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5篇
  免费   925篇
  国内免费   821篇
测绘学   1070篇
大气科学   1047篇
地球物理   719篇
地质学   2310篇
海洋学   523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718篇
自然地理   2782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92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482篇
  2010年   386篇
  2009年   430篇
  2008年   504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344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74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近海区域海潮变化复杂且海潮负荷效应显著,而全球海潮模型在近海区域精度较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将全球海潮模型NAO.99b和区域模型osu.chinasea.2010相结合,分析海潮对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IGS站的影响。使用GAMIT软件解算IGS站实测数据,通过海潮负荷计算软件SPOTL对解算结果进行改正,并对改正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海潮负荷对中国及周边区域站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垂直方向,对一些站点的影响可以达到厘米级;海潮负荷对站点坐标的改正效果明显,特别是日本的种子岛站改正效果接近30%;站点改正效果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92.
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汉江上游黄土的常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参数CIA、Na/K、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① 汉江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和Fe2O3,三者含量总和达767.3 g/kg;常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SiO2>Al2O3>Fe2O3>K2O>MgO>Na2O>CaO。风化成壤过程中Na、Ca、Mg、Si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淋溶,而Fe、Al、K相对富集。② 其风化成壤强度呈现从马兰黄土L1→过渡性黄土Lt→古土壤S0逐渐升高、全新世黄土L0又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经历了末次冰期(55.0-15.0 ka BP)冷干、早全新世(15.0-8.5 ka BP)增温增湿、中全新世(8.5-3.1 ka BP)达到最暖湿,晚全新世(3.1-0.0 ka BP)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③ 汉江黄土与洛川、巫山、下蜀黄土的元素组合特征高度一致,不同地区常量元素(CaO除外)含量十分接近且UCC标准化值变幅均小于0.25,这暗示了它们风化之初具有相似的风成沉积基础;但不同区域黄土的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洛川黄土<汉江黄土<巫山黄土<下蜀黄土的趋势,与中国现代季风气候的空间变化规律相吻合,即不同地区黄土风化程度差异主要是东亚季风变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3.
任唤麟 《地理科学》2017,37(10):1560-1568
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的旅游资源。基于其特殊性,以其各遗产点的价值评价作为整个遗产的价值评价;借助层次分析法、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通过设定评分标准与评价等级,构建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实证分析认为提出的方法与模型能较准确地评价资源价值,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段各遗产点价值均在优良等级及以上,其中27.3%为五级(特品级)资源,59.1%为四级资源,13.6%为三级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领先开发或重点开发、分区开发及加强遗产点历史文化挖掘与宣传普及等策略。  相似文献   
994.
从创新性和中心性两个角度构建了相对创新指数,并以广东省2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时空动态。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东的创新输出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范围逐渐缩减的趋势,创新承接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范围逐渐扩张的趋势,这反映出广东区域创新在全国的相对优势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创新输出区域和创新承接区域均倾向于与相似类型区域相邻,且这一趋势由不显著逐渐转变为非常显著,逐渐形成了珠江口两岸的创新输出集聚区。广东各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差异程度在2005—2010年间有所增加,而在2010—2014年间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995.
美国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也是世界上的海洋经济大国。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海洋GDP"概念。论文采用了2014年由NOEP数据库中的ENOW来源数据(2005年~20l2年),分析了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发展规模、经济贡献、海洋产业结构以及海洋三次产业构成。美国海洋经济GDP(增加值)从2005年的2356.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068.9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3.85%。论文应用了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定量方法,对美国海洋经济的现状特征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在美国沿海8个地区中,墨西哥湾地区、西部沿海地区、沿大西洋中部地区是最主要的海洋产业聚集区。文中把8个海洋经济地区,根据地理分区的理论划分为东部、南部、西部三大海洋经济区。  相似文献   
996.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72  
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理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7.
我国近四十年气温变化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文章通过对我国近40年不同区域气温变化的分析发现,在我国东部地区大体以中亚热带为界,中亚热带以北地区具有冬季气温变暖,夏季气温变凉的趋势,中亚热带以南地区具有夏季气温变暖,冬、春季变冷的趋势;而深居大陆内侧的西部干旱地区和云南高原地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也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998.
王鸿祯  李广源 《地质论评》1943,8(Z1):189-192
工作区域占弥勒县之大部,费时三十五日,填成五万分一地质图一幅,约计面积二十方公里。全区地层,西老东新,下寒武纪之龙王庙层及志留纪马龙层,仅在西陲出露,无可述者,泥盆纪地层在小河口西龙一线  相似文献   
999.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考虑非期望性产出(环境污染),本文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中国275个地级市2003–2016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3–2016年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呈现东、西、中逐渐降低的分布格局;(2)在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区域差异均不断增大,全国尺度上和东部地区效率值出现了极化趋势;(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较弱的空间正相关,但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高-高集聚型区域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且不断向中部地区延伸;高-低极化型区域多为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低-高凹陷型区域零星分布于高值聚集区周边,部分在研究期内转为高值聚集区域;低-低均质型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研究结果认为应加强对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强化区域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是促进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00.
深汕特别合作区协同共治型区域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伴随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资本重组,资本的空间修复客观要求以新的跨界区域治理模式组织资本与劳动力关系,而中国传统跨界产业园区建设路径依赖于区域发展中“省-地方”分层设权治理模式。以珠三角地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法,发现深汕特别合作区形成的多主体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协同共治型区域治理模式是在传统路径依赖基础上的一次制度创新。通过分析模式产生的产业经济背景、政策制度背景与现实发展概况,并解构深汕特别合作区行政组织架构、空间发展政策及利益分配机制,发现省政府的放松管制与资源注入,地方政府的优势互补、分工协同是协同共治型区域治理模式的本质特征,而这一区域治理模式的产生将会对中国区域产业政策与空间政策及政府职能转型提供新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