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80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地球》2011,(7):75-75
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简称华东有色地勘局)诞生于1955年,是我国专业从事固体矿藏和能源勘探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既能进行地质勘查又能承担国家“973”等高端科研项目的队伍之一。  相似文献   
42.
《浙江地质》2011,(12):6-6
11月25日至27日,由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浙江省地质学会主办、华东各省地质学会协办的第九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论坛上,三百余名来自华东六省一市的地学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围绕"资源保障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研讨,收获颇丰、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3.
《山东国土资源》2009,25(7):65-65
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宣布,近日已成功收购澳洲上市公司阿拉弗拉资源(Arafura ResourceLimited)25%股权,收购总价为2294万澳元(约1.4亿港元)。在以每股3.6澳元的收购价成为阿拉弗拉资源第一大股东的同时,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也获得了阿拉弗拉资源所有项目的勘探权,并以51%的绝对控股权与后者合资开发2个铁矿项目。据悉,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拟将部分资产,通过其在港设立的香港华东有色矿产资源有限公司进行资本和金融运作,目前正在积极探寻途径在香港上市。  相似文献   
44.
《国土资源通讯》2009,(20):9-13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张善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87年10月~1988年10月在石油大学(华东)勘探综合研究生班学习。历任胜利油田地质院副科长、科长、副总地质师/高级工程师、总地质师/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油田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2004年起任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地质师。  相似文献   
45.
利用1979—2018年ERA Interim地面10 m风场、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Hadley中心Had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采用SVD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夏季(6—8月)西太平洋暖池关键海域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对华东海域夏季10 m日最大风速变化的影响关系。SVD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华东近海风速变化与菲律宾以东海域SST有明显负相关,第一模态左、右空间向量的时间系数相关达0.58,通过了置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当西太平洋暖池SST正异常时,暖池海域SST增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加强,副高脊线北进(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纬度位置与暖池SST相关系数达到0.46,通过置信度为95%显著性检验)。此时华东近海正处于副高控制,近海下沉运动增强,大气温度垂直剖面有普遍增温现象,10 m风场有偏北风异常,海面风速减小约占40 a平均风速的约30%;当暖池SST负异常时,副高东撤南退,华东近海冷空气活动加强,温度垂直剖面存在显著降温现象,华东近海风速增加占40 a平均风速的20%以上。本研究进一步说明了暖池SST异常是一个有效的预报因子,可用于华东近海海面风速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46.
2016年6月18日,全国建工勘察科技情报网华东情报站2016年工作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杨年、全国建工勘察科技情报网秘书长徐前、华东站及各省市站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华东建工勘察》杂志部分编委等近90人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由安徽省情报站承办。华东情报站主任委员、上勘院副总裁辛伟主持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北京  相似文献   
47.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东师范大学,于1989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5年1 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该实验室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科30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创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经教授和苏纪兰教授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平兴教授为实验室主任。  相似文献   
48.
1980~2013年华东小雨减少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亚  周伟东  吴涧 《大气科学》2019,43(5):1005-1018
本文通过对1980~2013年华东区域447站各等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从低空气温、水汽、相对湿度入手,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简称EOF)、合成分析等诊断方法揭示小雨与低空气温、水汽、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克劳修斯-克拉珀龙(Clausius-Clapeyron)方程,从物理角度对温度和水汽含量变化对小雨减少的相对贡献进行分析,并选取长三角区域利用能见度资料分析小雨减少的特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华东区域1980~2013年总降水日和总降水量分布呈现南多北少随纬度增加递减趋势,总降水日主要以小雨日为主,小雨日占总降水日的71.84%。除暴雨外,其它各等级降水均呈现出减少趋势,以小雨的减少最为显著,小雨日和小雨量区域平均减少趋势为-3.37 d (10 a)-1、-6.52 mm (10 a)-1。小雨日EOF分解的第一模态呈现了华东区域小雨日一致减少的分布特征;第二模态则体现了小雨日变化的不均匀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2)小雨日的减少是伴随着低空增温发生的,低空温度上升了0.32 K (10 a)-1,同时可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小雨日的变化与低空相对湿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EOF分解结果也揭示了低空相对湿度具有与小雨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合成分析表明低空气温偏高(低)年,小雨日偏少(多),可降水量偏多(少)年,小雨日偏多(少),相对湿度偏高(低)年,小雨日偏多(少)。(3)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和相对湿度公式,低空增暖使饱和水汽压增加6% K-1~7% K-1,饱和水汽压增加在水汽微弱减少的前提下,导致了低空相对湿度的显著减少,从而导致了小雨的减少。对低空温度,比湿变化对小雨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单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相对湿度减少为-4.83%,而单纯由于比湿变化引起的相对湿度变化为-1.91%,分析表明了低空增暖是引起小雨日减少的主要原因。(4)能见度较差的区域,年均小雨日和小雨量偏少,但是小雨的长期减少趋势主要还是由低空增暖引起的相对湿度的减少导致的。  相似文献   
49.
