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9篇
  免费   624篇
  国内免费   692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475篇
地球物理   735篇
地质学   999篇
海洋学   274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48年   2篇
  1934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复杂条件下开采的水害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条件下煤层回采过程顶底板破坏动态监测对于工作面突水预测、采煤方法改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并行电法监测技术,结合双模式电极数据采集方式,同时在采煤工作面进行煤层顶、底板全空间地电场特征监测研究,获得了煤层围岩顶底板采动前后电阻率及自然电位同步响应特征。研究表明:顶底板跨孔电阻率监测动态变化可以显示孔间电阻率随采煤工作面逐步推进的动态变化情况,可有效表征顶底板破坏带发育范围,同时顶板垮落造成的电阻率变化程度大于底板破裂引起的电阻率变化程度;自然电位数据可分辨顶、底板岩层及裂隙张合形态、以及破裂程度,研究区域内顶板自然电位值明显高于底板自然电位值,且顶板的破裂引起的自电位变化强度明显大于底板破裂引起的自电位变化。采用多参数对煤层顶底板采动破坏进行同步动态监测,对保障采动工作面安全回采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利用WRF模式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梅雨暴雨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高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计算了水平动能谱、涡旋动能谱及辐散动能谱,诊断了动能收支谱方程。结果表明:在暴雨发展阶段,各个高度上都有中尺度动能增长,其显著增加始于中尺度低端,这导致了在中尺度波段出现谱转折特征,但在不同高度转折尺度不同;对流层高层涡旋动能大于辐散动能,平流层低层反之;不同降水阶段、不同高度和不同尺度上动能的来源不同,对流层高层,中尺度动能倾向由非线性项和气压项贡献;平流层低层,气压项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3.
宽窄相间河道水流紊动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宽窄相间河道的水流紊动特性,以西南地区宝兴河上游宽窄相间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概化模型试验,采用多普勒声学流速仪(ADV)测量了室内模型典型断面上的三维瞬时流速,分析典型断面上的纵向时均流速、紊动强度、雷诺切应力和紊动能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宽窄相间水槽中,扩散段边壁的紊动强度大于中心区域的紊动强度,最大值位于0.2倍水深处;扩散段两侧坡脚处紊动能最大;侧壁区的平面和立面雷诺切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扩散段内,中心区域最大雷诺切应力位于两槽间的中间断面处;扩散段内水流紊乱,两侧出现旋涡和涡脱,易造成侧壁侵蚀加强,引起河道拓宽。深入分析了宽窄相间河道水流的紊动特性,可为山区河流治理和自然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本文详细介绍了跨孔测试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各种应用,对每种应用都以实际的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提供工程界参考。  相似文献   
105.
106.
唐山震区深反射剖面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研究唐山地区深部地壳构造与唐山大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关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石油部物探局的协助下,于1985年1月在唐山震区完成了64km长的深反射剖面野外观测,获得了高分辨率的整个地壳结构的详细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唐山震区内深度500m以上的沉积层十分破碎;结晶基底为前震旦纪地层,埋深2-7km不等,覆盖地层倾斜,且断层发育,其中陡河断裂为正断层,延深至6-7km,推断该断层为1976年唐山发震的重要构造之一。测线上大约21km深处普遍存在一反射层;莫霍面深度在31-32km左右,与该地区折射剖面得到的结果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107.
重力仪高频信息和地脉动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应用电磁反馈零位检测技术改装的重力仪进行高频信息的观测。阐述重力仪高频信息频谱分布特征、数据采集、数字计算和随机信息的处理方法。利用高频信息可以很好地观测和研究地脉动,给出北京香山地震台利用重力仪高频信息观测所得的地脉动功率谱。分析了地脉动特征及其与台风过程的关系;讨论了某些大地震前所出现的地脉动异常现象。得出北京地区正常地脉动频率分布范围为0.13-0.32Hz,优势频率为0.2Hz,相应的卓越周期为5s的脉动频率异常,也可能在地脉动的正常频率处(0.2Hz左右),出现幅度很大的脉动幅度异常,后者又往往与台风引起的幅度异常相混淆。  相似文献   
108.
109.
长江流域旱涝典型年大气水汽输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125个探空站一日两次自地面至100hpa共11个层次上的观测资料,对长江流域典型夏涝年(1980年)和夏旱年(1985年)我国大气中水汽总输送场、涡动输送场及散度场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水汽总输送场从西北、西南和东南三支气流携带的水汽交汇于长江流域,且整个水汽输送场稳定持久,则在水汽辐合带附近导致大量降水,形成洪涝;反之,当三支气流微弱不稳定,不能形成水汽辐合带条件,则形成干旱。涡动输送亦反映出类似的特征。稳定且强盛的西南气流水汽输送是形成降水的主要条件和原因。  相似文献   
110.
耦合海气动力学短期变率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年际变率,研制了一个复盖热带太平洋区域的耦合海气模式,并用来模拟ENSO变率的主要特征。数值试验结果与实况比较表明,对1982/1983年厄尔尼诺事件的主要特征模拟良好。基本结论是要考虑好关键要素和关键过程,即:平均风场和平均海温场;风和海温场的年循环;海洋表面层;三维海温平流;大气(水平方向)水汽辐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