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81.
藻席钙华对彩池边坝的颜色及钙华的沉积具有调控作用,会影响彩池边壁稳定性,导致独特景观破坏。文章选取黄龙争艳彩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藻席钙华的基本理化特征和微观形貌观察与分析,明确藻席钙华的沉积特性。结果表明:藻席钙华含水率为5.70 %,密度为1.56 g.cm-3,具有较强吸水能力;通过XRD确定其主要矿物相为方解石;利用元素分析仪确定总碳含量为12.06 %,在生物作用下,受次生有机碳影响较大;藻席钙华的微观形貌显示,硅藻与钙华颗粒是构成藻席钙华的基本单元,是一个复合型生物集合体。   相似文献   
282.
为厘清黄龙钙华退化受气候变化调控规律,探究影响钙华沉积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响应,通过对钙华相关研究的专著及文献进行分析,从直接影响气候变化的水文因素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出发,探索其对钙华退化的影响,表明水文过程及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事件是导致钙华退化的主要原因:(1)适宜的气候加速钙华沉积,极端的气候则会引起钙华退化;(2)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极端降水导致钙华退化,如干旱使钙华裸露受风化侵蚀而洪涝灾害使钙华受冲刷或被稀释效应影响;(3)全球变暖导致藻类大量富集,亦会破坏钙华。在钙华保育过程中,一方面应避免因极端气候事件对钙华的破坏,并在其发生时因势利导,缓解其负面效应对钙华的影响,另一方面提倡节能减排,抵御区域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的藻类大面积滋生,以便更好地保护钙华景观。   相似文献   
283.
钙华是第四纪研究中的重要标志物,它记录了地质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信息.钙华沉积和气候变化之间可能存在联系,但它们之间的确切关系还不清楚.本文收集了中国的50处钙华地理坐标及98个已发表的钙华年龄数据,并使用钙华数量出现峰值的年龄与第四纪典型气候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以检验钙华沉积受气候变化调节的假设.数据分析表明,中国钙华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水量充足气候温暖且地势起伏大、水动力强的西南地区;在时间上钙华数量出现峰值的频率大致对应于气候的10万年(100 ka)冰期旋回,每100 ka的最大峰值均出现在间冰期或过渡期(冰川期向间冰期过渡时期)这两个较温暖时期.并得出中国钙华在气候温暖且降水或地下水丰富的时期沉积速率更高,而在气温降低水量减少时期沉积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84.
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化石根据头骨特征等被划分为鸭嘴龙亚科(Hadrosaurinae,无头冠)和赖氏龙亚科(Lambeosaurinae,有头冠)。黑龙江嘉荫龙骨山晚白垩世渔亮子组保存了丰富的鸭嘴龙化石,其中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Riabinin,1925)是最早在中国发现的恐龙,属鸭嘴龙亚科;嘉荫卡龙Charonosaurus jiayinensis(Godefroit et al,2000)也是在这里发现的,属赖氏龙亚科。本文描述了采自嘉荫龙骨山的部分左齿骨化石和一些牙齿化石,新的化石明显属于鸭嘴龙亚科,主要特征为:齿骨每个牙列有5个以上的牙齿,牙冠边缘小锯齿由乳头状小瘤构成。新发现的牙齿牙冠上发育有明显的第二、三副脊,这在鸭嘴龙中是罕见的。新发现的化石明显不同于产于同一地点的嘉荫卡龙,但由于黑龙江满洲龙模式标本没有保存牙齿,因此暂不能与之充分对比。  相似文献   
285.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中法关系源远流长,这为发展法国旅华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研究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梳理,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时间角度、旅游者行为角度、空间角度对法国旅华市场进行了相应的特征分析。得出结论: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法国旅华游客的数量,中国旅游业对于法国游客不同需求的满足是发展法国旅华市场的重要推动力。最后从旅游宣传推广、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方面提出了市场拓展建议。  相似文献   
286.
