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773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71.
朱立平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8,63(1):106-107
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主办的"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4-17日在新疆喀什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演化、环境变化、生态过程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会议期间就"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二个专题进行了分组讨论.来自全国的15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用多种分析方法展示了青藏高原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2.
通过对研究区已有重、磁测量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结合钻井、地质、电法及地震等成果,讨论了重磁异常分布特征,具此推断断裂构造,划分研究区的构造单元,预测油页岩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地重磁场具有"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低、高低相间"的基本特征;主断裂呈北东向展布,近东西向和北西向等次级断裂切断了主断裂,形成了"多"字形分布的构造特征;根据重磁场特征在南北向和东西向上的显著差异,渭北隆起带可划分为宜君-黄龙断坡带、土桥-照金断褶带、彬县-灵台褶皱带、麟游-永寿褶皱带、耀县-澄城断褶带和合阳-澄城断隆带6个构造单元。宜君-黄龙断坡带和耀县-澄城断褶带三叠系面积广、分布稳定、沉积厚度大、烃源岩丰富,是寻找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层勘探目标的有利带。   相似文献   
173.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钻井以及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识别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颗粒滩的岩石类型包括颗粒云岩、颗粒灰岩、细—中晶白云岩,颗粒类型主要为砂屑,次为鲕粒、砾屑以及少量生屑。发育潟湖—台内滩—潟湖、潟湖—台内滩—台坪、潮坪—潮缘滩—潮坪这3种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单个旋回中的颗粒滩的厚度一般小于2.5m,垂向上多表现为频繁叠置的小规模薄型滩体,且横向规模小、可对比性差。平面上,颗粒滩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区和水下相对高地,整体为东北向分布。海平面升降和沉积能量的高低控制着颗粒滩发育规模,而构造条件决定了颗粒滩的横向连续性和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174.
通过对区域地质调查剖面资料和钻井资料的研究,结合对部分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的系统观察和取样分析,发现四川盆地及邻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颗粒滩主要由颗粒石灰岩(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构成;颗粒滩以未暴露浅滩为主,发育向上变浅和向上变深2类垂向序列。川中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北部地区的颗粒滩的横向规模大、层位稳定性和连续性最好,其余地区颗粒滩多表现为点滩且规模较小。研究区龙王庙期总体上为西浅东深,西南缘、西北缘和北缘为古陆环抱,盆内呈“一隆两坳”的古地理格局。颗粒岩在古地貌高地具有广覆式“五线一带”的平面分布样式。川中古隆起、黔中古隆起北部地区是颗粒滩发育最有利的地区,东北部和东南部的水下岛链区是优质颗粒滩带发育的潜在区。古隆起发育演化对颗粒滩和有利储集相带具有明显的控制效应,次一级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滩体的垂向叠置样式和横向连续性。  相似文献   
175.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古近纪末—新近纪初、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吐格尔明背斜构造带是阳北断裂中新世早期及以后的冲断作用派生出来的一个次级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带。它由吐格尔明背斜及其南、北两条呈背冲关系的逆冲断层组成。背斜核部元古宇变质岩出露地表;中、新生界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缺失全部古生界,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古生代古隆起。  相似文献   
176.
综合钻井岩芯、岩石薄片、测井、地震资料和野外露头资料,对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的震旦纪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和时代研究。该区震旦系分别以角度不整合位于变质岩基底之上、寒武系玉尔吐斯组泥岩或中生代地层之下,由下部的陆相碎屑岩和上部的台地相碳酸盐岩组成,厚度约在220~260m。其中碳酸盐岩厚度约在200m左右,自上而下分为藻云岩段、泥质云岩段、白云岩和灰岩夹白云岩段4个岩性段,相当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奇格布拉克组;震旦系下部的碎屑岩厚度20m左右,以褐色泥岩为主,相当于塔里木盆西北缘的苏盖特布拉克组。利用锆石测年对震旦系底部碎屑岩及其下伏变质岩时代进行限定,其基底年龄不早于776 Ma,相当于青白口系阿克苏群。研究区震旦系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露头地层的对比表明,在震旦系苏盖特布拉克组沉积期,沙雅隆起北部可能处于隆起区,具有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至奇格布拉克组沉积期整个塔北才开始沉降并重新接受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77.
米晓利 《地质与勘探》2017,53(3):541-546
砂岩型铀矿已经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铀矿类型,不少资料表明,在含油气盆地中,砂岩型铀矿与油气藏的关系密切,大型沉积盆地不但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靶区,也是寻找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方向。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每种地球物理方法都有其应用条件和优缺点,寻找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适合铀矿勘查手段显得非常重要。高频电磁法是一种野外数据采集设备轻便、观测时间短、可快速密点连续测量的方法。本文针对砂岩型铀矿的特点,在应用该项技术进行铀矿勘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自行开发了针对性的二维反演软件,有效提高了测量分辨率和地质解释的精度。本文介绍了高频电磁法在寻找砂岩型铀矿勘探方面的应用实例与效果,提出了以后开展类似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8.
以某深基坑为例,详细介绍了该项目基坑周边地面的沉降变形情况,实际监测数据表明,自基坑开挖起,基坑周边地面呈现微量隆起的变形特征。因基坑开挖会引起坑底土卸荷后产生回弹现象,随着支护桩及基坑周边区域的沉降,还会引起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及临近道路的沉降,量值过大时应高度重视,采用必要的工程措施控制相应的变形。本文通过施工进程、气温等因素,结合锚索内力、桩顶水平位移及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数据,综合分析引起基坑周边地面隆起的内在因素,提出在设计、施工各个阶段均需要合理制定设计、施工方案,以达到隆起量优化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9.
为了揭示渤中凹陷西洼中央构造带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规律,分析古隆起的发育特征、断层活动性、断—砂耦合接触关系及断层侧封条件,明确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古隆起发育控制油气的宏观分布,其汇烃效率的强弱决定油气平面富集程度。断层活动性控制油气富集层位,主成藏期油源断层断距大于150m,断层活动速率大于10m/Ma,断层生长指数呈渐衰转盛型与直线上升型,油气主要富集于明下段;反之,油气主要富集于馆陶组,断砂耦合接触关系控制明下段油气的富集,复合型接触关系的砂体运移效率最高。馆陶组的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断层的侧封条件,当断层泥比率大于0.3时,断层侧向封堵性较好。建立的"断隆联控、差异富集"油气差异成藏模式,可有效指导渤中凹陷西洼的油气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180.
【研究目的 】研究黔东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抛开不利因素,为黔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提供建议。【研究方法 】通过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氮气吸附等手段,对页岩微纳米孔隙结构进行多尺度表征,并结合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的生烃及埋藏史,研究构造运动与孔隙结构关系,进而分析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研究结果 】牛蹄塘组页岩主要发育毫米级微裂缝、微米级黄铁矿晶间孔以及纳米级有机质孔隙,以墨水瓶状孔隙和平板结构的狭缝孔为主,孔隙结构复杂;结合FIB-SEM三维重构结果,有机质在页岩中占比较高,其孔隙度在0.04%~2.48%,对总孔隙的贡献率介于14%~96%,与有机质共生的黄铁矿晶间孔是沟通裂缝的主要孔隙类型;该地区页岩气赋存状态以欠饱和的吸附气为主,游离气含量偏低。【结论 】牛蹄塘组页岩大量构造裂缝,沟通了有机质孔及黄铁矿晶间孔,改变了原有孔隙结构,致使原位聚集的页岩气沿裂缝逸散,是牛蹄塘组页岩含气量低的关键因素。热演化程度适中、构造保存好的区域是古隆起周缘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