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9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612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967篇
海洋学   17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49年   3篇
  1944年   6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3篇
  1934年   8篇
  1933年   3篇
  1927年   2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长江中下游沿江城郊闸控湖泊普遍面临总磷浓度偏高的现象,解析其总磷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驱动机制成为精准治理与修复此类湖泊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基于安庆市沿江城郊中小型闸控湖泊--石塘湖实测气象降雨、水文、河湖水质等数据,采用多因子相关性分析、变异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各指标因子与湖泊总磷浓度时空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湖泊水质呈现丰(5-8月)、平(3-4月和9-10月)、枯(11-次年2月)水期聚类效果显著,但湖泊空间差异不明显;湖泊水质的季节性变化受总磷浓度变化控制,其他理化指标影响较弱。(2)高强度降雨和汛期闸站调度下的水动力变化决定污染物迁移速率,是导致湖泊总磷浓度在丰水期更容易受入湖河流输入影响而达到峰值的主要驱动因子。(3)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入湖河流季节性输入是石塘湖总磷上升的决定性因素,从单位土地利用类型产生单位总磷负荷来看,农业用地远大于城镇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充当污染物进入湖泊的预前“汇”。因此,从治理策略和途径来看,可在控制外源输入的同时,适当调节闸站以减弱丰水期水动力强度,减少入湖河流总磷输入影响的同时,发挥湖泊营养盐的滞留净化能力。本文主要从人类活动导致的外源污染及闸站抽排调度角度分析沿江城郊闸控湖泊石塘湖总磷变化、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可以为此类城郊中小型沿江闸控型湖泊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2.
文章利用2017—2019年杭州湾海域12个航次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水质调查项目中石油类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9年杭州湾海域水质石油类含量范围分别为0.008~0.042 mg/L、0.011~0.046 mg/L、0.007~0.094 mg/L,年度平均含量分别为0.023 mg/L、0.023 mg/L和0.016 mg/L,均满足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在季节变化上,水质中石油类指标由于受潮流、含沙量及风力等物理因素影响表现不明显,均属于低含量下的波动。在年际变化上,2017年和2018年石油类含量总体相当,2019年相比前2年有显著降低,具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在平面分布上,主要呈现为多点源分布,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嘉兴近岸和杭州湾南岸。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石油类含量与悬浮物呈显著负相关,海水中悬浮物对石油类污染物有吸附作用,海水中悬浮物的质量越大,石油类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993.
累托石-铬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r^3+,Cr^6+在累托石、三甲基十八烷基氯化铵交联累托石(简称有机累托石)表面的吸附作用进行研究表明:累托石对Cr^3+有良好的吸附作用,而对Cr^6+的吸附效果很差;有机累托石对Cr^3+和Cr^6+,均表现出优良的吸附性能,说明Cr^3+可以交换间层的Cr^2+而存在于累托石的层间,而Cr^6+由于形成半径大的水合离子团而难以进入累托石的层间。XRD结果表明,Cr^3+和Cr^6+反应的累托石的(001)间距分别为2.5080nm和2.4798nm,与反应前累托石的(001)间距2.5368nm基本一致;有机累托石的(001)间距为4.0124nm,Cr^3+和Cr^6+反应有机累托石的(001)间距分别变为3,5595nm和3.6477nm.由于在有机累托石的层间,Cr^3+,Cr^6+。与硅氧四面体层的相互作用,导致层间作用力增大而层间距减小。与Cr^3+,Cr^6+的反应直接影响累托石硅氧四面体层中硅氧键的红外吸收谱带的位置与强度,说明Cr^3+,Cr^6+与硅氧四面体层中硅氧表面成键。  相似文献   
994.
大中世纪,关于锆石有很多传说,有的说,佩戴红锆石可以驱走瘟疫和邪恶;有的说,锆石可以使佩戴者发财;还有的说,锆石可以使人聪明智慧,光芒四射的锆石是繁荣,成功的象征。  相似文献   
995.