华东地区极端降水动力降尺度模拟及未来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数据集中的全球模式IPSL-CM5A-LR及其嵌套的区域气候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分别评估了模式对1981~2000中国华东区域极端降水指标的模拟能力,并讨论了RCP8.5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41~2060年)中国华东极端降水指标的变化特征。相比驱动场全球气候模式,WRF模式更好地再现了各个极端指数空间分布及各子区域降水年周期变化。在模拟区域气候特点方面,WRF模拟结果有所改进,并在弥补全球模式对小雨日过多模拟的缺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21世纪中期,华东区域的降水将呈现明显的极端化趋势。WRF模拟结果显示年总降雨量、年大雨日数、平均日降雨强度在华东大部分区域的增幅在20%以上;年极端降雨天数、连续5 d最大降水量的增幅在华东北部部分区域分别超过了50%和35%,同时最长续干旱日在华东区域全面增加;且变化显著的格点主要位于增加幅度较大的区域。未来华东区域会出现强降水事件和干旱事件同时增加的情况,降水呈现明显的极端化趋势,且华东北部极端化强于华东南部。  相似文献   
50.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1个站点1961~2007年夏季 (6~8月) 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ACR再分析资料, 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REOF) 方法将华东地区夏季降水场分为5个区域, 即I区 (闽赣地区)、II区 (江南)、III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IV区 (江淮) 和V区 (黄淮)。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周期显著不同, 当I区降水的年际周期性强 (弱) 时, II、III、IV、V区降水年际周期性弱 (强)。I~V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及年际变率的年代际变化显著, 且在年代际降水较少或由多变少或由少变多的转换时段, 容易发生较大的年际变化。各区降水异常形成的局地成因有所差别。其中, 江南南部、江南、沿江 (长江中下游) 受低层异常反气旋控制, 该异常反气旋使得这些地区出现水汽辐散, 与异常的非绝热冷却结合, 造成异常下沉气流, 导致干旱发生。对于江淮之间的地区, 由南侧异常气旋性环流和北侧反气旋环流的西部辐散气流控制, 造成水汽向南北两侧辐散, 导致降水偏少; 对于黄淮地区干旱, 可归因于位于蒙古高原上的反气旋异常和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气旋性异常之间的异常偏北气流造成该地区水汽的异常辐散所致。华东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和不同类型的遥相关有关。闽赣地区降水受欧亚-太平洋型 (EUP) 遥相关影响; 江南地区降水则可能受东亚-太平洋型 (EAP)/太平洋-日本型 (PJ) 影响, 亦与太平洋-北美型 (PNA) 存在可能的联系; 长江流域则可能受东大西洋型 (EA) 和EAP型影响; 江淮地区降水则明显地受EA/EUP和PJ/EAP的共同影响, 而黄淮降水则与源于地中海地区向东北传播且通过北极涛动 (AO) 产生影响的波列存在联系。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异常还和东亚地区位涡、 南海夏季风、 Niño3、Niño4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变动等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