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130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1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81.
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11年在不同河流断面的长期监测和区域内各类水体如地下水、泉水、水库和河流的空间选点取样分析,研究了干旱内陆流域水体 N、P等植物营养元素的负荷与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浅层地下水与河水中NO3-N含量普遍较高,含量超过 1.1 m g/L,大部分平原水库水中NH4-N含量超过 0.3 m g/L;河水与浅层地下水TP、NH4-N与NO3-N含量均呈现沿流域从出山口至下游的显著递增变化,同时还具有明显的随时间递增趋势,其中NH4-N含量在河流出山口及下游断面平均年增加幅度分别为 0.11 m g/L和 0.114 m g/L;流域水体 N、P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黑河流域春季及春夏之交的枯水期大部分河段NH4-N、NO3-N和TP等要素含量为全年最高并出现水质超标污染。控制干旱内陆流域水域尤其是枯水期的 N、P污染,应成为干旱内陆流域水资源保护问题中值得关注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182.
利用遥感技术,对兖济滕矿区2000-2010年的采煤沉陷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兖济滕矿区累计沉陷面积为88.43km^2,占整个矿区面积的3.53%。10年来,沉陷区面积呈直线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57.37km^2,增加到2010年的88.43km^2,平均年增沉陷地面积约为3.45km^2。采用遥感手段,在大范围内,可以较直观、准确地确定采煤沉陷区的范围、面积、形态、动态变化等特征,可为沉陷区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3.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植被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2000-2005年,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先后7次向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进行了生态输水, 输水河道两岸的植被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以2000-2005的中巴资源卫星CCD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获得了6 a的植被/非植被二值图, 并计算各年的景观格局指数, 分析了6 a植被景观格局的变化. 结果表明: 植被景观动态度在第四时段(2003-2004年)最大, 为47.83%; 在第三时段(2002-2003年)最小, 为-1.39%; 2000-2005年植被景观的动态变化呈正向趋势. 2000-2005年, 植被景观斑块个数与景观形状指数增加, 蔓延度指数下降了36.9, 斑块结合度指数均高于99, 表明研究区的植被景观破碎化程度、分离程度增加, 而景观类型联通性较高. 植被斑块面积均处于增加趋势且远离河道植被恢复率越小, 但植被景观的比重仍小于50%, 说明非植被类型是研究区的基质类型, 组成了景观的最大斑块. 针对缓冲区Zone 1, 植被景观的平均分维数处于减小趋势且2005年的斑块个数最小, 斑块结合度指数处于增加趋势, 表明近河道区域植被较为稳定, 受生态输水的干扰度较小, 植被景观斑块之间越来越聚集. 6 a间Zone 1的植被最大斑块指数均大于10%, 远高于其它5个缓冲带, 表明离河道越近植被景观的优势度最大.  相似文献   
184.
山东省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2000年Landsat TM图像和2004年中巴资源2号卫星(CBERS-2)图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建立了山东省农村居民点遥感监测数据库,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4年间,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了14 278.38 hm2,年平均扩展速率为3569.60hm2/a,扩展强度指数为0.091%,用地比重为8.05%.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增加了906个,斑块平均密度为33.27个/100km2,斑块平均面积为24.20hm2.  相似文献   
185.
重力模型是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模型,空间相互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随着 “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对模型参数的测定和解释一直是多个学科关注的热点。但对模型参数时间变化路径方面的 研究比较薄弱。本研究采用无约束重力模型分析了1990 年代以来主要时间点的中国城际铁路旅客交流,得到了参 数的时间变化路径。我们发现质量参数与距离衰减参数均为增加趋势,并进行了解释,特别就距离衰减参数单调增 加路径与理论预期的差异从技术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制度框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试探性解释 和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86.
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运用FRAGSTATS软件,研究了1980~2000年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1a湿地面积减少了33.1%;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均呈减小趋势,而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景观分割指数和斑块周长偏离度则呈增加趋势;松嫩平原湿地分布质心发生偏移,21a来向西南方向偏移了49.82km,主轴方向逆时针旋转了7.817°,表明湿地景观具有破碎化和萎缩的趋势。这种变化是在区域水文和气候波动、水利工程、人类活动强度、对湿地的保护措施等因素共同驱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7.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多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凯  卞玉梅  杨静  张懿  赵英 《地质与资源》2009,18(2):140-143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实际上是含水层中地下水资源量变化的一种反映,地下水水位的升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补给与消耗量的变化.依据多年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总结分析了下辽河平原1996~2005年间孔隙潜水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揭示了孔隙潜水或孔隙承压水在多年升降变化过程中水位动态主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地下水开采规模、局部开采布局的调整等措施,也是影响其变化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8.
高考地理知识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人文地理研究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内容繁多、时代感强、动态变化叉大,答题时不太容易把握住要点,往往写的很多,得分却少。鉴于此种情况,本文从命题形式方面探讨答题的规律技巧,以抛砖引玉,突破人文地理复习的难关。  相似文献   
189.
中国大陆近期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一直是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基本信息源(陈运泰等,1980;LiR.H.,1983;贾民育等,1995;李瑞浩等,1997;Shen et al.,2003),并可应用于地球空间环境及其变化、资源利用与开发、地球运动与动力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宁津生等,1997;许厚泽等,2000)。随着9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简称地壳运动网),  相似文献   
190.
基于中国大陆1998~2007年(复测周期2~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分析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演化特征和孕震机理.结果表明: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态效应和汶川大震孕育的中长期(2~10年)信息;汶川大震孕育的显著重力标志为震中西南持续多年的正重力变化(上升)和出现较大规模的重力变化梯级带,前者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不断积累,后者有利于地震剪切破裂的发生;与地震孕育相关重力场变化总体呈增大—加速增大—减速增大—发震的过程;8年累积重力变化幅差最大约200×10-8m·s-2;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孕育发生和震后恢复调整,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和汶川大震的孕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松潘—甘孜块体一般呈现负重力变化,可能反映深部壳幔局部上隆、壳内温度较高而膨胀,有利于逆冲或推覆体运动的形成和大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