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317篇
海洋学   59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盐度对冠瘤海鞘幼体附着与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盐度梯度实验检验了盐度对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在盐度10-40范围内,低盐度抑制幼体变态,高盐度促进其开始变态及完全变态,但盐度40不促进完全变态。低盐度可使幼体附着(除盐度10抑制附着),高盐度促进附着,但盐度达40不促进附着。  相似文献   
962.
中国对虾虾池几种动物的摄食能力和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养虾业大多尚处在粗养和半精养状态,这两种模式的特点是放苗密度较低,正因如此,天然饵料对生产的意义相对更重要,尤其对摄食量较少的养殖中前期的幼虾,基础饵料成为提高效益、减少污染、预防疾病的关键因素,是目前的人工饵料无法替代的。因此,基础饵料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国内最早开展研究开发工作的是原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所养殖室对虾组[3]①。有些地方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繁殖基础饵料,取得好的经验[1,4]。到目前为止,对基础饵料的主要种类的认识多半限于沙蚕科的日本刺沙蚕(Neanthesjaponica),…  相似文献   
963.
长江口新生沙洲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袁兴中  刘红  陆健健 《海洋学报》2002,24(2):133-139
沙洲岛屿是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口海岸带资源开发、自然保护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对象.沙洲岛屿潮滩的底栖动物群落与其生活的底质构成了河口生态系统的底栖亚系统,是河口地区生物多样性最直接和最易于观察研究的一个层次,它们在揭示群落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上具有重要的作用[1-2].九段沙是长江口现代发育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生沙洲,是继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之后的又一成陆冲积沙洲,是一块重要的河口沙洲型滨海湿地[3].九段沙受人类干扰较少,其生物资源保持着天然状态.  相似文献   
964.
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主要以线虫、桡足类、双壳类、多毛类和动吻5个类群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水平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航次平均,渤海小型底栖动物年生物量为(干重)0.404g/(m2·a);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2个航次中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水平分布主要表现为渤海中东部和海峡口站位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站位,但在1999年航次,海峡口靠近海岸的站位生物量下降,位于莱洲湾B1站位生物量明显上升.依据小型底栖动物的年生产力P=9B,估算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产力为(干重)3.636g/(m2·a).还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世界其他海域的进行了比较,认为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数值与其他海域生物量的数值接近,但略偏低.就不同学者研究所得的线虫平均个体干重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65.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2年1月对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潮滩0~10、10~20、20~30cm层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羽须鳃沙蚕主要分布在10~20cm层,奇异稚齿虫、德氏狭口螺、尖刺樱虫、寡鳃齿吻沙蚕、莫顿长尾虾、沼蚓和小头虫主要分布在0~10cm层.大型底栖动物在0~10cm层呈高密度分布是各种类型潮间带生物分布的共性,其原因是沉积物越深含氧量越低、食物越少.大型底栖动物个体的分布深度与其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966.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five planktonic copepods,Calanus sinicus, Acartia pacifica, Tortanus derjugini, Acartiella sinensis and Pseudodiaptomus poplesia, predominant in the Jiulong Estuary, were investigated from May 2003 to April 200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copepods was related to the tidal period but that each species had its own specific pattern. C. sinicus showed no tidal vertical migration behavior and was thought to be a non-resident species in this estuary. Among Acartia pacifica,T. derjugini,Acartiella sinensis, more individuals occurred in the surface than in the bottom waters during flood tide, and the pattern was reversed during ebb tide. The epibenthic copepod P. poplesia usually remained in the bottom waters in the upstream part of the estuary, but it displayed strong tidally-oriented vertical mig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estuary.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ulong Estuary,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the planktonic copepods in this estuary had more or less adopted the mechanism of vertically migrating to the surface waters during flood tide in order to make use of the inflowing tide, and then sinking to the bottom during ebb tide to avoid being carried out of the estuary by net outflow.  相似文献   
967.
定量分析从大连石槽岩礁潮间带共采得14种海藻和25个附植小型动物样品。指出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永久性小型动物中占优势的类群,平均相对丰度分别占41%和28.3%。共鉴定出46种海洋线虫。沉积食性的锐棘线虫(Theristusacer)的优势和普遍分布,指出本研究海域的隐蔽性,海藻上沉积了较多的有机碎屑和沉积物。将附植小型动物的数量与其他海域进行比较,并讨论了附植小型与附植大型动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968.
