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547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53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兴蒙造山带东段,属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火山岛弧带、晚古生代二连-贺根山板块对接带。自中生代开始,区内逐渐向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过渡,并在中生代晚期经历了明显的由挤压构造体系向伸展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在一系列构造演化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过程中,分别伴随着金、钼、铜、铅、锌等多金属富集和矿化,该地区具有优越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42.
阿尔泰-准噶尔北缘铬铁矿-Cu-Ni-Au-Pb-Zn-Ni成矿带是全国重点部署找矿勘查工作的16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是全球阿尔泰巨型成矿带位于中国境内的一部分。文章根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结合新的成矿理论和找矿进展,对该成矿带的边界进行了新的修定;从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出发,分析总结了该带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有利成矿地质条件,进一步修订了成矿带的成矿谱系;总结了成矿带内次级成矿单元的成矿特征;对带内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和相应的典型矿床的成矿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成矿带的资源潜力,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Cr、Mo、Cu、Au、Ni、Pb、Zn、Ag为本带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划分了9个远景区,其中3个为重点远景区,6个为一般远景区。此项工作对本成矿区带内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3.
钦杭成矿带(东段)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新的找矿进展和预测成果不断涌现,需要对其开展系统的成矿区划和部署研究工作。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综合研究,在区内划分了3个Ⅲ级成矿带及8个Ⅳ级成矿带,并论述了8个Ⅳ级成矿单元的成矿地质特征。钦杭成矿带(东段)的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成矿的时间分布特征,主要有晋宁、加里东、海西、燕山等4个成矿期,其中燕山期最为重要。区内矿床类型以斑岩-矽卡岩型、海底火山-热水喷流沉积型铜金多金属矿、石英脉型钨锡多金属、火山热液型铅锌金银多金属矿最为重要,还产出有韧性剪切带型(金山金矿)、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海相沉积型铁锰矿等众多矿床类型。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Cu、Au、Ag、W、Mo、Pb、Zn等矿种资源量潜力优势显著。为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同时在本区划分了9个远景区,对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   总被引:23,自引:21,他引:2  
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发现对斑岩成矿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陆内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发育多个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如铜山口Cu-Mo矿床、鸡冠嘴Cu-Au矿床、白云山Cu矿、城门山Cu-Mo矿床、武山Cu-Mo矿床、丰山洞Cu-Au矿床、丁家山Cu矿、洋鸡山Au矿、沙溪Cu-Au矿床、冬瓜山Cu-Au矿床、舒家店Cu矿床和安基山Cu矿床等。本文选取成矿带内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对其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含矿斑岩、脉体特征和围岩蚀变)、成岩成矿年代、成矿岩体的岩石化学和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于燕山期陆内造山过程,成矿斑岩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149~105Ma之间,进一步可以分为早、中、晚三阶段:149~135Ma、133~125Ma和123~105Ma,三阶段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成矿带中的断隆区,早阶段(149~135Ma)和晚阶段(123~105Ma)多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化,中阶段(133~125Ma)矿化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化。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斑岩型矿床的含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大部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源自富集地幔的岩浆和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源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对成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混入使得混合岩浆富水、硫和金属(Cu、Au)等。进一步通过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对比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斑岩型矿床一般不发育高级泥化岩帽(advanced argillic liithocaps)以及浅部的高-中硫矿化蚀变系统,含矿岩浆源区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5.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围岩蚀变三维空间定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新发现的大型多金属矿床。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性的特点,矿床范围内围岩蚀变强烈,蚀变类型复杂多样。三维地质信息技术及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为定量化分析围岩蚀变的空间分布以及与矿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有利工具。本文基于上述方法,有效地对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的围岩蚀变的分带性及其与不同矿化之间的关联性行了定量分析。较之于传统研究方法,不仅能快速地对蚀变与矿化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还能从定量的角度获取不同信息之间的规律性和相关性。本文采用的相关方法不但有助于更准确的判定蚀变分带及规律,还可为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的建立提供定量化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6.