妥拉海河石墨矿床是在青海省发现的首个超大型大鳞片晶质石墨矿。该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中段,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下岩组的片麻岩、钙质片麻岩、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中,属于典型的片麻岩型石墨矿床。为探讨其矿床成因,本文对含矿地层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含矿的石墨片麻岩、石墨石英片岩稀土元素总量为82.95×10-6~154.86×10-6,轻稀土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和Ce弱负异常,显示了原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浅海缺氧沉积环境。赋矿的变质岩原岩为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岩、杂砂岩和钙硅酸盐岩,物质来源主要是陆源碎屑,少量为浅海的碳酸盐岩。矿石中石墨片麻岩和大理岩的δ13C同位素组成指示石墨的碳质来源于生物有机碳,而大理岩的碳质来源为无机碳。妥拉海河石墨矿床是形成于古元古代的区域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996.
牙形石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华北奥陶系划分对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华北奥陶纪牙形石的研究已持续近半个世纪,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第二阶段为最近10年(2010—2020)。第一阶段以建立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为目标,主要为解决石油勘探过程中地层时代的确定和地层对比的需求;第二阶段的研究以修订化石带为主,目的是与国际地层研究接轨。近年来在华北板块西北缘的工作显示,该区奥陶纪牙形石在纵向上具有显著的生态变化,可分为达瑞威尔期中期、达瑞威尔期晚期—桑比期中期、桑比期晚期—凯迪期中期3个时段。第一时段以介于北美中大陆区和北大西洋区之间的热带台地边缘型牙形石为特征;第二时段以北大西洋型为主混有少量亚澳型牙形石为特征;第三时段以亚澳型和北美中大陆型牙形石混生为特征。在华北西北缘尽可能使用广布性标准牙形石属种进行化石带厘定,共识别牙形石带12个,自下而上分别是达瑞威尔期Histiodella cf. holodentata间隔带、Histiodella kristinae谱系带、Histiodella bellburnensis延限带、Dzikodus tablepointensis间隔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间隔带、Pygodus serra间隔带和Pygodus anserinus(早期型)间隔亚带,桑比期Pygodus anserinus(晚期型)间隔亚带和Belodina compressa间隔带,凯迪期Belodina confluens间隔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间隔带和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间隔带。由于部分化石带与国际同名带的对比还存在一些矛盾,尚需今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997.
钙化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示,并与粥样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灶中存在球状与块状两类不同形貌的矿物集合体,但是关于两类钙化矿物学特征的区别以及其在病灶中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仍不充分。选取具有不同程度钙化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样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附带的能谱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其附带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以及拉曼光谱(Raman),对钙化物的形貌、构造以及基于空间分布的物相组成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钙化灶中心由块状钙化构成,周围分布着球状钙化。块状钙化中物相分布不均匀,其中心由碳羟磷灰石(CHA)构成,边缘除CHA外还含有部分无定型磷酸钙(ACP)。球状钙化由白磷钙石(WH)与CHA构成。  相似文献   
998.
均一石以隐晶质岩性、无纹层与凝块结构发育为特征,与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并列为典型的微生物岩。然而,由于均一石在1995年命名以来很少在地层记录中得到识别和描述,并且缺乏现代实例的类比物,使得关于均一石的报道极具研究价值。为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系均一石沉积组构与形成环境特征,系统性地针对河北涞源祁家峪剖面芙蓉统长山组均一石生物丘进行研究。芙蓉统长山组从下部陆棚相钙质泥岩向上变浅至浅缓坡相厚层块状泥晶灰岩,组成了一个淹没不整合型三级层序。三级层序顶部的浅缓坡相厚层块状泥晶灰岩层,代表强迫型海退过程沉积,其内部发育一系列米级均一石生物丘。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生物丘主体为致密泥晶及少量微量晶组成,其中可见到附枝菌(Epiphyton)、葛万菌(Girvanella)、肾形菌(Renalcis)等钙化微生物化石。这些钙化微生物(蓝细菌)化石的出现,代表了显生宙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的证据,同时间接的说明均一石生物丘形成于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席的钙化作用过程之中。同时,生物丘内还局部集中发育底栖鲕粒与草莓状黄铁矿颗粒,表明了生物丘形成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沉积作用机制。因此,河北涞源长山组顶部的均一石生物丘,尽管泥晶和微亮晶是其基本构成,但是各种钙化蓝细菌化石以及底栖鲕粒与草莓状黄铁矿颗粒的局部出现表明了在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席中复杂的微生物活动信号,成为了解生物丘形成机制、显生宙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999.