本文观察并测量了中三叠世拉丁期兴义动物群中的12件包含胚胎的胡氏贵州龙化石及已产出的49个幼体胡氏贵州龙标本;对成年个体与新生个体的体长、肱骨长、股骨长与眼眶长径的特定性状比率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展示了成年个体、胚胎及幼年个体的特征差异,首次描述了胡氏贵州龙新生个体形态学特征;定量刻画了胡氏贵州龙新生个体的头骨、颈椎、背椎、荐椎、尾椎和四肢,获得了更完整、精确的解剖学信息。新材料揭示胡氏贵州龙新生个体的头骨平均长度为8.56mm,肱骨明显短于股骨,肱股比例为1∶1.09。头部呈饱满的三角形,吻部短而钝,眼眶大而圆,具有独特的狭长型上颞孔。此外,研究发现胡氏贵州龙的生产方式为胎儿头部首先从母体产道产出,同时新生个体的吻-臀距稳定在31.04~32.26mm这个数值范围内,且该数值的变动与母体大小无直接联系。本次研究为胡氏贵州龙的生殖方式、个体发育、特别是异速生长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969.
云南东部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的江川生物群是华南又一大类丰富且多样化的宏体化石群,其以碳质压膜的方式保存。在该生物群中,我们发现大量香肠状碳质压膜的宏体化石,与成冰(南华)纪全球大冰期之前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分布的Tawuia碳膜化石的大小、形态非常相似。其最大宽度达4. 5 mm,最大长度可达4 cm,长宽比均>2,膜面光滑,未见其他稳定纹饰,有的化石标本边缘碳质保存较多,可见深黑色边缘环带。但部分化石保存的形态与常见的直棒状I形、U形、C形Tawuia化石相比却较为特殊,呈现直角L形、8字形、宽U形、环状O形等多种保存形态,个别标本弯折部位可见明显的碳质增厚和横脊纹残留,边缘残存有大小不一的刺状突起构造。这类特异形态保存的似Tawuia化石显然不能解释为以往较为公认的浮游型叶状体藻类,而可能与冰期前的新元古代早期鲁西、淮南宏体化石群中的疑似蠕形动物亲缘的化石有传承关系。上述新发现的化石形态表明:似Tawuia的碳膜宏体化石可能是多源属性的早期多细胞生物。其中短带至长带状叶状体,可见短柄突起及疑似固着器构造的化石可确认为底栖宏体藻类;多数的叶状体推测为香肠状或长囊状,生活史中包含远洋浮游的类型,可能归属于原始不分枝的多核体藻类或早期分化出的中空囊状的多细胞藻类;本文展示的部分规则变形的似Tawuia化石,更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亲缘的,生活于近海的底栖生物体发生主动扭曲后,被特异埋藏所呈现出的特殊保存形态,而随机浮游或表栖的多细胞藻类死亡沉积时不会形成类似形态的化石。  相似文献   
970.
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项目、重庆市老鼓楼衙署遗址发掘中(遗址位于29°33 ′13″N,106°34 ′46″E),通过使用筛选法、水洗法提取小哺乳动物骨骼标本的考古实践,成功提取到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贵州菊头蝠(Rhinolophus rex)等小哺乳动物骨骼标本.在我国古代城市遗址考古中,第一次发现了四川短尾鼩骨骼.四川短尾鼩标本的发现和研究,确认该动物在宋代时期已进入西南地区城市环境中与人类伴栖,对研究该动物适应人类城市环境、分析古代城市生态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短尾鼩生态特征的综合分析工作,揭示出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古气候环境湿热;衙署庭院里具备有较大水源,有高大的阔叶树木遮荫,庭院地表面松软潮湿;衙署居室内采光偏少(光线较暗),可能有多种昆虫及软体动物会常进入人类居室活动;有多种小哺乳动物(如短尾鼩)伴栖于人类居室内、外,等等.该项研究工作,还从小哺乳动物骨骼标本提取、骨骼观测与鉴定方法等方面,为以后在动物考古中开展小哺乳动物研究积累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