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3篇
  免费   742篇
  国内免费   1183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454篇
地球物理   519篇
地质学   2784篇
海洋学   40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51篇
自然地理   35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2年   2篇
  1954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7年   4篇
  1945年   5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作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形成期次及活动时间。最终,结合地层的分布特征及钻井资料,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992.
利用1900~2013年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ERSSTv3b2°×2°数据,通过EOF分析、小波分析、曼-肯德尔法、累积距平法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振荡(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简称PDO)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PDO指数存在准48年的周期变化,周期内“冷-暖”相位交替出现,1925年左右和1975年左右,由冷相位转变为暖相位;1941年左右和1995年左右,由暖相位转变为冷相位。北太平洋海温大致以40°N为轴南北对称分布,其大值区域分布从北美西海岸—墨西哥半岛向北一直延伸到阿拉斯加,小值区域出现在夏威夷群岛北侧和日本群岛东侧。PDO指数与Nino3.4指数的相关系数是0.43,是显著正相关关系。PDO指数异常年与Nino3.4指数异常年对应率平均值是51.42%。   相似文献   
993.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等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高压(Siberian High,SH)强度和北大西洋海表温度(SST)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二者的联系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冬季SH在1960s中后期开始偏弱,2003年后略增强。2)各季北大西洋SST指数(全区平均SST的标准化距平)均在1960s中期后偏低,1990s末后偏高。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位相由正转负的时间在春冬季(1970s初)晚于夏秋季(1960s初),而后均在1990s中期后进入正位相。3)各季偏高(低)的北大西洋SST指数和海温三极子正(负)位相均有利于冬季SH偏强(弱),但前者与SH的关系更显著,且冬季最强。北大西洋北部和西南部是影响SH强度的关键区,但SH对北部SST异常的响应范围在冬季最大,而对西南部的响应范围在夏季最大。4)当冬季大西洋SST指数异常偏高时,下游激发出的罗斯贝波列使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使SH上空负相对涡度平流增大,高层辐合和低层辐散增强,整个对流层下沉气流深厚,促使SH增强,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94.
近45a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异常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1873-1995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月平均资料,定义了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用近45a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与我国冬、夏季气候变化的关系。指出,北大西洋涛动异常变化与我国冬、夏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强涛动年,冬季我国是偏暖、多雨的气候特征;夏季我国江淮之间地区气温明显偏低。还表明,强涛动年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西伯利亚高压及高空经向环流都明显偏弱,大气环流具有弱WA遥相关型、弱的东亚冬季风特征,对应的夏季环流特征与强东亚夏季风特征较接近。  相似文献   
995.
潍北凹陷中新生代层序地层的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潍北凹陷是受郯庐断裂带直接控制而发育起来的一个小型中新生代富含油气沉积盆地。根据财震反射界面特征,在凹陷孔店组和沙四段(沙河街组四段)内鉴别出6个地震层序界面,进而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在分析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的基础上,对层序内体系域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划分与分析。盆地沉积演化可划分为开裂期,早期沉降,再沉降,早期萎缩和晚期沉降五个阶段,并对凹陷内两种层地层的沉积模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96.
冰川环境中的动力过程种类多且复杂。一般冰底以挤压、磨蚀等过程为主,其它部位则是以斜坡、塌积、坠落、流水、寒冻风化等过程最多。前者能真正反映冰川动力过程的本质。地貌全过程(侵蚀、搬运、堆积)中,堆积过程控制着冰碛的构造、层序、组构和相模式。  相似文献   
997.
北祁连山是著名的加里东期造山带 ,以往地质研究主要集中在建造和主造山期板块俯冲 -碰撞及陆内造山构造方面。作者通过在北祁连山西段区调填图 ,发现了一套基本顺层发育的拆离滑脱正断层、顺层韧性剪切带、流劈理及掩卧褶皱等 ,笔者对其构造样式、组合关系、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和相关建造的发育等进行了阐述、分析与讨论 ,认为它们是与前造山期裂谷盆地建造发育密切相关的同构造正断层型伸展构造群落。  相似文献   
998.
天山东段尾亚麻粒岩REE和Sm-Nd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天山东段尾亚麻粒岩的稀土元素和Sm-Nd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其原岩为18-20亿年地幔分异的产物,为具有岛弧特征的钙碱性岩系,以轻稀土富集为特征。并且讨论了麻粒岩原岩的形成,为交代地幔较大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形成和侵位过程中,有地壳物质不同程度的混染。  相似文献   
999.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造山过程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俊  何国琦 《地球科学》1997,22(1):27-32
古生代时期,西天山位于塔里木板块、伊犁-中天山板块和准噶尔板块之间,为古亚洲洋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构造域,曾经历了“古准噶尔洋(奥陶纪为主)”,“早古南天山洋(志留纪为主)”,“晚古南天山洋(中泥盆-早石炭世)”和“晚古北天山裂陷槽(晚泥盆世-早石炭世)”4个古洋盆演化时期,早石炭世末,天山及邻区的古洋壳已被完全消减掉,塔里木伊犁中天山和准噶尔板块与欧亚大陆拼合,中晚石炭世,天山地区接受陆表海(残余  相似文献   
1000.
晋西北地区末次盛冰期古风成砂的发现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苏志姝  马义娟 《中国沙漠》1997,17(4):389-394
野外调查中在晋西北地区首次发现了马兰黄土中的古风成砂沉积,其机械组成主要是极细砂和细砂,而且具有明显的风成交错层理等特征。结合年代资料和孢粉分析,认为古风成砂形成于27000~10000aB.P.间的末次冰期盛冰期,当时晋西北地区是干旱荒漠-干草原景观,气候寒冷干燥,风的地质作用成为控制该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展或沙漠大范围地南侵,说明该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晚更新世晚期就已断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