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本文详细讨论了使用Pn波走时对南北地震带北段上地幔结构成象ART算法的分辨率和解的精度问题。分析了包含在实际资料中影响解精度的两大因素,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同时指出在该地区使用Pn波的可分辨尺度极限为25km。在分辨与方差合理折衷情况下,最佳网格化分尺寸为35—55km。计算了解的分辨矩阵和解的协方差矩阵,从而证实了文献[1]的结论。这些结果是初次在该区得到的,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2.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道路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一些乡镇形成了“路边经济”,并已成为一些乡镇经济的产业之一。但是,由于对一些城乡道路两侧管理不善,违章建筑,乱建滥占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发展“路边经济”的整体规划,影响了公路的畅通,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3.
中国南北地震带的范围及其活动特征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北地震带是最近提出的概念,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本文试图从该带发生的地震的时间、空间和强度分布的角度,叙述该地震带的范围及其地震活动性的特征。 我们看到此带基本上沿东经104°线从北向南延伸,北纬33°处被分为南北两段。强地震似乎从1700年以来,正从北段向南迁移,表明两段可能是连接的。这一点,从近代该带上发生的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也有一些证据。  相似文献   
94.
利用对应分析约束下的重磁联合反演方法,计算了南北带北段4条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上地幔的密度和磁化率物性参数。结果表明:①自上而下区内存在中新生界地层与下伏地层(0.14~0.30g/cm3)、中上地壳与下地壳(0.10~0.20g/cm3)和下地壳与上地幔顶部之间(0.30~0.40g/cm3)3个密度分界面;②区内磁性参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浅部中新生界地层几乎无磁性,中上地壳磁化率一般为100~15000×10-6IS;下地壳磁性层磁化率明显升高,一般为15000~20000×10-6IS;③区内地壳各构造层的密度和磁化率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其分区特征与大地构造分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5.
1920年海原地区发生的一次8.5级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灾害。据野外调查和航片判读资料分析了海原地震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探讨了影响海原地震滑坡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滑坡灾害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及青藏块体东部各形变监测区近30年区域水准资料的计算分析,发现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地壳运动呈激烈的继承性运动,地震处于弱活动阶段;地壳运动继承性减弱(或呈逆继承性运动),地震处于强活跃阶段,地震活动强弱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于地壳运动,二活动方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现今地壳运动在运行到波谷后呈缓慢增强的继承性运动,估计未来几年内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仍将维持现状,不会出现明显的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97.
500年来中国东部雨带的南北摆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安祥  冯松  张存杰 《气象学报》2002,60(3):378-382
研究表明 ,在世纪时间尺度上 ,14 70年以来 ,在 10 8°E以东、4 0°N以南的中国东部发生了 7次多雨和 7次少雨过程 ,它们都最先从中国北方开始 ,然后是江淮地区 ,华南地区出现最迟。中国温度高时 ,多雨区偏南 ,温度低时 ,多雨区偏北。中国多雨区自北向南的位相差异可能与Hadley环流的变化有关。气候的自然变化对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的干旱和近十几年来长江流域的多雨仍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何锦屏  李双双 《地理研究》2021,40(8):2314-2330
基于1970—2017年秦岭南北72个站点气象数据,以“地理时空分析-小波相干分析-时空耦合网络”为方法框架,对秦岭南北干旱-热浪时空耦合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以干旱-热浪时空耦合网络为基础,完善时空网络连边规则,拓展单顶点网分析方法,再认识多灾种时空耦合的群聚群发效应。结果表明:① 全球变暖背景下,秦岭南北降水模态逐渐由20世纪80年代雨涝主导向干旱主导转变,同时热浪在2010年前后经历第2个谷值期后快速增加,加剧了区域干旱-热浪耦合风险。② 秦岭南北干旱-热浪变化具有同步性,但是不同时段显著周期存在差异。其中,在20世纪70—80年代初,秦岭南北干旱-热浪4~8 a周期同步减弱,并向低频2~4 a周期转变;后期同步耦合增强时段有2个,分别是1995—2002和2012—2017年。在空间格局上,秦岭以北和汉江谷地为秦岭南北干旱-热浪耦合影响关键区域,而丹江口水库附近、嘉陵江流域、秦岭南坡中段为干旱-热浪耦合波动区。③ 在研究方法上,地理时空分析为秦岭南北干旱-热浪时空耦合提供基本事实判断,小波相干可定量干旱-热浪多时间尺度耦合关系,多灾种时空耦合网络可解释多灾种“平静-爆发”现象,识别干旱-热浪耦合稳定区和波动区,三种方法相辅相成,初步形成面向多灾种时空耦合分析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9.
吴根耀  马力  梁兴  陈均亮 《地质通报》2008,27(3):308-325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兴-蒙造山带是海西期的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燕山运动时两者都成为陆内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是苏皖地块与胶辽微大陆之间的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延吉-清津造山带是胶辽微大陆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印支期碰撞造山带;更北则是由一系列外来地体沿敦化-密山断裂拼贴在西伯利亚次大陆之上而形成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属板间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分为海西-印支期、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时代,详细剖析了“郯庐断裂带”两侧与上述造山作用耦合的典型的磨拉石盆地和火山岩盆地的演化及其对比,证实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地各有其独立的发育史,不是被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错断的同一个盆地。对“郯庐断裂带”两侧古生代-三叠纪陆表海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西的扬子微大陆、华北微大陆、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与其东的苏皖地块、胶辽微大陆、兴凯地块曾分属独立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时,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上述3条边界断裂连接成郯庐断裂带并成为陆内的左行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100.
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锋  赵红格 《中国地质》2007,34(3):392-399
基于20世纪70—80年代对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的研究,所得出的地块西部南北统一的东西挤压逆冲推覆构造模式,随着目前该区油气勘探实践发展及研究的逐渐深入,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地质实际问题。同时,地块西部统一的东西向运动及南北成带的构造模式值得认真推敲;该区不存在大规模的前陆盆地;关于横向构造带、南北分区以及南北运动模式等问题的相继提出,说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块西部区域构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值得重新审视。在分析总结该区构造特征及发育模式时需要不断地加强全面研究,并对原有的认识进行不断的补充、修订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