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57篇
  免费   2857篇
  国内免费   3678篇
测绘学   517篇
大气科学   732篇
地球物理   876篇
地质学   12754篇
海洋学   900篇
天文学   139篇
综合类   1023篇
自然地理   651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580篇
  2022年   583篇
  2021年   758篇
  2020年   603篇
  2019年   718篇
  2018年   582篇
  2017年   559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682篇
  2014年   1022篇
  2013年   764篇
  2012年   804篇
  2011年   904篇
  2010年   790篇
  2009年   736篇
  2008年   697篇
  2007年   745篇
  2006年   595篇
  2005年   521篇
  2004年   457篇
  2003年   394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314篇
  2000年   271篇
  1999年   318篇
  1998年   257篇
  1997年   276篇
  1996年   211篇
  1995年   231篇
  1994年   207篇
  1993年   177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50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56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43年   2篇
  1923年   4篇
  192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微卫星遗传标记技术对山东近海牙鲆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实验所用牙鲆于2003年5月分别采自山东近海和青岛胶南养鱼场,各20尾,取全血或肌肉组织,以酚-仿抽提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利用筛选获得的10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产物经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EB显色,用ImageMasterl D Elite(Version 3.01)软件分析电泳结果,并计算了相应的遗传学参数。结果表明,在自然和养殖群体中,10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平均数(α)分别为6.7和6.1,每个基因座位有效等位基因数(αe)分别为1.8—6.8和2.5—6.7,群体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8120和0.7310;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遗传距离和基因分化系数为0.8558、0.1557和0.0558;自然群体内每个座位上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9—0.84、个体识别率(DP)为0.54—0.86、非父排除率(PPE)为0.41—0.72,其累积个体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均达到0.9999,表明所选座位属中高识别力的遗传标记,可以将它们应用于今后牙鲆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以及进一步的遗传育种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52.
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重矿物组合分区及来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380个,选取0.063~0.125mm粒级的沉积物,进行碎屑矿物分析,最后选出9个代表性的优势重矿物种的数据为变量,利用Q型聚类(分层聚类)的数学方法,进行聚类组合,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区。客观地反映出黄河物质、长江物质和原地物质的影响范围,同时也体现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以及海底风化作用对重矿物分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因而可以得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具有趋同的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53.
对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 Sargassum刺激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团伞托序亚组SubsectionGlomerulatac扁托系SeriesPlatycarpae的种类研究过程,发现该系新种4个,它们是永兴马尾藻Sargassum yongxingense Tseng et LU Sp.nov.模式标本于1958年3月8日由郑树栋采自西沙群岛永兴岛,模式标本  相似文献   
54.
3种蚶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鳃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双壳纲翼形亚纲蚶科泥蚶、毛蚶、魁蚶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它们的染色体数目(2n)和总臂数(NF)都相同,但是染色体组型不同,泥蚶染色体组型2n=38,28m+10sm;毛蚶2n=38,14m+22sm+2st;魁蚶2n=38,12m+20sm+6st.亚端(st)着丝点类型染色体泥蚶没有,毛蚶有1对,魁蚶有3对。3种蚶染色体组型都是以中部(m)和亚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为主要类型;染色体长度由大到小都呈比较均匀地递减;最大染色体的绝对长度都不超过5μm,最小的都在2μm左右。臂间倒位可能在染色体进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种蚶种间杂交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55.
赵凯  濮梅娟 《台湾海峡》2005,24(3):370-376
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Haima)”于2004年9月13日12:00在浙江省温州市沿海登陆,登陆后迅速减弱为热带低压,20:00在浙江境内消失.本研究采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法,探讨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涡度场、湿焓场变化对其移向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热带风暴登陆后,涡度(ξ)明显减弱.涡度局地变化(ξ/t)值分布显示,风暴移动方向的后方,涡度减弱的趋势比前方涡度增大的趋势更剧烈;风暴有向其外围(ξ/t)正值中心(即涡度增幅最大)移动的趋势.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湿焓都增大,但登陆后湿焓增大趋势已大大减弱;风暴有向湿焓局地变化(E/t)正值中心移动的趋势,即向能量增强最大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56.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0°~16°N,125°~14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尤其在次表层(120~200m)的变化最为明显.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明显早于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异常.分析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整个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变异的关键区,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加强时,3~4个月后西太平洋海温场出现大范围的冷暖异常.  相似文献   
57.
对冲绳海槽中段 3个沉积岩芯碳酸盐和烧失量的系统分析得知 ,岩芯沉积物的CaCO3含量一般 >1 0 % ,最高含量接近 30 % ,烧失量大都在 1 0 %~ 30 %之间变化 ,反映了该海区处于溶跃面之上钙质生物极为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结合δ1 8O曲线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 ,探讨了 1 2 0kaB .P .以来碳酸盐旋回的“大西洋型”演变特点 ,同时对该区沉积地层中的火山热液活动印记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讨黄河三角洲附近潮波运动的变化特征,乐肯堂等(1995)用二维数值模式模拟了1855-1984年该海区的潮汐和潮流的分布变化,并着重考察了M2和S2分潮的无潮点,以及规则全日潮区的位置变化。乐肯堂等(1995)的研究表明,黄河尾闾的摆动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黄河三角洲之进退,是该海区潮波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外因。自从1976年黄河尾闾改道清水沟以来,该流路已稳定运行了20多年,由此造成了河口附近沙嘴不断向莱州湾内延伸,因而对该区的潮波分布特征产生了显著影响。从黄河三角洲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来规划今后黄河尾闾的走向,就必须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清水沟流路是否还能长期稳定下去;(2)如果清水沟流路长期稳定不变,并且按照清水沟流路期间黄河三角洲向莱州湾推进的方式来推演10a后黄河三角洲的形势,那么到2010年该区的潮波运动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此,在本文中我们仍然采用乐肯堂等(1995)已经过验证的数值模式和数值预的方法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9.
本文对北部湾三维潮波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与现有观测资料作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者相当一致。文中还绘制了M_2和K_1分潮的同潮图,并对其作了讨论。可以断定,北部湾的日潮优势是由日潮共振所引起的。M_2和K_1分潮流的水平分布表明,强流区位于它们各自的蜕化无潮点附近。还讨论了分潮流的铅直结构,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十分接近实际分潮流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60.
把鹧鸪菜藻体切成大小不同的切段、以及任意切碎,培养于添加氮、磷素的消毒海水中,后者分10℃、15℃、20℃、25℃四种不同温度条件培养,结果全部切段、切碎片都很快再生出假根附着于基质,并再生出一至多个叶状体;叶状体长大后从基部长出新的假根成为完整的幼苗(再生苗)。试验表明,大的切段其再生苗生长快、长度大,但出苗率(一定长度的藻体长出再生苗数量)低。培养温度较高时(20—25℃),藻体任意切碎片再生速度快、附着速度快、数量多且较牢固。利用藻体切碎片来培养鹧鸪菜幼苗是可行的;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0℃以上、海水比重为1.010左右。本文还对鹧鸪菜损伤藻体再生的情况(繁殖生殖学)进行一些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