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23篇
  免费   5646篇
  国内免费   8501篇
测绘学   2461篇
大气科学   1765篇
地球物理   2682篇
地质学   33138篇
海洋学   1526篇
天文学   202篇
综合类   4008篇
自然地理   2488篇
  2024年   273篇
  2023年   1084篇
  2022年   1184篇
  2021年   1273篇
  2020年   1102篇
  2019年   1212篇
  2018年   832篇
  2017年   957篇
  2016年   1164篇
  2015年   1314篇
  2014年   2489篇
  2013年   1885篇
  2012年   2371篇
  2011年   2417篇
  2010年   1965篇
  2009年   1903篇
  2008年   1761篇
  2007年   1572篇
  2006年   1565篇
  2005年   1311篇
  2004年   1152篇
  2003年   1185篇
  2002年   1109篇
  2001年   1225篇
  2000年   1041篇
  1999年   1189篇
  1998年   1355篇
  1997年   1293篇
  1996年   1275篇
  1995年   1226篇
  1994年   1019篇
  1993年   1013篇
  1992年   1231篇
  1991年   1138篇
  1990年   846篇
  1989年   753篇
  1988年   149篇
  1987年   108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广西环江北山铅锌矿床是由古人发现的,始于何时尚难断定。其采矿历史较悠久,据文献记载与考证,采铅锌矿炼银始于宋王朝,距今约800年左右;炼锌始于明王朝,距今约380余年,1971年广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二一五队曾在北山一带普查评价褐铁矿,首先提出了该区褐铁矿"属小型热液多金属铅锌硫化物矿床铁帽"的概念。经广西地质局第九地质队(现广西第七地质队)10年(1975-1986)的勘查,证实为一个以锌为主的大型多金属黄铁矿矿床,探明储量,其中锌、锗、黄铁矿为大型矿床规模,银、镉为中型矿床规模,铅、铁为小型矿床。为此该队荣获地矿部1989年度找矿成果二等笑。现今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资兴建的北山铅锌硫铁矿已初具规模,一座新兴的矿山城镇已耸立在桂北群山之中,它将成为广西有色金属工业重要原料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淄博翔宇勘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煤炭地质勘查》乙级资格证书和建设部《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二级资质及中国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资格》证书,是煤炭工业二级企业,90年获总公司“部特级标准化勘探队”称号,95年被中煤企协评为“优秀勘探队”称号,1999年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特级优秀地勘工程处”称号。2000年度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地测勘探专业优秀企业”称号,  相似文献   
106.
简述湘南地区表生氧化锰矿矿源层的分布及岩性特征,讨论矿源层与构造及岩相古地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7.
2003年3月15日上午,广西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副主席王万宾到广西国土资源厅调研,并对广西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作了指导。 在调研会上,王万宾副主席首先听取了张勤铭副厅长关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从农级别基准地价图编制的目的和原则入手,详细介绍了用MAPGIS软件编制农级别基准地价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9.
各省辖市国土资源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88号),切实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促进全省地质勘查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现提出加强全省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10.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of grain production are now important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grain production systems of Jiangsu and Shaanxi Provinces were compared, to analyze their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in terms of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puts of purchased energy and materials, and outputs. Flows of energy and materials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natural and human work involved in generating inputs as materials or energy were valued in terms of equivalent amount of solar energy required for their production using emergy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were continually playing a less important role in the systems, when inorganic subsidiary emergy inputs increased drastically while organic ones decreased or increased little. Deterioration of input emergy structure affected the systems‘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resulting in emergy investment ratios and environmental loading ratios increasing while yield ratios and sustainability indices decreasing. In general,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of grain production in Jiangsu are worse than those in Shaanxi. This analysis also suggested that inorganic subsidiary emergy should be introduced properly, and peasants in Jiangsu should utilize natural conditions wisely while those in Shaanxi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soil and surface water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