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30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右江盆地层序充填序列与古特提斯海再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首次识别出5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及相应的沉积层序,以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作为划分相应级别层序的重要标志,不同级别的层序反映不同地质事件和动力转化过程。将5个级别的沉积层序作为板间、板缘、板内构造过程的地层记录,反映了沉积盆地类型、性质及演化过程,并与沉积盆地之间存在不同级别的耦合效应:超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域的地层记录;Ⅰ级层序对应于一个成因盆地的地层记录;Ⅱ级层序反映沉积盆地的构造阶段或构造沉积幕;准Ⅱ级层序揭示盆地构造期或沉积幕;Ⅲ级层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Ⅳ级、Ⅴ级层序分别相当于盆地充填体系域和冲填体系。研究表明,右江古特提斯海演化经历了陆内裂陷海、陆缘裂谷海、孤后裂谷海和残余海前陆盆地4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42.
对2006年3月26—27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大部地区的特强沙尘暴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发现:本次过程受蒙古副气旋的影响,特强沙尘暴出现在气旋中心轴线附近和轴线偏南的地区;26日夜间蒙古副气旋东移受北路冷空气补充后,进一步发展在东北形成冷涡,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地区出现明显的降雪;乌拉盖开发区出现大雪,东乌珠穆沁旗出现雪暴。  相似文献   
343.
谢飞  于洋  周海龙  李富花 《海洋与湖沼》2023,54(5):1454-1462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是一类细胞表面蛋白,属于一种内吞性受体,其在调节脊椎动物血脂平衡中的作用已被广泛报道。前期在凡纳滨对虾弧菌抗性家系和敏感家系的比较转录组分析中发现一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基因的转录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为明确该基因在对虾抗弧菌感染中的作用,我们对该基因进行了全长cDNA克隆、表达特征分析和功能的初步研究。该基因在凡纳滨对虾中存在两个转录本,分别命名为LvLRP1-1和LvLRP1-2。LvLRP1-1的cDNA序列全长为916bp,编码226个氨基酸;LvLRP1-2的cDNA全长为787bp,编码183个氨基酸。两个转录本的cDNA序列高度一致,唯一的差别在于LvLRP1-1的cDNA比LvLRP1-2多129 bp,多编码43个氨基酸。组织表达分析显示LvLRP1-1在对虾的眼柄、表皮、脑和心脏中高表达,而LvLRP1-2仅在眼柄和表皮中呈现高表达。在副溶血弧菌感染对虾后, LvLRP1-1和LvLRP1-2的转录表达变化趋势一致,均在感染后3h其转录水平明显升高,6h之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利用双链RNA技术对LvLRP1-1和LvLRP1-2同时...  相似文献   
344.
西藏过铝花岗岩锆石群型的成因信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锆石是西藏过铝花岗岩最重要的副矿物,为了探讨过铝花岗岩的成因,对西藏过铝花岗岩体中的锆石含量、晶体形态和群型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明显分出5种锆石晶体形态;锆石主要在过铝环境条件下,岩浆结晶温度较低时形成,结晶范围为600~900℃,其中冈底斯带结晶温度高于喜马拉雅带。不同构造-岩浆带锆石群型特征反映的成因信息不同,喜马拉雅带为壳源成因,而冈底斯带除了壳源成因之外,还有幔源成分的加入,反映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和演化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345.
副牙形石的演化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熙平 《地质论评》1997,43(5):498-502
原牙形石Gopparodus属外部形态的演化趋向可能是沟的增加,从“二沟型”至“三沟型”。这与早奥陶世Scolopodus属的演化有某些类似之处。单锥副牙形石的演化趋向尚不清楚。Westergaardodina的演化趋向表现在:1.齿体轮廓,主要表现在长/宽比的变化,二齿型的种长/宽比的变化趋向是逐渐增大;二齿型的种侧部开口的总的趋势是逐渐变小;三齿型的齿体基部开口和侧部开口总的趋势是逐渐变小,但  相似文献   
346.
采用常规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检验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引起凡纳滨对虾幼虾发生毁灭性死亡的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表型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为弧菌属(Vibrio Pacini 1954)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凡纳滨对虾、中国对虾及日本对虾仔虾均有强致病性。分离鉴定的4株副溶血弧菌具有淀粉酶、明胶酶、卵磷脂酶活性,但不具有蛋白酶、脂肪酶活性,KP溶血均呈阴性,且均具有K抗原;代表菌株(JGB080708-1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56bp,GenBank登录号为GQ205448)和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195bp,GenBank登录号为GQ205453)与副溶血弧菌的两种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可达98%以上。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林可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347.
水产动物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双重PCR 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多种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病原菌,尤其是可引起凡纳滨对虾幼虾呈毁灭性死亡。本研究基于gyrB和toxR两种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一种副溶血弧菌快速、准确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285 bp和368 bp。结果表明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副溶血弧菌可同时扩增大小分别为285 bp和368 bp的2种基因片段,两种引物对4种其他水产动物病原菌无交叉反应;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该双重PCR最低能检测8.867 2×103 CFU/mL菌体浓度的副溶血弧菌,对副溶血弧菌模板DNA的检出极限为0.029 3 mg/L;对发病中国对虾糠虾幼体、水产品及虾池养殖用水进行双重PCR检测,呈阳性反应的样品可分离出优势生长的副溶血弧菌。该实验所建立的基于gyrB和toxR两种基因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可用于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48.
三疣梭子蟹病原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养殖病死三疣梭子蟹肝胰脏及心脏血淋巴液中分离到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分离菌对三疣梭子蟹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酶及溶血素活性等表型生物学性状及16S rRNA和gyrB两种基因的分子鉴定。菌株(JGX080708-1)所扩增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53bp(GenBank登录号:FJ824663),所扩增的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191bp(GenBank登录号:GQ372985);两种基因序列在NCBI通过blast检索,结果均与弧菌属细菌的基因序列自然聚类;根据分离菌的表型及分子特征,判定分离菌为弧菌属(Vibrio Pacini1954)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Fujino et al1951)Sakazaki Nakamura and Takizawa1963]。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安曲南等42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林可霉素敏感,对青霉素G等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349.
采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副缠卵腺及腺体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副缠卵腺由副缠卵腺壁、腺体小管和结缔组织构成。腺体小管由一层上皮细胞排列围成,各个管道之间通过典型的结缔组织复合体连接在一起;结缔组织复合体由肌肉纤维和血管等构成。小管上皮细胞靠近管腔面着生有微绒毛和纤毛,胞质中有大量的球状小泡分泌物,有的球状小泡被囊泡包裹,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并在纤毛摆动的作用下运送出管道外;腺体管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共生细菌,呈棒状或者杆状;推测其共生细菌来自于乌贼生活水域的"水平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