由于缺乏对四川盆地西南缘永善-大关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生物地层的详细划分与对比,黑色页岩分布时限及其沉积背景不明确.对新地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岩心开展生物地层研究,识别出了从上奥陶统凯迪阶上部WF1 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带至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埃隆阶顶部LM8 Stimulograptus sedgwickii带的9个生物带和组合.新地2井与宁211井、焦页1井、威202井、巫溪2井黑色页岩生物地层对比结果显示,新地2井的顶界与宁211井、焦页1井黑色页岩笔石带相近,但与威202井、巫溪2井相比低了1个笔石带.结合TOC值标定,新地2井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期为WF2-LM6笔石带,其顶界高于宁211井的LM4笔石带.在笔石生物地层框架内对比了各井黑色页岩的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及TOC值,探讨了它们的沉积演化差异及构造背景.靠近古隆起或古陆的沉积区,海侵-海泛稳定期时间呈缩短的趋势,富有机质页岩上界可低至LM5笔石带或以下;远离古隆起或古陆的沉积区,富有机质页岩上界可达LM8-LM9笔石带.受沉积水体深浅差异及古隆起陆源碎屑输入的影响,威远、焦石坝及巫溪地区出现了沉积分异现象.阶段性的海退事件及古隆起的状态变化(隆升与扩大)是广西运动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1000.
拉萨地块南缘记录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碰撞后的岩浆作用,其中晚白垩世的岩浆作用对研究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成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拉萨地块南缘100Ma的角闪辉长岩和68Ma花岗斑岩的锆石、磷灰石、榍石为研究对象,利用背散射、阴极发光(CL)、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等方法,查明锆石、磷灰石、榍石的主、微量元素特征,进一步反演岩石源区性质、结晶历史及结晶条件,并对岩体含矿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探讨冈底斯成矿带晚白垩世岩浆成因机制和成矿潜力。研究结果表明,角闪辉长岩锆石初始饱和温度为598~626℃,锆石Ti结晶温度为645~758℃,磷灰石饱和温度为690~819℃,榍石Zr温度为602~778℃;磷灰石具有中等-弱的负铕异常(δEu=0. 67)、富集LREE,早期高温阶段锆石的结晶主要受到磷灰石结晶影响,随着温度降低,受到少量榍石结晶的影响;角闪辉长岩中的锆石在低的Hf、温度较高时却具有较高的Th、U含量显示岩浆源区受到更多俯冲板片出溶流体的影响,磷灰石具有较高的(La/Sm)N值以及Sr含量低于主岩,显示岩浆源区均一、熔体富Cl特征。花岗斑岩的锆石初始饱和温度为704~736℃,锆石Ti温度为630~799℃,磷灰石饱和温度为846~891℃,结合锆石的Ce/Sm、Yb/Gd以及磷灰石较大的负铕异常(δEu=0. 29),显示花岗斑岩中的锆石从高温到低温阶段都受到磷灰石和榍石的共同结晶影响,磷灰石的结晶受到斜长石影响;花岗斑岩中大部分锆石Ti结晶温度高于其初始饱和温度,磷灰石Sr-Ap/Sr-WR为0. 78~1. 45,具有较高的F/Cl(32. 87~67. 60)、低的(La/Sm)N,指示花岗斑岩岩浆源区不均一,受到多期岩浆熔体的脉冲式灌入并加入了更多镁铁质的岩浆熔体,其熔体具有低的Cl。此外,花岗斑岩锆石具有较高的Ce~(4+)/Ce~(3+)、磷灰石具有较高的SO_3、熔体中更富S,指示花岗斑岩具有高的氧逸度和成矿潜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结合锆石、磷灰石和榍石微量元素特征可有效指示岩浆岩的源区组成、结晶历史、结晶条件以及成矿潜力,为岩石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