阶段气候回暖,大陆流域降雨增加,陆源物质输入相对较高.全新世早期,古生产力快速下降,既反映海平面降低,陆源物质输入减少.还可能与冰消期寡营养盐的黑潮在海槽加强有关.DGKS9604孔CaCO3含量及堆积速率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有机碳和生物硅相反,表现为末次冰期晚期低.冰消期以来逐渐升高,一方面反映陆源物质输入的稀释作用;另一方面与黑潮加强致使钙质生物生产力增强有关.此外,15~7kaB.P.期间CaCO3含量及其堆积速率有几次明显降低,可能对应黑潮减弱、陆源冲淡水较强的环境事件.  相似文献   
190.
研究钻孔DGKS-9602位于冲绳海槽中部,岩芯长度为931 cm,钻孔年代覆盖了氧同位素1~4阶段,年代可追溯至距今73 ka.孢粉分析结果证明,孢粉带与氧同位素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松属花粉与蒿属花粉比值(P/A)与海平面变化曲线相互吻合.应用非相似性类比法将钻孔孢粉样品与陆地表土孢粉样品进行欧氏距离计算,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