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9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47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905篇
海洋学   54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7篇
  1943年   2篇
  1936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关于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南海北部的滨海断裂带是位于南澳岛之东粤东南滨海地区的一条北东东走向的构造带。由于其所处的构造位置而一直被地球科学工作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少研究。在广泛收集有关断裂带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关于断裂带存在的依据、断裂带发育的时代、断裂带的构造属性和第四纪活动情况的认识作了简要归纳,并就断裂带的分布、构造属性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2.
基于横跨青藏高原北部和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一条包含38个流动台和15个固定台的NW向地震剖面,以及剖面两侧分布的10个固定台站,总计63个宽频带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横波分裂测量得到了各台站的快波方向和时间延迟,绘制了青藏高原北部和塔里木盆地东部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结果显示快波方向和时间延迟具有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延迟分布上,塔里木盆地的时间延迟最小,平均值只有0.6s,不仅小于盆地南、北边缘的阿尔金断裂和天山,而且小于青藏高原北部,反映了稳定块体的时间延迟小于构造活跃块体.快波方向分布上,沿剖面由东至西,快波方向从松潘-甘孜块体南部的NNW向逆时针旋转到北部的NW向,再过渡到东昆仑断裂北部和柴达木盆地南缘的近E-W和ENE向;至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祁漫塔格断裂处,快波方向由ENE向突然转向NW向;至阿尔金断裂处,快波方向再次由NW向突然转向ENE向;进入塔里木盆地,快波方向在盆地南部为ENE向,至盆地中部又由ENE向突然转向到盆地北部的NW向;往西至天山,快波方向转为WNW向.基于横波分裂测量的快波方向与地表变形场预测的快波方向的对比分析表明,除塔里木盆地东部5个测点的快波方向...  相似文献   
93.
新疆北部煤炭资源丰富,从含煤焦油的富油煤中提取油气资源对于煤炭资源综合勘探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对北疆矿区煤炭进行采样分析,并结合低温干馏热解实验,探索煤炭焦油产率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煤中焦油产率与煤岩煤质特征密切相关,活性组分含量影响煤热解产物构成。此外,还原性沉积环境影响煤的生油性质。  相似文献   
94.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及其性质对于理解地球浅部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南海地区位于亚洲东南部,其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受到了特提斯和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晚中生代以来,南海北部经历了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并且发生了多期次拉张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裂陷和盆地.近几年来,地震学探测方面的丰硕成果为理解此过程提供了...  相似文献   
95.
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新生代以来,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及其邻区的地壳构造运动是在统一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总体区域性张裂沉降背景之下发生的,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振荡式发生的特点,并贯穿了晚白垩世末之后的整个新生代.它的发生与太平洋板块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这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之下的软流层流动方向和强度的振荡式改变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96.
基于烟台北部近岸海域5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采用Pejrup三角图对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进行了分区,利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沉积物的输运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动力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粒度呈现中间粗、东西部海域细的分布格局;沉积动力环境可划分为AⅢ、BⅢ、BⅣ、CⅢ、CⅣ、DⅢ、DⅣ7个区,总体表现为"中间强、两侧弱,近岸强、远岸弱"的分布格局;研究区东西部开阔海域各存在1个沉积物汇聚中心,物质来源多样;研究区表层沉积物运移和分布与水动力条件基本吻合,且受沉积物来源的影响。潮流、沿岸流以及沉积物来源共同控制其沉积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97.
98.
通过汇总全球几个主要的优质海相烃源岩的古海洋-古气候特征以及相应的沉积环境,从有机质的生产、来源和保存条件3个维度将海相烃源岩发育的古海洋模式概括为:①三角洲-陆源海相模式,如西非陆缘盆地发育的烃源岩;②强蒸发-上升流模式,如墨西哥湾中生界烃源岩;③滞留静海-湿润气候模式,如北海盆地钦莫里阶烃源岩。结合现有资料分析认为,南海北部深水区恩平-珠海组(始新统—渐新统)处于半封闭局限海环境,普遍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源有机质供应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具备发育优质海相烃源岩的古海洋条件。  相似文献   
99.
南海东北部是寡营养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较低,热带气旋“风泵”效应带来的上层海洋扰动可能引起表层浮游植物的显著增长。以往的研究通常关注热带气旋风应力和海洋中尺度涡对上层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本文利用航次CTD、实测叶绿素a浓度、Argo温盐剖面和遥感数据,探讨了台风“风泵”和黑潮共同作用下真光层内浮游植物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15年台风“莲花”过境1周后产生向吕宋海峡西北侧南海海域(A区)入侵的黑潮流套,该入侵的黑潮流套使台风前原有的气旋涡消失,抑制了台风产生的上升流对表层(0~40 m)营养盐供给,使次表层(60~90 m)营养盐富集,进而抑制了表层的叶绿素a增长,促进了次表层叶绿素a的增长;吕宋海峡西侧南海海域(B区)表层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增加不仅是源于叶绿素最大层浮游植物的向上输运,更是由于浮游植物的繁殖增长;A区台风引起的流套式的黑潮入侵,促进了B区台风后气旋式流场的形成,产生的持续增强的气旋涡为B区表层叶绿素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盐供给。  相似文献   
100.
南海北部具有丰富的温度锋面和中尺度涡,它们调节着局地的热量和能量平衡。本文利用卫星海洋高度异常和海表温度数据,并基于自动探测方法,探究了2007年至2017年南海北部中尺度涡边缘的海表温度锋面(涡致锋面)特征。反气旋/气旋边缘出现锋面的概率可达20%。气旋涡在各个方向上出现锋面的概率比较均匀,反气旋涡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出现锋面的概率大于西北部和东南部。中尺度涡致锋面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涡动能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中尺度涡致锋区的总涡动能是中尺度涡内动能的3倍,并且反气旋涡致锋面的总涡动能明显强于气旋涡致锋面的总涡动能。中尺度涡致锋面的数量和涡动能的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也讨论了中尺度涡致锋面的可能机制,但是中尺度涡对海表温度锋的贡献需要进一步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