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519篇
海洋学   71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4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相当于两座三峡水库,是“西电东送”中部地区的源头工程,工程效益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2012年以来,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和白鹤滩电站等陆续蓄水运行,层层拦截金沙江的泥沙,2013—2020年向家坝出库年输沙量均值下降至152万t,减幅超过99%。大量泥沙淤积在梯级水库内,同时向家坝以下河道发生长距离冲刷。本文以自金沙江下游工程筹建以来的观测资料为基础,针对梯级水库的泥沙淤积和坝下游河道冲刷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电站自建成运行至2020年底,累计淤积泥沙约5.98亿m3,其中溪洛渡库区淤积量占比达92.5%,2013-2020年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排沙比分别为2.64%和22.2%,其水库泥沙主要淤积在常年回水区的干流河道内,以死库容内淤积为主,侵占有效库容的比例小于1.3%。金沙江下游库区干流河道的峡谷特征明显,淤积多表现为主河槽的平铺式淤高。溪洛渡和向家坝库区淤积的泥沙沿程分选特征明显,越靠近坝前,中数粒径减小、细颗粒泥沙沙量百分数增加,极细颗粒泥沙会在库区一定范围内大量沉积。向家坝下游河床普遍冲刷,但...  相似文献   
992.
淮南煤田第四含煤段砂体的演化特征及对煤层厚度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淮南煤田第四含煤段砂体的演化特征及其对 13-1煤层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 煤层底板砂体展布型式变化较大, 继承性较差, 反映出网状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发育特点; 顶板分流河道沉积作用以垂向加积作用为主, 岩体演化具有较好的继承性; 在靠近煤层发育的时期内, 底板砂岩和煤层空间分布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 而在顶板砂体发育的早期, 砂岩体对下伏煤层的冲刷作用和影响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993.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欧素英  杨清书 《海洋学报》2004,26(1):125-131
在大量实测资料基础上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径流与潮汐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网河区潮差和潮位的周期变化既有典型潮汐的半日周期和全日周期以及半月周期,也有径流量的周期变化如64.8 d的周期变化,即同时具有径潮的周期变化.不同河段潮差及各分潮波振幅与径流量的大小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径流量越大,潮差越小,三水站潮差随流量以-0.0002的速度减小,网河区下游河段则减小得较慢.上游径流量越大,因克服径流的阻碍作用而消耗的能量越大,潮汐作用强度迅速减弱,各分潮潮波振幅和潮差沿程减小越快.随着径流量的增大,三水站潮簇D1,D2和D4的振幅明显减小,D2的振幅衰减得最快.  相似文献   
994.
杨邦  刘玉晶  安会静 《水文》2017,37(1):46-50
作为一种"黑箱"河道演算方法,河槽汇流曲线具有原理简单,应用灵活的特点,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若不考虑基流,进行陡涨陡落洪水演算时,利用马斯京根法所推求的河槽汇流曲线与马斯京根法的精度是相当的;2调整河槽汇流曲线上的值,能有效地模拟河道下渗,提高模拟精度;3曲线可模拟洪水滞后现象及流量分配过程;4河槽汇流曲线时段转换中,应用三次样条插值拟合S累积曲线可有效避免转换的河槽汇流曲线出现时段值"均化"现象,同时需对拟合中出现的凸形与凹形的"特殊"情况进行修正,以保证拟合S累积曲线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5.
近几十年来,随着对长江河道的整治及崩岸的治理,长江安徽段河势趋于稳定,岸崩有所遏制,但与之相伴的河道淤积却有扩展之势.为了解长江安徽段泥沙淤积现状,利用1987~2001年秋季(9~11月)ETM数据,结合该地区1980年以来TM图像与航片资料,对长江河道、沙洲及其湖泊湿地围垦现状进行解译分析,为长江水患防治及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6.
河道横断面图绘制是日常工程测量的基本任务之一,本文结合实践阐述了利用VisualLISP集成开发环境,实现AutoCAD与已有断面数据通讯,快速批量自动绘制河道横断面图。  相似文献   
997.
湖北松滋关洲遗址沉积环境演化及长江河道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洲古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松滋段江心洲地表之下,是江汉平原地区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也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进程的重要佐证.江心洲何以引来古人类栖居,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为了探讨该古文化遗址与长江关洲段河道变迁历史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之间的关系,对关洲遗址典型剖面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剖面沉积年代为约12 783 cal.a B.P.至近现代;剖面下部(11.65~6.70 m)沉积物粒度偏细,粒度曲线反映出水动力较弱、低能的河流漫滩沉积环境;中部(6.70~2.10 m)沉积物粒度粗细互层交替出现,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强的边滩-漫滩交替沉积环境,属于河床堆积;上部(2.10~0 m)沉积物粒度偏细,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弱、低能的河流漫滩沉积环境.基于以上分析,关洲遗址沉积演化及长江关洲段河道变迁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1.65~6.70 m),约12 783 cal.a B.P.至明清,关洲与陆地相连,且城背溪文化期至明清之间古人类倚河而居,该阶段关洲位于长江主河道南侧的高河漫滩环境;第二阶段(6.70~2.10 m),明清后期,为动荡的河道沉积环境,关洲处于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加剧,长江主河道逐渐往南迁移,河道河床沉积出现,关洲逐渐演化成心滩;第三阶段(2.10~0 m),近现代期间,关洲正式演变成江心洲,长江主河道迁移至关洲岛南侧.   相似文献   
998.
任思明 《地下水》2020,(1):201-203
广河县受地形地貌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影响,建国以来洪水灾害较为频繁。为掌握县域内主要河流的暴雨洪水发生规律,对主要河道及流域进行调查分析,重点对石炭沟、南沟和桦林沟流域历史洪水进行调查,根据现场指认人对洪痕水位的指认和叙述,以及对选取的河段进行了最大和次大洪水的测量,对上下断面数据进行了还原计算,并对计算成果洪峰流量、洪峰流量极值和重现期确定进行合理性分析,最终得到主要流域的水文数据。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广河县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沿岸人民群众的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99.
姜海洋 《地下水》2020,(1):233-235
采用改进的ANFIS模型对河道堤防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并结合堤防原位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改进前,改进后模型在堤顶下降以及周边位移值的计算误差分别减少13. 3%和16. 7%。研究结果对于河道堤防力学参数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刘譞  林舟  丁超 《高校地质学报》2020,26(3):339-349
均衡状态时的基岩河道纵剖面表现为平滑形态,然而自然界的河道纵剖面常因地球各种内外动力作用的影响而呈现出以裂点为特征的不均衡状态,因此不均衡的河道剖面及裂点的特征可以用于指示外界环境的扰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造山带的岷江上游流域水系普遍呈现不均衡的特征,且广泛发育有裂点。文章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裂点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裂点成因分析后发现,这些裂点的形成受到岩性、冰川作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因岩性形成的裂点主要位于花岗岩与其他地层的交界线上;而高海拔裂点主要受到冰川作用的控制,位于地形起伏度较低的区域;流域内低海拔区域成层分布的坡断型裂点可能主要因多期次区域构造隆升而形成;岷江上游下段流域的阶梯状垂阶型裂点则主要因地震滑坡形成。这一结果增进了对岷江流域的河流地貌发育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此外,研究结果也说明在对河道纵剖面分析时有必要更多考虑到滑坡及冰川等因素对现代河道纵剖面产生的重要影响,为进一步理解造山带地貌演化及控制因素提供了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