基于核DNA分子标记S7核糖体蛋白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对分布于南海及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周边海区的石鲈属鱼类11种,结合石鲈亚科其他属如仿石鲈属,异孔石鲈属,八带石鲈属及锯鳃石鲈属等21种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最大简约法以及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石鲈属的种类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系,除了大斑石鲈,断斑石鲈等6种石鲈属鱼类聚成一石鲈属的分支外,其他石鲈属种类都位于进化树的不同位置。侧扁石鲈与八带石鲈聚在一起,大棘石鲈与异孔石鲈属聚在一起。红海石鲈与纵带石鲈与仿石鲈属的种类关系较近,佩氏石鲈最先分化出来,位于整个石鲈亚科分支基部。该分类关系与其各自的地理分布情况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87.
288.
从研究娘子关泉群出露区堆积的不同时期泉钙华入手,对泉群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发育阶段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分析了泉群的时空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4个阶段:Q2时期的泉群发育雏形期,Q3时期的泉群发育全盛期,Q4时期的泉群发育相对稳定期和近代泉群流量衰减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泉点出露位置有规律地发生横向迁移和垂向下移.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区域性地下水位降低,从根本上改变了岩溶水流动系统的动态平衡,导致有的泉已干涸,有的将要干涸,泉群流量总体上呈现持续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289.
腾冲现代热泉系统硅华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腾冲是中外著名的地热区,区内火山岩浆地热活动强烈,水热显示形式多样,有温泉,热泉,沸泉,水热蚀变岩石,泉华等。其中硅华为较高温水热活动产物。新硅华以非晶质硅胶和蛋白石为主,含有少量的玉髓和石曲英;老硅化以玉髓和石英为主,含有硅胶和蛋白石。  相似文献   
290.
蚶科Arcidae在软体动物中是经济价值较大的一科。这个科的大部分种类肉味鲜美、营养价值较高,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食用贝类;蚶壳可入药,还可烧制建筑用灰。这个科的某些种类分布较广、蕴藏量颇为丰富,成为养殖和采捕的主要对象。泥蚶为我国主要养殖贝类之一,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毛蚶、魁蚶等在我国近海(特别是渤海)藴藏量极丰富,近年来在我国出口水产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蚶科种类在全世界约有200种,主要分布在温带至热带海区,以热带海区的种类为最丰富。它们从潮间带至水深5000多米的深海底都有分布,但绝大多数的种类栖息在潮下带100米以内的浅海。它们的生活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在岩礁的缝隙中或石砾等外物上,用足丝营附着生活,如青蚶、布纹蚶等;另一类在软泥和泥砂底内埋栖,如泥蚶、毛蚶等。 蚶科的种类早在Linnaèus(1758)时已有记载,其后Lamarck(1819),Reve(1844),Adams(1858), Dunker(1858-1870), Martini und Chemnitz(1891)等人都有较系统的报道,但由于有些种的外部形态具有较大程度的变异,他们往往将一些变异类型定为不同的种,因此,在分类上存在着混乱现象。后来的学者,如Lamy(1907), Lynge(1909),Prashad(1932), Kuroda(1930,1941),Habe(1977)等人对某些种进行了较合理的合并和更正。 中国沿海蚶科的种类过去记载不多,迄今只有一些零星报道,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我国沿海蚶类资源,促进养殖事业的发展,提供教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等基础材料,搞清我国近海蚶科种类、生态习性、地理分布等是很有必要的。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近海进行的多次生物调查所获得的标本资料以及1958-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到的底栖动物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研究结果拟按亚科陆续发表。本文为蚶亚科Subfamily Arcine Lamarck,1809的报告。 蚶亚科种类广泛分布在温带至热带海区,尤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区的种类较多;主要生活在浅海,一般自潮间带的中、下区到几十米水深的浅海为最多。 国内外学者,如张玺、齐钟彦、Reeve, Adams,Lamy, Lynge, Kuroda,Habe等记载产于中国沿海的蚶亚科种类,除同物异名外,共报道14种。 本文共报告25种,分隶于7属,其中有8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