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84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本文分析了目前常用的γ能谱测井平均含量法、传统剥谱法对不饱和混合矿层(铀、钍、钾元素的含量在矿层中分布不均匀)的定量解释存在的原理缺陷;提出了利用γ能谱测井分离铀、钍、钾元素的定量解释新方法—逐点剥谱的单元层定量解释法,简单讨论了该解释方法涉及的形态系数、换算系数和单元层饱和度的确定,以及反形态系数的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222.
西天山山脉多期次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限定山脉的隆升剥露历史研究。天山山脉的隆升历史一直存在争议,西天山山脉的构造隆升研究则相对更为缺乏。野外系统采集三个横穿西天山察汗乌苏山剖面的花岗岩、火山岩等样品,挑选磷灰石开展了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工作。测试结果表明,西天山可能存在多期次的构造隆升事件;进一步利用实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径迹长度,开展了磷灰石的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模拟结果结合区域性的地质资料分析推断,西天山山脉自中生代以来存在4个阶段构造隆升剥露事件,分别为:三叠纪末—早侏罗纪(220~180Ma)、侏罗纪中期(170~140Ma)、白垩纪中期(110~80Ma)和晚新生代(24Ma以来)。  相似文献   
223.
谈露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宝荣 《贵州气象》2006,30(3):41-41
根据江苏省的天气特征,总结出观测露的几点注意事项,为防止露的漏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24.
干露胁迫对青蛤呼吸代谢及抗氧化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时间和温度下干露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失水率、存活率、呼吸代谢相关酶及抗氧化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露时间的增加,青蛤的失水率显著增加,且高温状态下青蛤失水加剧;在3℃和10℃条件下干露48 h未出现死亡现象。在20℃条件下,干露时间超过24 h后,青蛤出现死亡现象,死亡率为3.33%,至48 h死亡率增加至5.33%;随着干露时间的增加,青蛤的呼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整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10℃条件下青蛤的呼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整体高于3℃和20℃;随着干露时间的增加,青蛤的抗氧化相关酶的活性呈现与青蛤呼吸代谢相关酶相似的变化趋势,且不同温度条件下,干露时间达到48 h时,青蛤的抗氧化相关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表明青蛤受干露胁迫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干露时间超过其耐受限度时会对青蛤的生理状态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25.
邵崇建  颜照坤  李勇  聂舟  任聪  孙岳 《地球科学》2023,(4):1379-1388
新生代龙门山的隆升机制存在上地壳缩短和下地壳流两种端元模式,两种模式会造成四川盆地不同的构造变形响应,形成不同的盆山系统.为了厘定龙门山南段及前缘地区盆山系统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指示意义,利用低温热年代学技术(AFT和AHe)对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乐地1井7个砂岩样品进行了分析,约束该地区的剥露特征.结果表明,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中新世(约21 Ma)以来浅部地层经历了约10~11 Ma的快速剥露阶段(约500~700 m/Ma),与前人龙门山南段揭露的快速剥露时间一致.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约10~11 Ma龙门山南段向南东的逆冲推覆作用,导致构造应力通过四川盆地西南部多层滑脱层向盆地传递,造成龙门山前缘地区大范围构造变形及快速剥露,该认识支持龙门山上地壳缩短的隆升机制.  相似文献   
226.
Muglad盆地是中非剪切带南侧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位于该盆地东北部的Fula凹陷内的中央断裂带是最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受地震资料品质及勘探研究程度限制,前人对于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基于Fula凹陷地震及钻、测井资料,采用二维及三维断距定量分析技术,对中央断裂带的构造几何特征、断距分布特点及形成演化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Fula凹陷中央断裂带的主干断裂之间的几何关系为背向倾斜,位移变换方式为叠覆式,中部地区以堑垒式结构向东、西两侧过渡,其属于背向叠置型变换构造。2)中央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沿走向分段性明显,每条主干断裂都由数目不等的多条小断层连接而成。其中F1、F3与F2断层分别由2、3与3条小断层首尾相接而成。3)中央断裂带各主干断裂主要从第二期裂陷时开始活动,并在后两期裂陷作用中主干断裂活动强度表现为“由强转弱”的突变特征,同时研究区内伸展作用并不均衡,伸展中心快速向北迁移。  相似文献   
227.
郭迎春  解习农  沈中延  庞雄奇 《地质学报》2013,87(12):1803-1810
冲绳海槽是研究边缘海盆地动力学的理想区域。本文在对南冲绳海槽的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应用回剥法和正演法研究了海槽的构造沉降特征。利用回剥方法对南冲绳海槽进行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分析表明:南冲绳海槽具有发育时代晚而演化程度高的特点,0.1Ma以来的构造沉降量占到总构造沉降量的60%以上;南冲绳海槽北端是一个持续拉张沉降的过程,而由于台湾弧 陆碰撞,在接近台湾北部的南冲绳海槽南端则有一个明显差异沉降(相对隆升)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应用正演法模拟得到的理论构造沉降量与回剥得到的实际沉降量,发现南冲绳海槽处于早期的初始沉降阶段,南北两端均存在异常构造沉降,南端早期的异常沉降是台湾弧 陆碰撞造成的,晚期的异常沉降和北端的异常沉降是动力沉降造成的。构造沉降幅度和出现动力沉降时期的对比表明海槽具有从北至南的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228.
转换带最早是在研究挤压逆冲构造时提出的,是指2条断层间相互作用的构造带。随着进一步研究发现,转换带广泛发育于伸展、挤压和走滑盆地,而且存在于不同尺度的构造中。目前认为转换带形成机制主要有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和差异运动机制,断层分段生长主要经历3个阶段:孤立成核阶段、"软连接"阶段和"硬连接"阶段;差异运动作用往往导致撕裂断层的形成。基于前人的认识,结合实际地区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裂陷盆地的转换带分类方案,总结了目前裂陷盆地中转换带的识别方法,提出应用"四图一剥"技术分析转换带的形成演化规律。转换带位置为低势区,是水系入盆的通道,从而控制着沉积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源-储-圈-运-保"的耦合关系,提出裂陷盆地中转换带控藏机理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29.
莺琼盆地具有巨大的天然气资源,除现有的几个已投产大气田外,其勘探程度还比较低。由于莺琼盆地探井较少,很难了解速度纵横向变化趋势,同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速度标定存在大的误差问题,这对于钻井部署工作造成困难。主要遇到两个难题:一是采用周边已钻井的时深关系,预测深度与实钻深度存在较大误差;二是莺歌海盆地东方底辟区DF1A井VSP标定速度与区域速度存在较大的偏差。笔者针对两大速度难点展开方法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思路,提高了探区速度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30.
针对绘制剥采比等值线中Delaunay 三角网算法构网效率和精度低的问题,基于AutoCAD 软件图形绘制环境,采用VBA 二次开发工具,将克里金插值与一种新的CONREC 构造网格正方形等值线绘制方法相结合,研制出精确的煤层剥采比等值线绘制程序,经验证,不但能为地质、矿产的工程开发提供工具,也可用于绘制其他等值线图,同时也为AutoCAD 环境VBA 二次研究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