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773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01.
塔北古隆起的三维地质结构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地深层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揭示沉积盆地早期的物质记录,揭示盆地深层地质结构、构造样式及其变化特点,还原构造-古地理环境等。塔北古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构造单元之一,是研究板块内部变形的理想场所。对塔北古隆起地质结构的精细解析有利于加深对古隆起控油气理论的理解,对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文中基于整个塔北地区的地震资料以及大量钻井资料,建立其三维地质结构,通过Petrel软件实现三维可视化。塔北古隆起存在12个不整合面,可划分为五大构造层:基底(AnZ)、震旦系—下古生界(Z-S)、上古生界(D3d-P)、中生界(T-K1)、新生界(E-Q)构造层。塔北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受其深层主干断裂系统控制,依据深层主干断裂发育模式的差异,可将古隆起分为4段:(Ⅰ)温宿凸起段;(Ⅱ)英买力低凸起段;(Ⅲ)哈拉哈塘凹陷与轮南低凸起段;(Ⅳ)草湖凹陷与库尔勒鼻状凸起段。哈拉哈塘凹陷-库尔勒鼻状凸起(甚至包括孔雀河斜坡)的古生界构造层保留了NE-SW向的古生代构造形迹,与近E-W向深层主干断裂系统斜交,可能指示塔北古隆起在晚古生代处于右旋压扭性或NW-SE向主应力环境,直到侏罗纪—早白垩世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02.
903.
准噶尔盆地腹部车莫古隆起演化过程研究直接关系到油气勘探部署, 最新通过对K/J不整合界面之下红层的研究发现成岩作用可以为车莫古隆起演化历史提供一些可靠信息.研究认为红层系赤铁矿化所致, 非同沉积期的产物, 其形成机理类似于砂岩型铀矿形成过程中的潜水氧化和层间氧化作用模式.研究区的红层曾经历了初始压实作用、淋滤作用(赤铁矿化, 或称褐色蚀变, 导致红层形成)、白云石化钙质胶结作用、硅质胶结作用、方解石化钙质胶结作用、再次压实作用(压裂) 和绿泥石化胶结作用的演化过程.成岩作用的有序演化记录了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历史, 初始压实作用预示着侏罗系连续沉积并一度被深埋, 车莫古隆起隆升速率小于盆地沉降速率; 随之而来的褐色蚀变预示着车莫古隆起大幅度抬升, 侏罗系被剥蚀出露地表并遭受了全面的潜水氧化和层间氧化作用; 再次压实作用和大规模胶结作用预示着侏罗系被再次深埋, 这是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和新生界充填的结果.由此可见, 成岩作用蕴藏了丰富的盆地构造演化历史信息, 成岩作用是盆地构造作用的响应.   相似文献   
904.
黑龙江省东北部桦南隆起的隆升时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虎林、勃利、鸡西、双鸭山、双桦等盆地与桦南隆起的关系对本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意义。从区域地层对比、海相古生物化石、盆地边界断裂以及地球物理MT剖面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揭示黑龙江省东北部盆地群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在城子河、穆棱期由东向西共同遭受海侵事件,现今盆地南界均为破坏性逆冲断层,综合认为各盆地在城子河、穆棱期为一统一的大陆边缘近海盆地--三江-穆棱盆地,桦南隆起尚未隆升。结合猴石沟组的古水流向、砂岩的物源区分析及砾岩砾石成分统计认为,桦南隆起应于东山组沉积期后隆升,并在猴石沟组沉积期已隆升一定高度,为周缘盆地提供物源,形成现今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的“盆岭格局”。  相似文献   
905.
Rosenblueth方法在深基坑抗隆起可靠度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岩土参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深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分析中高安全系数并不一定安全。为此,提出了深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可靠度分析方法,基于Rosenblueth方法开发了相应计算程序,研究了土性参数c, 变异性对可靠指标的影响,并通过实例分别运用可靠度和安全系数分析方法分析深基坑抗隆起稳定性。结果表明:可靠度分析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体现了Rosenblueth方法在复杂功能函数中进行可靠指标计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06.
饱和软黏土中足尺静压桩挤土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火垚  施建勇 《岩土力学》2009,30(11):3291-3296
饱和软黏土地基中静压桩挤土效应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监测土体侧向位移、孔隙压力、地面隆起随压桩过程变化的规律是很多研究者希望实施的计划。在饱和软黏土地基中进行了3根足尺静压桩的压入试验,重点监测了沉桩时的侧向位移随深度和距桩轴不同距离、地面隆起量随桩的贯入深度和距桩轴不同距离、孔隙压力随桩的贯入深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超静孔隙水压力最大值沿径向和深度的变化特性。由测试结果可知,最大的侧向位移发生在距地表0.75L附近,地面隆起从桩贯入开始迅速发展,并在桩压入到6 m左右时达到最大值,测点处超静孔压增量的最大值发生在桩端到达该点所在水平面时,而超孔压的最大值沿径向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907.
白垩纪时期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沙漠记录可知性出发,测制了一条横穿白垩纪北半球中低纬度沙漠带的风向记录断面,初步揭示了当时大气环流的格局.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前东亚确为行星环流控制--北为西风环流,南为东北信风环流.两者间的切变带曾作南北向漂变.还讨论了古季风环流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可能存在古季风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908.
马鬃山隆起区前长城系敦煌岩群变质变形和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表明 ,北山造山带马鬃山中间隆起带上的盐池东—草呼勒哈德一带 ,断块状分布着前长城系结晶基底敦煌岩群 (AnChD) ,斜长角闪岩等时线年龄为 2 839± 163Ma和 1981± 116Ma。表壳岩具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建造。前后经历了吕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和海西期 4期变形变质旋回 ,吕梁期为主变质期 ,峰期条件为P =0 4 3~ 0 4 9GPa ,T =4 30~ 550℃ ,变质作用P -T -t -D轨迹趋势显示陆壳碰撞隆升  相似文献   
909.
大别山核中罗田穹隆形成的构造及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国灿  杨巍然 《地球科学》1996,21(5):524-528
从构造学和年代学两方面论证了东大别核中地区罗田穹隆构造的存在及发育历程,揭示了穹隆成于大榴150-95Ma期间,穹隆不同部位广泛显示的顺片麻理的正向韧性滑脱构造以及由边级到核部矿物的冷却年龄逐渐年轻,表明了穹隆的形成是顶托式差异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910.
目前在石油系统理论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同看法,尤其是对系统的整体性、相对独立性、层次性、时空性和结构性等方面未给予充分重视。提出了烃类聚集系统的层次分析概念,将沉积盆地视为由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及成藏系统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烃类聚集系统。这三个层次的系统依次包容,且均具有生油层、储集层、上覆层、封闭层、流体和圈闭等系统结构,它们不完全与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相对应。给出了烃类聚集系统层次划分的依据,主要取决于系统的边界封闭条件,油源的确定是基础,系统的封闭性研究是关键。烃类聚集系统的层次分析过程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今系统到古系统的渐次分析过程。尝试性地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区的油气系统,划分出C(S)—C-P1(RT)(!)和∈-O C(S)—O C-P1(RT)(!)两个油气系统,它们自喜马拉雅期起至今一直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