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0篇
  免费   614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1421篇
海洋学   31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研究了涡激力作用导致顶张力立管基于双频激励的参量共振机理。随着海洋油气开发走向深水,参量共振成为深海立管设计面临的挑战之一。立管系统一旦发生参量共振,将因应力过大或疲劳损伤而发生破坏,造成油气泄漏从而带来环境污染和重大经济损失。顶张力立管受涡激力作用产生横向运动,引起轴向张力波动,满足一定条件时,立管将发生参量共振。目前研究多以单频外激励探讨立管的马修不稳定性,而实际激励为多频叠加,因此双频外激励被提出并被应用于对立管参量稳定性的探讨。研究建立了顶张力立管非线性耦合的运动方程,并推导了多频激励马修方程,采用布勃诺夫-伽辽金法求解有阻尼马修方程,对比分析了单频和双频激励对顶张力立管参量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双频激励马修方程设计深海顶张力立管参量稳定性的应用。研究表明:涡激致顶张力立管产生轴向应力波动,进而导致立管系统发生参量共振的现象值得设计人员关注;此外,实际工程设计中激励函数的选取,对被研究系统参量稳定性特性以及阻尼特性的预测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弹性基础梁模型,模拟钢悬链线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SCR)与海床土的相互作用,推导了弹性基础梁模型的有限元公式,基于该模型编制了钢悬链式立管的动力分析程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浮体运动及环境载荷作用下,钢悬链线立管触地点区域的动力响应特征,并与弹簧支撑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弹性基础梁模型对单元长度的敏感性较低,可采用较长的单元,从而减少计算量。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别基质岩心和裂缝基质岩心不同驱替压力下CO2驱油特征进行了研究,简述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方法。表明: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毛细孔隙和微毛细孔隙区间的油不同程度被采出,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不断增加且累积采出程度不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裂缝和毛细孔隙区间的油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裂缝中的油及毛细孔隙中的部分油被驱替出来,CO2驱替压力提高毛细孔隙、微毛细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累积采收程度较小。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毛细孔隙区间的部分剩余油成正比增加进入到微毛细孔隙区间改变储层剩余油分布。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深入研究致密砂岩储层CO2不同驱替压力阶段,岩心裂缝、毛细孔隙区间、微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情况,对于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驱油机理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评估“双低”(低管电压与低碘量)技术在肺动脉 CT 血管成像(CTPA)中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将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PAE)患者105例,随机分为 A、B、C 三组行 CTPA 检查(n =35)。A 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40mL(碘浓度350 mgI/m)、注射速率4 mL/s;B 组: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35 mL(碘浓度300 mgI/m)、注射速率3.5 mL/s;C 组:管电压80 kVp、对比剂30 mL(碘浓度270 mgI/m)、注射速率3 mL/s。三组均开启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A 组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B、C 两组采用 ASIR 技术重建。记录每例患者的对比剂量、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在轴位图像测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 CT 值。采用 Kruskal-Wallis H 检验来比较3组的辐射剂量、碘量、图像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等指标。结果:A、B、C 三组分别在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 CT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图像背景噪声、SNR、CNR 及主观评价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 A 组相比,B 组和 C 组的 ED 分别降低了38.09%、51.99%;A 组接受碘量分别高于 B 组25%和 C 组42.14%。结论:管电压80 kVp、对比剂30 mL(碘浓度270 mgI/mL)、注射速率3 mL/s 在肺动脉 CTA 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图像质量既满足诊断,又降低辐射剂量和碘量。  相似文献   
995.