大湖塘矿集区位于赣西北九岭成矿带西北部位,区内燕山期岩浆岩侵入活动及成矿作用强烈。大湖塘燕山期岩浆岩形成时间分布在130.3 Ma~151.4 Ma之间,可划分为三次侵入:130.3 Ma~134.3 Ma、140.4 Ma~144.4 Ma、146.4 Ma~151.4 Ma;在144.4 Ma~146.4 Ma之间,岩浆活动处于休宁阶段。区内燕山期岩浆岩与矿床在形成时间上十分接近,空间关系上相互依存,并显示特定的分布格局。根据区内矿床的分布特点、产出位置、成矿时间、燕山期花岗岩与矿床的相关性等特征,可将大湖塘矿集区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W、Mo—W、Mo、Cu、Pb、Zn—Cu、Pb、Zn、Au、Ag三个成矿系列,并提出了"北钨南铜"的找矿观点。区内双桥山群与成矿,燕山期岩浆岩的起源,矿床等间距分布,以及重力勘探方面的研究应加强。  相似文献   
47.
对苏吉泉东金矿进行激电测量,获得激电异常数据(电阻率ρ_s和视极化率η_s)。把不同测线上性质相同的电阻率ρ_s和视极化率η_s的反交点按对应关系联接起来,分别作为相应的破碎带和极化体位置,同时结合地质资料多次反馈,逐步逼近真实地质体。圈定了PSD1,PSD2两个破碎带和Jht1,Jht2,Jht3三个极化体,通过ρ_s和η_s的一维反演及二维反演,拟合出破碎带和极化体的形态特征及相对深度,为矿产勘探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48.
新疆阿尔金地区位于阿尔金成矿带,属于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景观区,该区成矿条件优越,但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基岩裸露利于蚀变矿物准确提取,采用CASI/SASI航空高光谱遥感进行蚀变矿物遥感信息提取及找矿预测,可以克服自然条件影响,降低成本。本文以CASI/SASI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为数据源,以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景观区为研究背景,评价研究该区CASI/SASI航空高光谱蚀变矿物遥感信息提取效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了镍、铁、钴、钒、钛、铜等元素多金属矿化线索,并最终圈定了YC01和YC02等两处找矿预测区。说明CASI/SASI航空高光谱遥感在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蚀变矿物遥感信息提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9.
南岭钨矿床研究一直是重要的前沿课题,近十余年来测试方法和技术的革新为南岭钨矿床研究注入了新活力,也取得了众多新进展.本文在系统查阅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总结,概括如下:①该区的岩浆-钨成矿活动不仅有燕山期,也有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但以燕山期最为强烈;②花岗岩浆是南岭钨矿床主要的直接物质来源,即使有少部分成矿物质是热液直接对含矿地层淋滤、萃取而来,但却被认为是次要的;③与花岗岩有关钨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花岗岩浆,在成矿作用晚期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④与钨有关的花岗岩主要由下地壳的早—中元古代岩石重熔形成,但地幔岩浆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花岗岩的形成作用;⑤碱质交代在花岗岩浆演化形成钨矿床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⑥不同学者对燕山期钨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尚有不同看法,但该时期确定为板内伸展和裂谷环境已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50.
白石坝一带花岗岩具高硅低铝、富钾贫钠、非常低Sr(24.9×10~(-6)~82.9×10~(-6))高Yb(2.61×10~(-6)~5.74×10~(-6))的南岭型花岗岩特征,A/CNK介于0.91~0.98之间,σ在1.92~2.22之间。明显富集Rb、Th、K等大离子不相容元素,亏损Ba、Sr、P、Ti等元素,并具有弱Nb亏损,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呈明显的"燕式"型,其形成可能来源于下地壳底部部分熔融与地壳物质发生混合形成的产物,源区深度较浅、水含量低和氧逸度低,处于还原状态下的伸展构造背景,有利于锡矿的萃取和富集,研究其区域构造-岩浆演化,对指导区域矿产预测和评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