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6篇
  免费   1255篇
  国内免费   1727篇
测绘学   381篇
大气科学   2408篇
地球物理   1088篇
地质学   2729篇
海洋学   665篇
天文学   119篇
综合类   461篇
自然地理   1077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373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288篇
  2001年   263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51.
在对火山岩筒、火山角砾岩以及火山喷发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有关隐爆角砾岩筒和次火山岩筒的成因研究,从隐爆作用和隐爆角砾岩筒形成模式的角度分析了火山岩筒的成因,提出了火山岩筒是隐爆作用成因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岩浆作用的过程,认为隐爆作用应属于岩浆作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2.
Multi-parameter studies (stable isotopes in carbonate and organic matter, pigment,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s) from a 660-yr continuous sediment core from Lake Cheng-hai, a closed, eutropic lake in southern China, provide information on lake historical eutrophi-cation. During the last 660 year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productivity and eutrophi-cation of Lake Chenghai in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es. In 1690,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lakebegan to increase as Lake Chenghai became closed from agriculture in the lake‘‘ s watershed. In 1942, Lake Chenghai evolved to eutrophic state, marked by an increase in organic carbon, ni-trogen, CaC03, pigment contents and obvious negative values of stable isotopes, which is more or less simultaneous with the large-scale population immig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In 1984,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induced modern lacustrine productivity and eutrophic level. Human-in-duced trophic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have affected the Lake Chenghai ecosystem tosuch an extent that it has never experienced before in the last 660 years.  相似文献   
153.
李振学 《探矿工程》2003,30(6):43-44
介绍和总结了某矿区ZK552钻孔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输液瓶式”特大型“倒裂隙”的探索和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4.
数字路线地质调查与数字填图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字地质填图是基于数字填图系统(RGMAP)进行地质调查的一种新方法.从野外数字路线地质调查的角度,结合150000崇阳县幅数字填图实战经验,探讨了观察路线布置的原则和方法、PRB数字填图技术和PRB过程的基本概念,数字填图的一般工作方法和编录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填图方法的长处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5.
地表剥蚀作用对地应力场反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易达  陈胜宏 《岩土力学》2003,24(2):254-256
岩体自重和剥蚀作用都是形成岩体初始应力场的重要因素。在地应力回归分析中,反演所得岩体重度往往大于实测重度。通过算例说明,地表剥蚀作用因素是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由此产生的一些工程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6.
李军 《四川地震》2003,(2):40-44
利用井口水位对构造应力的响应,分析了地下水位在强(大)地震孕育过程中,中短期应力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地震前地下水位从中期异常过渡到短期异常的特征及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当地下水位出现趋势上升、或趋势下降,动态变化规律异常为中期异常,这一时段通常为一年到三年;趋势上升、或趋势下降异常出现明显转折,则中期异常结束;中期异常出现转折后,其异常过程显示上下波动或拉平图像,这一时段为过渡性异常,属于中期异常向短临异常的过渡时段。当水位再次出现明显转折,则为短(临)期异常开始出现。而水位异常图像出现的趋势上升、或趋势下降、打破正常年动态变化规律形态,取决于井孔含水层系统在大震孕育过程的应力调整再积累阶段所处部位;尤其是取决于观测水点位于地质构造块体的构造带上,还是相邻块体的构造带上。水位震前异常的特征,源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异常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7.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第 76次活动于 2 0 0 3年 8月 2 1~ 2 2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活动的主题是“地球系统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4 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代表中包括多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的入选者 ,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 3项目”、国家“973项目”的项目或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部长、“青年科学家论坛”活动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马阳出席了论坛活动。这次活动得到国际科联环境…  相似文献   
158.
利用非线性规划研究的最新成果,设计了一种全新的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方法,同时反演震源破裂的时间图像和滑动在破裂面上的分布.该方法与目前震源过程破裂反演计算所用的两类主要方法(线性矩阵方法和全局搜索寻优方法)相比,在线性矩阵方法对初始模型依赖大、解不稳定和全局搜索寻优方法在高维解空间寻优效率不高、易出现伪解等方面有较显著改善.数字试验的测试表明,本方法计算效率高,反演结果稳定、可靠,可有效应用于实际地震震源过程的反演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9.
非活动大陆边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及其成藏过程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活动陆缘是板块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也是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区。通过对世界各地非活动陆缘地区水合物富集情况的系统分析,发现断褶组合构造、底辟构造以及“麻坑”地貌(Pockmark)与水合物的关系密切。尽管模拟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称BSR,下同)是最重要的水合物识别标志,但水合物与BSR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非活动陆缘具有丰富的烃类物质来源和适宜的温压条件,而断裂-褶皱组合构造、垒堑式构造和底辟构造等则为烃类气体的运移、富集和成藏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便于最终形成水合物。非活动陆缘的深水区往往发育有多期叠合盆地,因其物源、温压、构造和沉积条件的内在关联性,常常形成深部石油、中部天然气、浅部水合物的“三位一体”烃类能源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60.
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变化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同时考察源岩中有机质因生、排烃而损失和无机质因成岩作用而失重的基础上,模拟计算了地史过程中,随有机质类型、初始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及排烃效率的改变,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的变化,探讨了有机碳恢复系数及生烃潜力损失率的可能变化范围。结果表明,地史过程中,有机质生烃潜力和有机质丰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源岩的生、排烃效率,对性质偏差的有机质,有机质的实测丰度随演化程度的增高不降反升;而对位于高成熟阶段的优质有机质,有机碳的恢复系数可达2以上;随有机质类型变好和成熟度升高,生烃潜力损失率增高;一般情况下,有机质生烃潜力的恢复幅度比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大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