沉管隧道管节的浮运、沉放及对接等是整个沉管隧道施工中的重中之重,这几个工序主要集中在水下进行,当前施工技术难以全面控制施工过程及其对接精度等,研究沉管隧道施工的可视化监测系统,对辅助现场精确测量、潜水作业以及指导安全管理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沉管隧道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基于VTK的可视化和数据模型驱动等关键技术,采用并集成GPS测点坐标系统的构建与精确转换、PSM配置,设计和开发了一种沉管隧道施工三维实时可视化远程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和查询施工过程中管节浮运、沉放的具体情况,实现沉管隧道实时可视化,并将该系统成功地应用于天津市海河沉管隧道工程的施工中。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双源CT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双源CT冠脉成像资料,根据体重指数(BMI〈18.5,18.5≤BMI≤24,BMI〉24)将受试者分三组,每组分别为28例,50例及56例。每组各随机抽取一半受试者为实验组,根据体重指数手动调节管电流,同时使用ACTM技术(勾选Care Dose 4D)进行扫描;另一半为对照组,仅根据体重指数手动调节管电流。计算所有患者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对冠脉节段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无显著差异。三组中CTDIvol、DLP、ED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比对照组均下降约50%(详细数据见表1);体重指数偏大组SD值实验组略大于对照组。结论:在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使用ATCM能明显降低患者检查的剂量。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换热情况,构建了室内地埋管换热器综合微缩实验台,并开展了干砂、饱和砂(不流动)以及饱和砂(流动)三种情况下的相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砂、饱和砂和地下水渗流条件下综合导热系数依次增加;温度场范围依次加大,并且渗流对上、下游温度变化分别有阻碍和促进作用;随着渗流速度的加大,地下水将热量带到下游,温度场在水流方向被拉长。文章从试验数据论证了水流作用对地埋管换热影响,对地埋管设计等地埋管热泵的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轨道交通信息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轨道交通信息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RIM)的理论、研究方案、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及研究成果在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99.
辛渝  于晓晶  陈洪武 《中国沙漠》2015,35(4):994-1005
为了客观评价W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System /CMA(简称WERAS/CMA)系统(CTL方案)和将其中的客观分析法改成四维同化系统(简称FDDA方案)对既受狭管效应影响、又受湖陆风影响的阿拉山口和达坂城-小草湖风区起伏下垫面中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的优劣,根据2009年7、10月和2010年1、4月 12UTC的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CMACAST下发的WMO各种常规观测资料开展了风场预报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1)对复杂区域而言,两种方案比过去单纯只用中尺度模式进行风场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至少减小10%;(2)总体而言,两种方案对70 m高度处的风速模拟误差要大于30、50、100 m处的误差,在受多种环流尺度影响区域,模式在刻画平均风速/风向频率廓线方面的缺陷均极其相似;(3)在70 m高度上,两种方案5 m·s-1以内的风速平均相对误差可达60%~130%,>5 m·s-1的误差可控制在15%以内;对受湖陆风影响区域的模拟误差明显偏大,误差大小与湖陆风效应的季节变化有关; (4)两种方案均能抓住70 m左右高度上不同等级风速段的气候背景,对达坂城风区5~15 m·s-1风速段的Ts预报评分可达0.6~0.7,对阿拉山口和小草湖风区≤5 m·s-1风速段的Ts预报评分分别可达0.6~0.7和0.9左右。然而,对达坂城风区≤5 m·s-1风速段的Ts预报评分仅0.3~0.4;(5)两种方案对所有风区需采取停机保护措施的、15 m·s-1以上强风预报的Ts评分仅在0.4~0.6;(6)同一测风塔不同高度上,FDDA方案对风的预报效果不一定总优于CTL方案,但在70 m高度上,FDDA总体略优于CTL;即使同一风区,各个测风塔之间两种方案的预报效果也是因局地多尺度环流影响的不同或因预报的高度不同或预报季节的不同而异,这种预报误差差异的机理还有待探究。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常规观测与雷达观测资料,应用西南区域数值模式SWCWARR和重庆RUC模式,对2019年4月27~28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天气过程是高空槽后冷空气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后形成切变,受地面辐合锋面和前倾槽系统共同影响的一次对流过程.SWCWARR模式的预报效果更优,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