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6篇
  免费   1339篇
  国内免费   3146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295篇
地球物理   379篇
地质学   9148篇
海洋学   924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655篇
自然地理   563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94篇
  2022年   358篇
  2021年   420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391篇
  2018年   286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611篇
  2013年   415篇
  2012年   522篇
  2011年   559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471篇
  2008年   504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446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335篇
  2002年   350篇
  2001年   375篇
  2000年   275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261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189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208篇
  1993年   217篇
  1992年   230篇
  1991年   149篇
  1990年   132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9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石灰用量对矿石中金的浸出和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荣 《矿产与地质》2001,15(Z1):493-496
在炭浆法提金工艺的过程中发现,石灰的用量对矿石中金的浸出和浸出后对活性炭吸附金离子有着重大影响.这是由于石灰用量一过少,氰化物易造成化学损失,从而矿石中的金因氰化物不足而浸不出,而用量过多,又与积累在溶液中的过氧化氢反应生成过氧化钙,在金表面和炭表面形成薄膜,从而影响金的浸出和金离子被吸附,因而,石灰的用量成为金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22.
滇西上芒岗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芒岗金矿由下部原生卡林型和上部 红色粘土型金矿体所组成,赋矿地层为侏罗系勐戛组砂泥质岩、白云质灰岩和二叠系沙子坡组泥硅质灰岩、白云岩。北东向上芒岗断裂构造与不整合面和岩溶的复合控制了矿床和矿体。围岩蚀变以硅化(似碧玉岩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粘土化为主,并具有水平与垂向分带性。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蚀变与矿化岩石的稀土含量与未蚀变泥质灰岩基本一致,成矿溶液为富CI^-型和富SO4^2-型,爆裂温度为183-378℃,δ^34S=6.471‰-21.965‰,δ^18O=9.3‰-11.6‰,δD=-70‰--77‰,^206Pb/^204Pb=19.551-20.05,^207Pb/^204Pb=15.690-16.240,^208Pb/^204Pb=38.710=40.137。红色粘土型矿石的红土化作用只达到粘土阶段。  相似文献   
923.
澜沧老厂银多金属矿床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友梅  杨蔚华 《矿物学报》2001,21(4):699-704
本文通过对矿区火山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利用TiO2-K2O-P2O5、Th-Hf-Ta、Zr-Nb-Y三角图和不相容元素配分模式的环境识别图解,得出与前人不同的结论。认为澜沧老厂银多金属矿床火山岩为大陆板内碱性玄武岩系列,其产出的构造环境可能是东冈瓦纳大陆东北部边缘的碎片。  相似文献   
924.
昌化鸡血石的成矿构造背景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对昌化鸡血石的成矿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指出找矿的方向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25.
山东界河金矿小涝洼矿区地球化学找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山东界河金矿小涝洼矿区地质,成因矿物学与抗道地球化学测量等研究,指出II号,III号成矿预测区有良好的找矿前景,I号矿体剥蚀程度较深,在-70米近于尖灭,而据剥蚀判别指数C1的计算,在III号区深部有良好的找矿前景,金矿只与黄铜矿化关系密切,黄铁矿的热电系数α值偏向小负值(>-155μV/℃)也是良好的找矿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26.
沈才卿 《铀矿地质》2001,17(3):190-192
中国的人工合成宝石业 ,始于 1 95 8年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 ,为弥补天然宝石资源的不足和丰富中国珠宝首饰市场作出了贡献。1 中国人工合成宝石的分类根据中国 1 997年 5月 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GB/T 1 65 5 2 1 996珠宝玉石名称”的规定 ,人工合成宝石包括 4部分 :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拼合宝石和再造宝石。(1 )合成宝石 :完全或部分由人工制造且自然界有已知对应物的晶质或非晶质体 ,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与对应的天然珠宝玉石基本相同 ,如合成红宝石、合成祖母绿、合成水晶等。(2 )人造宝石 :由人工制造且自然界无已知对…  相似文献   
927.
新疆塔里木盆地白垩—第三纪沉积相及储集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沉积特征、岩石矿物特征、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将塔里木盆地白垩-第三系划分为3个沉积相组、12个沉积相、20个沉积亚相和若干个沉积微相,并首次在塔北发现海相沉积,塔里木盆地白垩-第三纪储集体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种,东北坳陷区储层主要为碎屑岩,特别是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亚格列木组是沙雅隆起上的重要储层,上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是库车前陆盆地的重要储层,西南坳陷区储层包括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两种岩性,如下白垩统上部乌鲁克恰特组滨岸海滩硝砾岩及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生物丘灰岩等也构成较好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928.
关于A型花岗岩命名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针对目前国内A型花岗岩命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建议以“碱性花岗岩类”一词代替A型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类包括碱性和过碱性花岗岩及与之伴生的英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以及与之伴生并且成分相近的碱长花岗岩和富碱的偏铝质花岗岩。这些岩石有相近的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成岩构造环境。采用“碱性花岗岩类”一词易为国人接受,特别是有利于初学者和野外地质填图工作者进行岩石定名。  相似文献   
929.
湘西南高涧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南高涧群主要是一套浅变质沉积碎屑岩系,由变质泥岩、板岩和变质粉砂岩组成,原岩颗粒小。变质作用对岩石化学成分没有大的改变,岩石具有相近的风化蚀变指数(平均CIA=75)风化蚀变矿物主要为伊利石-白云母-蒙脱石组合。主要化学成分反映沉积物来源于中性和基性火成岩区。浅变质沉积岩中大多数微量元素亏损,元素Cu,Zn,Co,Ti,Cr等在研究区的南部和北部具有相似的共生组合。并且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基本相同,稀土的总量与岩性有关。上述特点显示了高涧群沉积物来源相同,亲石元素共生组合相似;Au,Ag,As,Sb,Sr,Ba等存在一定的分异,Ba/Co比值,Sr/Ba比值和δCe值表明,它是主要在浅深海-深海相还原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30.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biomarkers in thirty-five representative oil samples, oils from the Tarim Basin of northwestern China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oil families. One oil family contains relatively low amounts of C15-C20 isoprenoid hydrocarbons and shows pristane predominance with Pr/Ph ratios ranging from 1.50 to 3.00. The GC/MS analytical data of these oils show the occurrence of abundant hopanes, and low concentrations of steranes and tricyclic terpanes with hopanes/steranes ratios from 6.25 to 12.24 and tricyclic terpanes/hopanes ratios from 0.03 to 0.24. These oils contain low drimane relative to homodrimane (C15/C16 < 1.0) and abundant rearranged bicyclanes in bicyclic sesquiterpanes. They are dominated by low carbon number (C19-C21) compounds in the tricyclic terpanes, and are rich in rearranged hopanes, C29Ts and an unknown C30 compound in pentacyclic triterpanes. Thes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that the oils were generated mainly from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The other oil family shows remarkably different biomarker compositions and distributions. The oils revealed Pr/Ph ratios of about 1.0, high drimane/homodrimane ratios (>1.0), low hopanes/steranes ratios (0.65–2.50), high tricyclic terpanes/hopanes ratios (0.30–2.00) and a dominant peak at C23 in tricyclic tepanes, suggesting a marine organic origin.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se two oil families seem to have been derived from Mesozoic Jurassic-Triassic terrestrial source rocks (shales and coal seams) and Lower Paleozoic Ordovician-Cambrian marine source rock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